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业者说丨创·述:扎根豫园二十余年,彭氏姐弟齐心探索非遗香韵流芳

上海黄浦 2024-06-23 10:50:39

用香筷捣松香灰,再用灰压将表面压平,放置篆模后,用香勺取适量香粉填充,起篆后用线香引燃一端,随着白烟升起,袅袅香气很快就飘满了上海茶话香事文化工作室……这是姐姐彭蕴娟和弟弟彭林源打香篆的过程。彭氏姐弟俩专注香事20余年,一直致力于和合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由他们创立的上海茶话香事文化工作室,现已成为上海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合香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

,时长01:56

转型中式香艺,分享鼻尖美好

“无论是我们刚开始致力于的西式香薰,还是现在研究制作的中国传统香薰,它们的内核是一样的,即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把这种美好融入香味中,分享给更多爱好香品的人。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和核心理念。”

22年前,彭氏姐弟踏上了豫园的创业之旅,在福民街的小商品市场开设了一家西方香薰店。一次偶然的沉香邂逅,让彭蕴娟为此深深着迷,她被这股东方香气的神秘魅力所吸引,激发了她对中国传统香品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她踏上了探索传统香文化的道路。到了2012年,彭蕴娟决定将业务重心转向中国传统香艺。

彭蕴娟回忆说:“我的亲叔公一家居住在香港,他们经常带回一些广东的传统香品作为手信,如保心安油、喇叭丸、虎标香膏和香粉纸。”尽管这些香品早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彭蕴娟之前并未对它们给予足够的关注。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上海香艺中心的陈磊主任,她才意识到自己“久居兰室不知兰”,并且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中式香文化的影响。这一认识促使她拜陈磊为师,开始了她对和合香制作技艺的学习之旅。

采用优质原料,传承不离创新

中国用香文化历史悠久,以和合香为主流。和合香制作工序繁复,通过各种炼香手段,让香与香之间的香气和功效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契合人的鼻观与安康,具有香韵馥郁 、留香较持久、可养生的特点。

然而,香文化是小众文化,除去爱好者之外,大众对传统香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尽管如此,姐弟俩并没有因香文化的小众而忘记初心。明代的高濂曾言:“制合之法,贵得料精。”为了采购高品质香材,姐弟俩会跑到展销会、种植基地、香材集散地等各处寻找原料,也曾多次买到假货,原料的讲究大大提高了工作室香品的成本。“虽然我们的成本有所升高,但我们工作室所有的成品用的一定是高品质的原料,所有的制作技艺一定精益求精,这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

此外,彭蕴娟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不断研发符合现代人需求及审美的香品,例如驱蚊香膏、安神沉香等,在传承和合香技艺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发展渠道,在高端定制领域和大众市场均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度。

多元力量相助,提升品牌知名

面对着高昂的原料成本和较小的市场需求,上海茶话香事文化工作室的香制品也时常遇到“好香无人品“的情况。在工作室遇到困难的时候,黄浦区人社局和豫园街道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推荐下,工作室参展了市中心主办的2023“海纳百创・创潮秀”创业创意成果展暨长三角C9联盟(黄浦专场)创业集市嘉年华活动,通过市集扩大了工作室的业务,收获了更多的客户。“在该活动中,我们的和合香品推广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能感受到大家对传统香文化的喜爱,收获了很多粉丝。”

彭氏姐弟已扎根豫园20余年,豫园街道将他们作为街道的创业典型案例和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对象,提供了多次优秀创业项目进社区的机会,也邀请他们参加了一些创业集市活动。在“同心筑梦 豫路陪行”——2023豫园街道创客创享交流沙龙暨优秀创业项目进社区活动中,工作室获得了“社区人气奖”,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2024年6月,彭蕴娟被评为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合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对此,她表示:“和合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加入我们的制香队伍,把香品的美好带给更多人,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