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其一生,呕心沥血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罗刹海市》是《聊斋志异》中极具幻想色彩的一篇,代表名作。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就是一个叫马骥的年轻人,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从事海外贸易,由于赚到了钱,所以想让马骥接自己事业。马骥相貌很好,长得很帅,又会跳舞,“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他原本想通过科举取士都上仕途的,但是当时社会黑暗,他根本无法走这条路实现人生梦想。最终还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从事海外贸易,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话说一天马骥继续出海从事贸易,但是海上遭遇台风,船上的人都遇难了,不过幸运的马骥保住了小命。虽然马骥保住了小命,但是漂流到了另一个国度——罗刹国。
按照《太平御览·四夷部九》中记载:
“罗刹国,在婆利之东。其人极陋,朱发黑身,兽牙鹰爪。时与邑人作市,辄以夜,昼日则掩其面。”
这个罗刹国似乎在婆利国的东面,至于具体位置,无人知晓。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罗刹国以貌取人,以丑为美,美丑颠倒。
“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长得最丑的,在罗刹国就是最“美”的,可以当相国;次一点丑的当官吏,总是大丑当大官,小丑当小官。我们前面说了,马骥长得极美,但是到罗刹国那就是极其的丑,所以马骥一到罗刹国就被当成了怪物。人人都避而远之。
马骥只能找到当地的平民了解情况,最终搞清楚了罗刹国的逻辑后,马骥将自己扮的很丑,以煤涂面,最后还靠舞蹈获得了国王的赏识。但是马骥的得宠遭到了其他官吏的嫉妒,于是向国王举报马骥弄虚作假,他的丑是假的。
马骥只好连夜逃走,逃跑过程中,又机缘巧合来了到了海市。看到了各种奇珍异宝,还遇到了“东洋三世子”。在世子的邀请下,他去了龙宫,又得到了龙王的赏识,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马骥。
马骥一夜之间,娶了美女和得到了无数财富,甚至当了驸马爷,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马骥在海市梦想成真了。
《罗刹海市》我解读很多次了,我一直认为这是蒲松龄非常精彩的作品,完全是一篇充满了讽刺和寓言性质的小说。里面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更是直接揭示出专制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以貌取人、美丑不分。
美丑不分实际上就是黑白颠倒、不辩是非,不管对错。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会不分是非,不分对错?专制社会。
什么样的社会才会不分对错和是非?专制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蒲松龄生活的清王朝就是封建专制社会的顶峰,权力高度垄断于皇帝。皇帝拥有一切大权,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权大于法,没有法治,一切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上级指令代替了法治,也就没有法治,只有人治。
因为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这就决定权力是私有的、封闭的,官吏权力来源于上级,而不是人民。所以他们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听从上级,按照上级指令办事,什么法律和制度都抵不过上级的一句话。这能有什么法治?就是人治。
当权力高过一切的时候,官吏就地位超群,官民不平等,整个社会还有什么公平可言。掌权的人可以为所欲为。没了公平就没了正义,没了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自然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有权的人说了算,上级说了算。这还有什么对错,上级说对就是对,上级说错就是错。而广大民众在强权压制,国家机器碾压之下,只能是服从、顺从,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专制,压迫、剥削、奴役之下,社会窒息,表现出了极大荒诞,是非不分,美丑不分,黑白颠倒,对错不分,道德沦丧,善恶颠倒。
本文参考文献:
蒲松龄.《罗刹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