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昨天发了篇文章: “Global firms are eyeing Asian alternatives to Chinese manufacturing”。
意思是,跨国公司正在亚洲寻找中国制造的“备胎”。

2021年,全球出口总额为3.3万亿美元,这里面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和零部件就高达1万亿美元,接近三分之一。
按理说,要脱离中国庞大的供应链,是一件成本巨大而且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这么干了。
至于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商业与政治。
先说第一点,商业。说白了就是制造成本问题,中国的劳动力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宜。从统计数据看,过去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工资翻了一番,现在大概是每小时8.27美元。
这一点倒是没啥好说的,每个国家要向上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工资自然水涨船高,要是一直停留在“几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阶段,那还发展个毛线。

但更关键的,是第二点: 中美两国在技术上的脱钩不断加深,迫使科技公司重新考虑对中国的依赖。
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比如戴尔公司,去年底宣布,计划在2024年前停止使用在中国制造的芯片。
这几年,我们在做技术上“去美国化”,但人家也没闲着,在搞供应链“去中国化”。
不过对这些跨国公司来说,一个最大的难题是: 不在中国制造,那去哪儿?
全世界看下来,美国、欧洲成本太高,墨西哥体量不够,南美洲乱的一批,非洲……算了,当我没说。
看来看去,还是勤劳朴实的亚洲人民最入资本家的眼。
这里,《经济学人》还专门创造了个新词,Altasia——Alternative 和Asia的组合,纸面意思就是“亚洲备选”。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庞大的制造业基地,但,将中国周围的小国串起来,似乎也能将就着用。
从地图上看,这基本就是一个针对中国的供应链包围圈。
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经过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一直延伸到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
文章认为,Altasia的成员各自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日本有钱有技术,印度、越南工资低,理论上它们可以有效分工,协同作战。
文章还从各方面,把中国和Altasia做了个对比。
劳动力人口数量,Altasia加起来有14亿,超过了中国的9.8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有1.54亿,也超过了中国的1.45亿。
工资方面,像印度、菲律宾、越南几个国家,制造业时薪都不到3美元,大约是中国工人的三分之一。
如果把Altasia当成一个国家,那么去年它对美国的出口额高达634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的6140亿美元。
特别要提一下半导体。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东南亚半导体制造并不落后。
比如马来西亚,出口的芯片占全球芯片的10%左右。东盟国家加起来的话,则能占全球出口的四分之一,超过了中国18%的份额。而且,这一差距还在扩大。
不过,《经济学人》也承认,中国仍有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
中国庞大的单一市场,加上独步天下的基础设施,放眼全球,只此一家。Altasia要想与中国抗衡,还需要进一步整合。
所以短期看,彻底抛开中国制造不太现实。
但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可怕的不是现状,是趋势。
去年10月,《经济学人》就发过一篇关于供应链的深度调查文章,不过当时主要针对苹果公司,讲的是苹果正计划把生产迁出中国,搬到越南和印度去。
越南这几年进步很快,基本走的就是中国过去招商引资的老路子。
现在,差不多一半的AirPod耳机是在越南生产的,听说接下来还会把MacBook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也搬过去。去年5月,越南总理访问美国时,还专门跑到硅谷的苹果总部见了库克。
我看到外媒上有报道,很多外企认为,越南跟中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越南工人跟中国工人一样吃苦耐劳。一个在越南的外企高管还说了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孔夫子仍然让他们早早起床”。

不过,越南毕竟体量比较小,人口只有9000多万,能吃下的分量不会太多,真正能够威胁到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还得说印度。
其实印度之前就有工厂生产iPhone,不过以前生产的都是旧型号,比中国产线一般要落后1~2代。但从去年9月开始,苹果开始在印度生产最新一代的iPhone14。
摩根大通给出的预测是,现在苹果在中国以外生产的产品还不到5%,但到2025年,这个数字很可能将达到25%,而印度,将会吃下大头。
很多人嗤之以鼻——就印度?“四亿人加十亿牲口”,问题一大堆,像样的公路都没几条,哪有资格跟中国叫板。
这种俯视的心态其实是不可取的。
别忘了,如果回到1978年刚改革开放时,当时中国底子一样很差,但也一步步走到今天世界工厂的位置。
现在苹果最大的200家供应商,有150家在中国有工厂,如果它们迁出中国,这种损失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迁走就迁走吧,反正苹果这些个代工厂也没啥技术含量,纯粹赚几个辛苦钱,利润大头还不是被苹果拿走?
提到富士康,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也还是血汗工厂、低端制造这些,觉得不属于卡脖子的高科技,有没有无所谓。
必须说,这种糟糕的看法,对供应链是很无知的。
对于中国电子制造业来说,苹果,甚至包括富士康在内,是非常难得的老师,它们对中国供应链能力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就拿手机外壳的钻孔机来说,国内厂商在苹果严格要求下,在过去十年里突飞猛进,干掉了日本发那科。苹果不光要求高,还经常和供应商合作开发,现场指导,是一个极为严格的名师。
还有一个也非常重要的,是就业。
别觉得代工是低端制造,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实打实地能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光是郑州富士康,就有30多万员工,在就业、税收方面,给地方政府解决了不小的问题。
去年,美国财长耶伦发表过一篇演讲:
“美国正在推行一种叫做‘friend-shoring’的策略,以实现多样化,远离那些给我们的供应链带来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的国家。”
我们知道,美国人常说reshoring,意思是美国政府朝思暮想的“制造业回流”,这个friend-shoring又是个什么东西?
顺下来理解的话就是:“朋友生产”,如果实在回流不了美国,那么退而求其次,在朋友那生产,也行。
现在看来,这些“朋友”,主要就要看围绕中国的包围圈给不给力了。
现在的中国经济,简单形容的话就八个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无论哪一头,都是困难重重。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过去美苏那样的军备竞赛,说到底还是要看经济与科技的比拼。
对我们来说,向上,要攻克中高端产业,建立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向下,还要尽量来留住来之不易的供应链。
<全文完>
郭大路,985理工硕&高级工程师&深度内容创作者。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郭大路的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