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老板亨利·福特将报纸记者召集到工厂,宣布福特公司新的雇佣政策。
20世纪初的高科技行业可不是半导体、互联网,而是汽车制造业,福特公司作为当时的行业翘楚,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福特公司宣布:根据新的雇佣政策,公司将一天两班改为三班倒,工作时间减少为每天8小时。此外,福特公司还将基本工资直接提高一倍以上,至5美元一天。
这则新闻一发布,不但惊呆了在场记者,更是立刻炸翻了整个汽车行业。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5美元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当时一辆市场上畅销不衰的福特T型车才440美元,一般工人的工资普遍只有2-3美元,福特公司直接将工资水平提升了一倍。
第二天,《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宣称:“亨利·福特把1000万美元送给工人。”

在当时,传统的做法是劳工工资压的越低越好,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大家都说老福特“疯了”,更有其他汽车公司骂老福特是“叛徒”,说他将会毁了整个汽车工业。
然而老福特的这一决定在工人中引起了轰动。第二天,成群的求职者出现在工厂大门口,数量总共达到12,000名,他们在冰冻的天气时挤在一起取暖。现场发生打架,底特律警察被召来化解马上要爆发的骚乱。不到一周,福特收到了14,000多封求职信件。

亨利·福特
老福特有自己的打算,他解释说“每天支付5美元是我们减少成本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一解释听起来有点不符合常理——高工资意味着高成本,怎么反会降低成本呢?
当时正是美国汽车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汽车公司员工流动率很高,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实施新的雇佣政策后,福特公司员工的辞职率下降87%,缺勤率下降了75%。高工资还刺激了工人的积极性,员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雇佣新政后,福特公司的成本反而降低了,福特的汽车价格也比对手便宜了很多,汽车销量从1909年的5.8万辆,直线上升到1916年的73万辆。

改变历史的福特汽车
看到福特公司大获成功,其他汽车公司开始效仿,掉头直呼“真香”。
两年后,8小时工作制正式在美国以联邦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20世纪的头一个二十年里,欧美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实际上,在福特的雇佣新政之前,工人阶级已经历了与资本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抗争。
02
我们从一张两百多年前的标语说起。

标语上写的是: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
这一口号,最早于1817年提出,发起人是著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但在当时工人们普遍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那个年代,这句口号仿佛是痴人说梦一般。
工业革命后,十九世纪的欧美各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大量农民涌入伦敦、巴黎、纽约等大城市。如同一百多年后入城的农民工,为了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工作。
当时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普遍长达14至16个小时,甚至是18个小时。在这样长时间工作压力下,工人因疲劳产生的工作事故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是,每天超长的工作时间剥夺了工人作为人的本质——
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休息,那么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19世纪的工人,真正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后,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要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他们开始向当时的社会发出呼声,向资本家们发起挑战。而尝试迈出第一步的,是法国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新政府发布政令:
“鉴于每日过长的手工劳作不光会损害工人的健康,更会影响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伤害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将每日的工作时长减少一小时。”
这个改变有多大呢?
不过是从原来的每天11小时减少为10小时——每天工作10小时,没有双休日。
这在今天看来完全是血汗工厂的排班表,对当时的工人来说却已经是一个胜利了。工人们甚至为此走上巴黎街头,高呼“共和国万岁!”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资本家们总有各种办法迫使工人超额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详细记录了19世纪英国工厂主普遍采用的伎俩:
“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1刻就开工,晚上6点过1刻才收工。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0分钟。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1刻才收工。这样他就赚到,星期一至星期五:早6时前15分钟、晚6时后15分钟、早饭10分钟、午饭20分钟,即60分钟/日。”
当身处21世纪的打工人抱怨某互联网公司安装“厕所计时器”时,可能很难想象,这不过是一百多年前资本家玩剩下的。
1853年,美国一间工厂给其女工准备的每日时刻表上,表头上方明确地写着“由此安排,可以确保全年日平均工作时长达到11小时”。这张表上不要说双休日,连单休日都没有,唯一的休息就是每周六工人们可以提早一到两个小时下班。

