1997年,美国地缘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预言:若三种联盟形成,美国的霸权地位将面临瓦解,而且他还提到,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地缘命门”,美国若想遏制俄崛起,必将其作为战略支点,美俄在乌克兰的博弈将会以“代理人战争”的形式呈现。
时间一晃快30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俄乌冲突爆发、中俄伊合作深化,其预言竟一一应验!这位从冷战时期就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怎么提前看待今天的局面的呢?中国在这场“棋局”里又会担任什么角色呢?
布热津斯基,1928 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外交官家庭 ,年少时因波兰曾被苏联和德国瓜分,从此,他在心中就埋下了对苏联仇恨的种子。
1953年,布热津斯基和家人一起搬到了美国,并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职,先后在俄国问题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国际地缘战略研究领域的生涯。
20 世纪 70 年代,布热津斯基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
当时,美苏争霸进入第二阶段,美国转攻为守。
1976 年,在国际金融资本的运作下,吉米・卡特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布热津斯基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实际操控者。
在他任职期间,积极推动美国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派,成功诱使苏联于 1979 年出兵阿富汗,陷入战争的泥潭。
他当时就断言这场战争将导致苏联最终瓦解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苏联在 1991 年解体,布热津斯基因此名声大噪,成为备受瞩目的 “大战略家”,也再次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智囊。
1997 年,布热津斯基出版了《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地缘政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他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 “大棋盘”,欧亚大陆是这个棋盘的核心,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是五个“关键的地缘战略棋手”,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他深入分析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以及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提出了美国应如何在欧亚大陆行使力量,以维持其全球特殊地位的战略设想。
他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亚和中东的冲突和关系,防止出现任何超级大国对手来威胁美国利益。
布热津斯基还在《大棋局》中着重指出,有三种联盟一旦形成,将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巨大挑战。
这三种联盟分别是:中日联盟、大欧洲联盟(德俄或法俄联盟)以及中俄伊联盟。
他的这一观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众多学者和政治家对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入思考。
布热津斯基为什么会认为“三大联盟”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呢?
1、中俄伊联盟
在布热津斯基所设想的三种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联盟中,中俄伊联盟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和现实威胁的一种。
从经济层面来看,三国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发达,对能源和矿产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伊朗同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石油生产能力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
这种资源与制造业的互补,使得三国在经济合作上一拍即合。
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能源,既保障了自身能源安全,同时也为两国的资源出口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促进了它们的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盟会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地缘战略方面,中俄伊三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连接亚太地区与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广阔的领土和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伊朗则地处中东,是连接中东、中亚和南亚的重要节点,扼守着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世界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 。
一旦三国成功连结,按照 “一带一路” 倡议,贸易从中国出发,经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直至伊朗,将形成一条贯穿东西方的新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路线不仅能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使得远离欧亚大陆的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在军事领域,中俄伊三国也各有所长,能够形成有效的互补。
中国近年来海军和空军发展迅速,先进的舰艇和战机不断列装部队,在海上和空中的作战能力显著提升,这可以有效弥补俄罗斯海空军在某些方面的短板。
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渐开放,中俄海军在北极地区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进一步拓展了两国的战略空间。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强大的军事遗产,陆军战斗力强悍,拥有先进的核武库以及雄厚的军工产业技术积累 ,这些对于中国和伊朗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伊朗作为中东大国,凭借其关键的地理位置,在地区军事事务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力,其在导弹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也让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有所忌惮。
因此,这一联盟被布热津斯基视为“最危险的组合”。
2、中日韩联盟
从理论上来说,中日韩联盟如果能够实现,将在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
在经济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在 5G 通信、高铁、电子商务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则是经济和技术强国,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精密机械等高端制造业方面技术先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也有深厚的积累。
韩国同样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造等产业具备强大竞争力,拥有三星、现代等全球知名企业。
三国产业结构高度互补,若能携手合作,将整合三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在文化方面,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地缘政治上,中日韩三国都位于东亚地区,是亚洲的重要国家。
三国的合作可以增强东亚地区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减少外部势力对该地区的干涉。
在应对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问题等地区事务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一个团结的东亚,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对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形成有力的制衡。
然而,在现实中,中日韩联盟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历史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三国之间的一道鸿沟。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和韩国都发动了侵略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包括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一系列暴行,这些历史伤痛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中韩两国人民心中。
