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社戏》:为什么专制社会中的看客这么多?

颜威说历史 2024-09-27 16:55:20
《社戏》

《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前没太重视这篇小说,只知道这是鲁迅以他个人经历,讲述20年来三次看戏的故事。其中两次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在北京城看戏的经历,另一次是写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主要写的是后者,重点也在后者。

不仅有看戏时候的美好,还有美好的水乡月夜图景,朦胧的圆月,碧绿的麦田,清香的水草,潺潺的河水,起伏的青山,悠扬的歌吹。

很多人说这篇小说没什么批判性,完全是抒情文,写鲁迅小时候的美好故事,但我觉得不是,鲁迅一个从来都是批判性的人,不可能改变过往的风格。他的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都是带有批判性的。

表面上这篇小说好像是在回忆儿时的天真快乐,但其实本质在于批判,而落脚点就是“戏”,“戏”才是重点。

“后来我每一想到, 便很以为奇怪, 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另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有戏自然有人看,而看戏的是什么人?看客,看客看戏。看,做看客,看戏,看女人,看宰羊,看示众,看处决犯人,看一切一切的热闹;袖起手来看,伸长颈项看,坐在“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的狭长凳上看,“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在剧场里看,“在野外散漫的所在, 远远的看。”

总之,只是一味地爱兴致勃勃地看,头昏脑眩地看。也就是说,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还是批判了,批判了我们的看客这种国民性。

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戏来看待,以至于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戏剧化的,在他们头脑里,一切都仅仅是无关痛痒的或唱或打斗的表演而已,你只须耐着性子看下去就是了。

问题是,为什么专制社会中到处都是看客,看客这么多?看客的根本原因在于奴性,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专制导致奴性,奴性的人只能当看客。

为什么专制社会中的看客这么多?

因为在专制社会中,权力高度的垄断,垄断于君主,鲁迅时代就是军阀。这种权力呈现出来的特点私有的、垄断的、封闭的,权力只属于皇帝个人,君主一个人独享,传承也只能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而其他人想要染指权力,或者说获得权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改朝换代,那就是谋反。

皇帝一个人独享权力,权大于法,凌驾于一切制度和法律之上,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其他人的权力都是皇帝授予的,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授权和行使,最终完成对民众的统治,从而维护皇帝的权力,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官吏的权力来源于君主,来自于上级。他们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对于民众,则可以不管不问。

而统治的手段就是强权高压,利用国家机器和暴力工具,想怎么统治就怎么统治,高压的管控。在这种统治之下,民众只能顺从、服从,奴性十足。大臣只是君主的臣子,奴才。被统治者民众只能成为奴隶,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就算有点财富,那也是皇恩浩荡。

同时,从思想上对民众进行愚民政策制造愚昧,而愚昧则是培植和滋生专制与迷信的温床。

所以说,《社戏》表面上是回忆,是看戏,实则写的是国民性,写的是看客,强权之下,民众只能打看客,任何的出头都会被碾压式打击,代价是惨重的。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社戏》

张胡林.抨击看客的宣言——鲁迅《社戏》重读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