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三边总督杨鹤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

能静居主人 2024-01-11 06:11:19

撰文|赵立波

崇祯初年,大明的黄土高坡陕西不断吹起一股股内乱的巨大风沙,一时之间,日月无光,仿佛世界末日的惨淡已经纷纷涌起。

年轻的天启帝朱由校刚刚撒手人寰,西北就开始出现“流贼猖獗”的紧张局势。

时任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居然因为害怕被以渎职罪被调查而畏罪自杀。

大明此前已经很久没打大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内乱,居然手足无措,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既然总督害怕调查自杀,那么还是要选一个去力挽狂澜的人物去接手陕西的乱摊子。

经过吏部推荐考核后,决定把一个文臣杨鹤上报到崇祯的书案上。

杨鹤画像

杨鹤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从地方知县开始一步步得到升迁,地方履历扎实,在天启帝期间,他出任了得罪人最多的岗位都察院右佥使,据说因为给熊廷弼辩冤,因此得罪了魏忠贤被免职。

直到崇祯登基,他才得以仕途再度翻身。

虽然身上很多优点,但是他却没从打过仗,这是明显的硬伤。但是崇祯为什么最终同意他去呢?原因是他刚刚给新皇帝上了一个折子,分析了大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三种元气大伤。

简单概括就是小民元气大伤,其次封疆元气大伤,三是士大夫们元气大伤。建议皇帝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恢复元气。

就是这道奏折,让崇祯觉得杨鹤有见识,那么陕西现在也伤了,就派他去疗伤吧。

于是崇祯最终决定由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平定内乱。

然而让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人出任如此重要职务,显然研究的不太慎重。因此,崇祯问他去了打算怎么办时,他只是说:我要清廉自守,抚恤将卒。

战争靠这两样好像似乎完全不够,但是崇祯却信心满满,认为他一定能够不负重托。

杨鹤抵达陕西后,就发生了袁崇焕引发的“乙巳之变”,他把毛文龙未经请示就诛杀,许诺五年平定辽东都成了空头支票,还把满洲兵引到北京城下,也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各地支援的兵力一下子抽调到北京,而杨鹤不得不在陕西进行招抚工作。

对此方略,崇祯批示是认可的。毕竟大明的兵力实在有限。陕西的兵也没少抽调到北京勤王。

事情似乎也按照君臣希望的发展方向走,看到杨鹤诏抚汇报,崇祯很是高兴,批示说:杨鹤相机诏安,允协朕意。然而这似乎是一场游戏,被诏安者往往背信弃义,最终猫捉老鼠如同游戏一般,局势最终一点点走向失控。安置没有钱粮,遣散再度集合造反,因此杨鹤希望朝廷能拨付二万两银子,作为降丁“续命之膏”的安置费。

当时的陕西绝大部分参与者确实是被饥饿贫苦逼上造反,然而也有很多一部分人尤其是发起者往往是黑吃黑的匪类盲流子。

杨鹤虽然知道他们“阳顺阴叛,一面求抚,一面抢掳”,而崇祯却要他迅速荡平局面,最好少花钱,多办事。

崇祯四年,已经被诏安的地方匪首又纷纷叛变,什么“独行狼”“翻山虎”让杨鹤疲于应对,然而相较而言而更多的压力还是来自于朝廷。

杨鹤被折腾的已经心理崩溃,不得不上疏崇祯,希望派一向主张剿灭匪患的洪承畴来接替自己。

崇祯画像

没想到杨鹤收到崇祯批复的冷冷四个字:”悉心料理“后,彻底绝望了。

不得已他再度向崇祯上疏哀求说:“臣到任三年多,没有一日不在凶险、惧怕之中,但是没有一日称病、告假。由于军情紧急,惊吓忧虑,食不下咽,终于得了厌食症。 日复一日饮食不进,喝薄粥都嫌咽喉窄小,胸中好像有块垒郁积不化。 焦头烂额,灭贼日久无功,自以为不祥之人,愈病愈忧,愈优愈病。倘若承蒙皇上哀怜,容许臣回乡调理,由儿子杨嗣昌到边疆效劳,以表臣的忠心。”

这篇奏疏写得哀怨痛苦,蒙冤含恨,忧心忡忡,却也难以抹去想要当逃兵的动机。

他迫切希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朱由检却不为所动,冷冰冰地批了八个字:“已有旨了,该部知道。”所谓“已有旨了”云云,是指半个月前他所下达的逾旨“悉心料理”,不得随便推卸责任。