此外,美国的干预也是影响中日韩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其在全球霸权地位的潜在威胁,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手段,对日本和韩国施加影响,阻止三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钓鱼岛争端、萨德部署等问题上,美国表面上宣称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在背后支持日本和韩国,为其提供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加剧了地区紧张关系。
在经贸领域,美国也曾对日本和韩国施压,破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试图阻止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中日韩联盟在短期内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3、大欧洲联盟
在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大欧洲联盟,特别是德俄或法俄联盟,也将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
从经济角度来看,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俄罗斯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国。
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农业等领域也具备显著优势,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德俄或法俄联盟能够实现资源与技术、市场与能源的有效互补。
俄罗斯的能源可以为德国和法国的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供应,降低其能源成本;而德国和法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则可以帮助俄罗斯提升其工业水平,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合作,将极大地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欧洲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在地缘政治方面,德俄或法俄联盟的意义更为深远。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俄罗斯则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如果德俄或法俄能够达成深度合作,将使欧洲国家在安全事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不再完全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北约,这将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影响力,打破美国在欧洲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
早在2016年,布热津斯基就基于他对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和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对俄乌冲突的结局做出了大胆预测。
他认为,只要欧美国家不直接出兵参战,俄罗斯一定会在这场冲突中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预测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毕竟俄乌冲突还未全面爆发,局势看似有很多变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乌冲突的局势发展也基本符合布热津斯基的预测。
在军事行动上,俄罗斯军队在冲突初期虽然遭遇了一些挫折,但随着战争的推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在冲突过程中,欧美国家虽然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情报支持等,但始终没有直接出兵参战。
美国和北约国家为了避免与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引发核战争的风险,只是在背后支持乌克兰,通过经济制裁、军事援助等手段来对俄罗斯施加压力,试图削弱俄罗斯的实力。
然而,这些间接手段并没有改变战争的基本走向,俄罗斯在冲突中始终保持着相对优势。
随着冲突的持续,乌克兰的军事力量不断被消耗,国内经济也面临着崩溃的边缘,而俄罗斯虽然也承受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但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战略决心,依然在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这三种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联盟以及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美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它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经济领域,美国利用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对潜在联盟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和金融打压。
例如,对俄罗斯实施全面经济制裁,试图切断俄罗斯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限制其经济发展。
其次,在贸易方面,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国等国家发起贸易战,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商品的出口,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第三,在军事上,美国加大了军事投入,加强在全球的军事部署。
在欧洲,美国增加在北约国家的军事存在,部署更多先进武器装备,如在东欧国家部署反导系统,加强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
在亚洲,美国推进 “印太战略”,加强与日本、韩国等盟友的军事合作,频繁举行联合军演,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还积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提供先进武器装备、情报支持和军事培训等,试图通过支持乌克兰来消耗俄罗斯的实力。
第四,在外交上,美国积极拉拢盟友,组建反华、反俄联盟。
在亚太地区,美国推动美日印澳 “四边机制”,试图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在欧洲,美国强化北约的作用,加强对欧洲盟友的控制,阻止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改善关系。
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选边站队,支持美国的立场。
然而,美国的这些应对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比如,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不仅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增加,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再比如,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双标” 做法,如在人权问题上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自己却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度降低。
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时,一些国家也开始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例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发展。
2013年,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这一倡议不仅为参与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
为此,布热津斯基也曾预言:中国崛起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并可能在三种联盟中扮演“粘合剂”角色,届时中国会从一个“潜在威胁”转变为一个“关键变量”,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布热津斯基的预言并非宿命论,而是对地缘政治规律的深刻洞察,纵观今日中美之间的博弈、俄乌冲突的僵局、以及中东地区的动荡,都可以视为布热津斯基所描述的“大棋局”的延续,中国若能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或将成为21世纪这盘“棋局”的真正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