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张玉斌 刘琼 吴素红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深圳如何吸引更多世界目光,聚拢更多全球资源?
深中通道开通在即、前海规划加速落地,前海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前海,又将如何在大湾区发展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近日,深圳商报采访小组走进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一起对话。聆听一位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读;探寻前海、深圳以及大湾区在世界产业版图上的新叙事、新方位和新动能。
中国经济总体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深圳商报: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这可以说是一份非常亮眼的数据。您认为,这背后传递和释放了哪些信号?
郑永年:数据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觉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实际上从数字上看低一点高一点,大家都不要太在乎。关键要看是不是质量型的经济发展。
就世界上主要经济体来说,中国的人均GDP现在为1.3万美元左右,美国人均GDP6万多美元,亚洲四小龙排最后一位的韩国也有3万多美元,所以中国增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我们一直说经济增长空间,中国中产的绝对数字很大,4亿中产,但从比例来说还不到30%。从欧洲、北美或者亚洲四小龙来说,要到发达经济体,中产要跨过50%的门槛,甚至达60%-65%。经济学界认为,如果到2035年,我们的中产达到7亿-8亿,这里面的经济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所以,一季度的数据当然不错,但是高一点不要太兴奋,低一点也不要悲观,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是非常大的。虽然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总体向好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我们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重要的就是我们这几年所说的高质量的发展。
深圳商报:所以,这个经济增长空间,实际上并非数量,而是指的质量?
郑永年:不是数量,因为我们早就意识到数量型的经济发展已经到顶点了,高质量发展才是关键。
十八大以后,我们主动把增速降下来,从之前的两位数增长,降到7%甚至6%。这就是一个转型点,就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发展要转向质量型的经济发展。
什么叫质量型的经济发展?不是说所有的GDP增长都是好的,那些能增加国民财富的GDP增长才是好的。这些年来我们的增长有很多是高质量的发展,尤其是环保这一领域,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们的环保底线一直守住了。
足够的产能,才能改变世界
深圳商报:如果我们一直走在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上,对外媒“中国经济见顶论”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反击?
郑永年:我们的质量型增长不是为了反击西方,我们要实现的是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对中国打“经济认知战”,因为西方现在把经济活动过于政治化,过于意识形态化,尤其是美国把经济增长跟地缘政治等联系在一起。
比如“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定义为“产能过剩”,认为这对美国构成威胁。这并非西方首次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经济战”。随着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出口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频繁,人们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面对这些,中国要有定力。对于西方所谓的“经济发展见顶论”“衰落论”“不可投资论”,我们要理性回应,不要惊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发展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中国要承担起大国责任,通过高水平开放来实现共赢。今天,对越来越多的国家来说,中国本身的开放就是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最有效的“国际公共品”。
没有产能,就不能改变世界。一个拥有足够改变世界产能的中国有助于塑造出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但是,政策研究界和学界的回应有些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学界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被殖民化了——教科书是西方的,当你接受了西方这套思维方式,就没有一种有效的叙述方式来解释中国。这样如何找到中国的命题,如何找到中国的解决方案?
所以,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经验之上的知识体系,才能找到有效解释中国的叙事方式,才能让世界读懂中国。
前海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深圳商报:您在《读懂中国》系列丛书中曾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要引领下一波全球化和开放”。作为智库,尤其是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将采用何种叙事,向世界讲述“前海模式”与“湾区故事”?
郑永年:要把前海、大湾区放到世界地图上来讲。我们的生产要素是世界化的。对比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经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中国要引领下一波全球化,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好的抓手。通过湾区融合,可以建设世界级的经济平台。
同样,也要把前海、深圳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如果中国没有跟世界关联的话,哪会有深圳。深圳实际上就是上一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化的产物,只有把深圳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深圳、解释深圳。
前海也同样如此,要放在高质量发展、新一波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前海是背靠中国内地、连接港澳、面向世界的。这是我们的发展路径,也是一种客观的叙事与描述。
深圳在促进大湾区深度融合中应积极作为,发挥其作为“核心引擎”的驱动作用。深圳是科创和制造业中心,香港是金融服务业中心,两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发展。
深圳商报:您多次提及——前海不仅是深圳的前海,更是世界的前海。您认为,扩容后前海自贸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湾区融合,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地位?