陕西巡抚御史乘人之危,紧要关头从背后捕上一刀,指责杨鹤“苟图结局”,这时候崇祯开始批评他“只知一味诏安,不知围剿”。同时又下发旨意调查杨鹤在陕西诏抚的真实进展。

至此,墙倒众人推,杨鹤陷入到非常被动境地,而崇祯也开始抛弃了他。

是年的九月,崇祯收到调查结果后,措辞非常严厉地批评他说:“杨鹤总督陕西,事权重大,竟然听任流寇猖狂,而不加扑灭,涂炭生灵,大大辜负了朕的委任。”于是将他革职,并有锦衣卫押解来京接受纪律审查。

崇祯可能记性不太好,此前他还和臣下大谈陕西具体战略思维,说“流寇也是我的赤子”,“宜诏抚之,不可纯剿”。

但是杨鹤依旧被送进了大牢。

他的儿子杨嗣昌当时职务是山海关内道参政,向皇帝上疏,愿意代替父亲承担罪责,其实是希望看在父子两代效忠朝廷的份上能从轻发落。

杨嗣昌画像

这封上疏如同秋叶落入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应。

这年的秋天瑟瑟发冷,杨鹤知道大局已定,申诉无门,但是还是写了题为“咫尺天颜束身待罪”的奏折,承认自己的失误,却书生气十足地批评皇帝用人不当。他说:由自己出任总督,是用非其人。皇上平台召对时,曾当面说明,自己没有勘定祸乱的才干,也没有防守边疆的阅历,念及报答圣恩,他为其难,不料狼狈至此,实在是自己的失误。同时他又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到任以后,朝廷不断从陕西三边调兵遣将,保卫京师,致使当地兵力空虚,时势一日难于一日。采取招抚的方针,也是形势所迫。

平心而论,情况确实如此。但是作为一个“束身待罪”的人,把责任往上推,绝对缺乏政治智慧。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激怒自尊的崇祯帝。

对杨鹤的惩处,之所以无法转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事实果真如此,朱由检在他的奏疏上冷冷批道:“杨鹤正在候问,不得陈辩。”根本不给他申辩的机会。

接下来杨鹤留下的空缺,由洪承畴顶替。洪承時也是战战兢兢,唯恐步杨鹤的后尘,还特意写了“请宽前督”的奏疏,为杨鹤求情,也为自己留一个退步。

他说:杨鹤到任以来,小心谨慎,由于灾荒严重,盗贼愈来愈多,东扑西生,此灭被起。 实在是时势非常,出乎意料之外,悬请皇上从宽发落杨鹤。 朱由检毫不松口:“杨鹤自有裁夺,不必代陈。”根本不允许别人为他求情。

不久,杨鹤被发配到江西袁州。,第二年在悲愤交加之中去世。

然而杨家的悲剧还没有停止,那就是几年后,崇祯认为虽然杨鹤不行,但是他的儿子杨嗣昌确实可以使用,于是让他以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之前已经说过,他数次求情希望皇帝能够从轻发落其父杨鹤但遭到拒绝,因此,不想借着给父亲守丧的借口婉拒三次出任该职务。崇祯却誓不罢休,于是多次下发旨意让他赴任,不得已杨鹤君命难违,终于在崇祯十年的三月赴任。

不知道为什么,在君臣数次谈话后,崇祯拍着大腿说:“恨用卿晚”,是啊,如果当时就知道你也就不用让你爹去了。此后杨嗣昌在崇祯眼里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对他不断重用, 让他出任兵部尚书统筹一切剿匪事宜。杨嗣昌提出应该增兵增饷银,集中优势资源,对“流寇”进行速战速决,以此争取时间再对大清用兵。按照杨的设计,包括陕西、河南、湖广、凤阳是四个主战场,并派巡抚担任围剿任务,同时加上防守,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加起来正是他的“十面之网”。

崇祯听后赞赏地对 杨嗣昌 说:“非卿末能办之也。”此后杨昌嗣推荐熊文灿配合主持招抚大局,在人事安排上得到了崇祯的全面支持。安排妥当后 ,杨嗣昌 向崇祯提议,限定剿灭日期,严格执行十面张网计划,计划“三月平贼”。他向崇祯保证:“下三个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间!”于是崇祯下令总督及各巡抚遵照执行。尽管这一计划未能在三个月内迅速奏效,但是在十个月后逐渐显示出巨大威力,大明王朝露出了多年不见的曙光,仿佛一张巨大的天网成了捞起帝国大船的最大可能。

然而最终遗憾的是,由于用人失察,最终导致这仗大网被全面撕裂,否则历史差一点被改写。

崇祯十四年(1641年)反复投降、再反叛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成了压倒杨昌嗣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给崇祯写下“臣忧劳病瘁,奄奄垂毙”后不久悲愤之中去世,享年54岁。

他和他爹杨鹤至此都为大明捐躯。

公众号:能静居看历史

3 阅读:115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