当时欧美各地的工人多次举行游行,呼吁八小时工作制。在政府官员和资本家眼里,这不过是工人阶级贪得无厌的体现,引发了政府的强力镇压。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工人们走上街头,游行进行到第三天时,芝加哥警察开始介入镇压,开枪打死了两名示威人员。
5月4日那天,工人们聚集在芝加哥的干草市场广场,抗议警察的暴力行径。最终事件演变为暴力冲突,总共造成7名警察及4名游行人员死亡,史称“干草市场事件”。
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会议上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初的美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集中在汽车行业,福特公司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未雨绸缪,企图在危机到来前寻求解决之道。
03
当人们赞美福特先生的善举时,不要忘记,福特公司是第一家引入流水线模式生产的企业。
随着流水生产线的采用,“机器对人的控制取代了人对机器的控制”。在流水线上,每个工人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不断完成重复动作,沦为彻彻底底的“工具人”。

生产线上重复一个动作的工人
一名美国鞋厂监工曾神色自豪地对记者说,
“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很多工人由于无法忍受冷酷的流水线系统,干了一个星期就离开。在福特公司的海兰公园厂,每天都有10%的工人旷工,这意味着福特需要1400名左右的备用工,才能保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
福特的新政有一个细节常被忽视:它实质上是一种“利润分享”,员工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加福利组成,每天不低于5美元。如果预期利润没有实现,那么利润分享就会取消,工人的工资将回到以前的水平。
不出所料,福特的工人们都拼命地提高个人生产率以保证新政策维持下去。
一个来自匈牙利的工人把个人产量提高了一倍。当主管问他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进步时,他用蹩脚的英语回答:
“福特先生给我2.5美元,他得到250个零件。福特先生现在给我5美元,他得到500个零件。我要报答他。”
即使是在回答主管的问话时,他的眼睛也没有离开他的工作——他一直在生产零件。
1914年的底特律,一种新时尚席卷底特律街头。为数众多的福特员工把公司的徽章别在领子或胸口等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论是工作日还是星期天,以此告诉别人他们是福特人。
04
但是请注意,亨利·福特可不是大公无私的慈善家,他首先是个精明的商人,福特公司采取8小时工作制的初衷也是通过提高效率来补偿时间缩短的代价。
作为一个资本家,福特曾露骨地说过一句话:
“没有补偿的事情,我一分也不掏。”
福特公司刚采用流水线时,由于实施了高工资政策,福特工人都有一种昂扬的激奋,生产记录不断被打破,但这种热情慢慢地还是被冷酷的生产线吃干榨净。
《时代周刊》曾这样描述福特工厂:当工人走进车间盥洗室,一架电子监视器正对着你,如果你超过规定时间,监视器就会传来老板严厉的命令,让你赶快返回工作岗位。
没错,1936年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对那个时代流水线工人的传神描绘,一点儿都没有夸张。
在生产线的压榨下,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人因精神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以极其荒诞的手法表达了工业化对人性的异化。

《摩登时代》
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卓别林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洞察。只是他自己恐怕都想不到,这部黑白默片,直到近百年后仍折射着这个时代的影子。
一百多年后,福特发明的流水线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发展壮大,其中登峰造极的代表莫过于富士康。

富士康生产iphone的流水线
某种程度上,上个厕所都要被监视时间的大厂码农们,又何尝不是脑力版的富士康?
只是亨利·福特恐怕万万想不到,他的后辈们,不但传承了资本一贯的精明,更是将之发扬光大,堂而皇之地将“996”称为打工人应该感恩戴德的“福报”。
<全文完> 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铅笔读书,欢迎关注~
参考资料
[1] 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徐晓飞。
[2] 那些决定伟大公司命运的关键时刻,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