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华国锋罕见地跟毛主席意见不一致,主席教导说:气度小了

茶阅史记 2025-01-15 14:41:44

华国锋同志,是毛主席指定的接班人。对于华国锋,毛主席很是欣赏,更留下了“你办事,我放心”的字条。从70年代初,华国锋就得到了重用,在历史转折的年代,力挽狂澜,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过,1975年,两人曾在一件问题上发生过争执。对于释放国民党战犯一事,华国锋不同意毛主席的意见,将战犯全部释放,而是主张留下一批死硬分子。

国内战犯,主要指的是解放战争中被俘和全国解放以后被捕的蒋介石集团战争罪犯,还包括伪满洲国的一些“前朝余孽”。中央对如何处理战犯问题十分慎重,最初的六七年,人民政府一直没有审判。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国家百废待兴,审判战犯的条件没有成熟。

第一,蒋介石集团逃到台湾省,中国人民还准备武力收复,这就说明内战尚未结束。周总理就曾说:“哪里有一个国家在战争还未结束,就处理战犯的?”第二,政权尚未稳固,人民群众对战犯的愤懑情绪还未消除。一旦审判,多是死刑。考虑到现实因素,还是暂不审判为妙。

五、六十年代,国家制定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中央认为,特赦一些战犯有利于统一大业,便在十周年国庆期间,释放了一些战犯,共计33名,包括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人。

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又陆续特赦了一批战犯。到了1975年初,监狱内仍有几百名战犯没有获得人身自由。毛主席了解了有关情况,为了缓和同台湾的关系,便做出了指示:释放所有国民党战犯,允许他们来去自由。

当时,主管全国公安工作的正是华国锋,时任公安部长。华国锋一向谨慎、稳重。得到指示的他,迅速派人对仍在关押的战犯进行一番调查,发现有的战犯冥顽不灵,毫不悔改。要是全放了,他们定居国外,恐怕会说一些坏话,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思索再三,华国锋草拟了《关于第七次特赦问题的报告》,建议留下十三名思想顽固的战犯。包括周养浩、杜超群等人。报告还提出对于释放的战犯,可安置在农村,并给予每月生活费15元至20元。

毛主席看了报告,叫来了华国锋,对他说:“你的气量未免太小了,这些人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不会出什么大事的。况且他们都行将就木,还怕什么呢?”华国锋见状,也不好反驳,就同意了全部释放。

2月27日,毛主席在杭州作了长篇批示:放战犯的时候要开欢送会,请他们吃顿好的,多吃点鱼肉,每人发100元,每人都有公民权,不要强迫改造。都放了算了,毕竟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胡治安,作为公安部的工作人员,被华国锋委派到“清理办公室”,处理战犯工作。清理办公室由公安部、统战部和调查部联合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公安部大楼五层。半年的时间,胡治安终于摸清了战犯人数。3月27日,人大会议上,华国锋进行了释放说明。

消息传出后,台湾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惜的是,有些战犯过的并不幸福。胡治安陆续接到战犯家属的来信,有的反映子女并不认亲,不接纳战犯。有的战犯,因子女不接纳,竟然上吊自杀了。还有的战犯因年龄过大,无法就业和生活。

根据这些情况,公安、统战两部起草了文件,批示要养起来,给予最低的生活保障。当然,还有100多名战犯,经中央批准,可以出境,寻找在外的亲人。

参考资料:《从第七批特赦到监狱大清理》 史海钩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