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为26-27岁男性(正值职业黄金期),具体岗位、死亡时间、工作强度等细节未披露,缺乏透明度易引发猜测。
需关注:是否在工作时间/场所猝死?猝死前是否有连续加班记录?公司是否配备AED等急救设备?
2022年B站审核员猝死事件中,企业最初否认加班事实后被内部文件“打脸”。猿辅导需警惕类似舆情反噬风险。
教育科技行业的“双重压榨”机制
1.政策与市场的夹击
-“双减”后K12教育机构转型压力巨大,猿辅导转向素质教育和硬件赛道,员工面临业务重构与KPI翻倍的双重负荷。
-据脉脉爆料,部分教研岗月均工时超300小时(折合日均10小时+无休),且存在“下班后线上培训”等隐形工时。
2.情感劳动的隐蔽剥削
-教育行业特有的“教育情怀”话术(如“为孩子的未来努力”)被异化为道德绑架,使员工更难拒绝超负荷工作。
法律层面的“罗生门”困境
1.工伤认定难点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工作中突发疾病48小时内死亡视同工伤,但若猝死于居家加班(常见于远程办公),取证极其困难。
- 2021年福建高院曾判决“居家办公猝死属工伤”,但此类案例尚未形成全国性司法共识。
2.企业责任逃避套路
-通过“自愿加班”声明、拆分考勤系统(如正班/加班数据分离)、将猝死归因为“个人体质”等手段规避责任。
社会代价与系统性变革
1.代际公平的崩塌
- 26岁猝死者背后可能是耗尽积蓄培养子女的农村家庭,企业赔偿难以弥补阶层流动机会的永久丧失。
2.技术赋能的反向使用
-本应提升效率的OA系统、钉钉等工具,通过“已读未回”“实时定位”等功能异化为监控手段,加剧职场焦虑。
3.改革突破口建议
-立法:推行“过劳死”独立认定标准(参考日本)
-监管:强制企业公开分岗位工时数据(如欧盟PSD2指令)
-文化:建立“反加班”白名单企业认证体系,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
---
这场悲剧不应止于又一轮“痛心-回应-遗忘”的循环。当年轻生命的消逝只能换来模板化的“深切哀悼”,或许我们更该质问:为什么在生产力空前发达的今天,活下去反而成了打工人最大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