郑永年: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开放,首先要适应到前海。前海要引领下一波深圳的高质量发展。
前海在国家战略中肩负包括制度创新、发挥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催化深港融合的特殊使命。前海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就产业而言,前海必须有自己的定位,就是要跟香港对接,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就是前海的产能。有了产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引领深圳下一步的发展。过去十年,前海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前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深圳商报:我们都知道,现代服务业不是孤立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当重要。随着《前海规划》加速落地,前海与宝安、南山等在政策、机制、空间、产业等方面如何协同发展呢?
郑永年:从世界经验来看,这就是一种劳动分工。前海就是现代服务业,定位很清楚,宝安有其自身的产业特色,是工业大区,区域之间要进行产业对接与协调。这种协同将极大增强深圳向外的辐射能力。
推进与世界规则的对接
深圳商报:相比深圳市内各区的协同发展,您更强调和提倡前海与香港的深度融合,并提出“香港+”模式,为什么?
郑永年:前海要引领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就要与香港的服务业深度融合。因为服务业的核心是规则、规制、标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规则的制定权已经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要向世界讲述前海,解读湾区,就得将规则推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在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国际仲裁、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世界领先,其规则也是世界性的。
这对于深圳来说,可谓得天独厚。深圳,尤其是前海,应以香港成熟且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规则制度为基础“做加法”,推进与世界规则的对接。
具体来说,在梳理香港与世界接轨领域规则的基础上,加上深圳已有但香港没有的规则标准,比如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规则,从而形成大湾区统一的规则,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并通过香港这个平台将中国规则推广和放大成世界规则。
在香港与深圳相互合作与借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制度创新,进而推动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形成更为开放的经济体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忽视”传统产业
深圳商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郑永年: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产业多长时间才会出现?历史地看,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英国工业革命发生迄今250多年,人类刚刚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经验地看,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可遇不可求。
不是所有新产业就一定是新质生产力,也不是传统产业就和新质生产力无关。新质生产力至少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另一部分利用新的技术去提升老的产业,即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也有两种。一种是传统产业转型成另一种被视为先进的产业,例如今天生产鞋帽,明天生产电子产品;另一种是同一产业的升级,即不断提高同一种产品的附加值,如同样一件衣服,既可以卖500元,也可以卖5000元,甚至50000元。就同一种产品,实现其技术和品牌上的升级。
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绝对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传统产业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底盘基础。这方面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在过去,我们曾经提倡“腾笼换鸟”,被视为是“落后产业”的“鸟”被赶走了,笼子腾空了之后,却没有招来代表先进产业的“鸟”,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先立后破,发展新的产业。实际上,不需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促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而应当用市场竞争的力量来促成这一过程。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要先立后破”。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实现基于技术进步之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基于技术进步之上的产业升级。
三是对新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决策者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认识非常重要。其实,无论是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凡是能够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的都可以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至少具有新质生产力要素。
深圳商报:作为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深圳应如何根据其城市特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郑永年: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讨论深圳,就是在讨论新质生产力。深圳“20+8”产业集群,跟新质生产力就非常匹配。“8”代表未来的产业,“20”是很重要的“底盘”。深圳既要大力发展“8”这些未来产业,更需要升级“20”,进行产业的整体升级,全面促进“20+8”产业的发展与迭代。
△大前海。(童艳龙 摄)
【采访花絮】少点刷手机 多点读经典
采访郑永年教授当天,正值“世界读书日”,且正巧赶上深圳暴雨红色预警。深圳商报采访小组无惧风雨,采访如期进行。伴随着窗外的风雨声,室内的对话从读书谈起。
“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爱读书了。”郑永年遗憾地说,相比其他一些国家,中国年轻人的阅读量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一点,从书的销售量就可以看出来。
关于读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首先不要刷手机、我们现在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郑永年说,尽管手机上也有文字,在手机上也可以读书,“但是,手机上读书,跟拿着书本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
郑永年认为,读书是最便宜也最有价值的事情。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花上几十块钱就能买一本,但这是智者花了多少年才写就的经典。
“你想想,经典书籍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郑永年说,读经典非常重要,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读中国自己的经典。当然,如果能结合西方经典进行比较性地阅读,那就更好了。
【郑永年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模式》《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当下与未来》《开放中国——新时代新格局》《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大汇合与大分流:大变局下的中国现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