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音乐舞蹈活动十分兴盛。如今正是文化繁荣的好年头,文人雅士们大有作为,只要肚子里有点文采,提笔就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诗。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唐诗化作中华文化长河中永恒的瑰宝。随着国学热潮的兴起,唐诗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今,不少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教他们吟诵这些千古绝句了。
古诗的益处显而易见,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深层次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气质内涵。能说会道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青睐。如今我们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美的古诗,真的要感谢无数诗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写进诗句,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走进他们的世界。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会感到特别激动和期待。唐代诞生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后人根据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表现,特意为他们起了响亮的绰号。
唐代诗人各具特色,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白居易有诗王或诗魔之称,贺知章以诗狂闻名,陈子昂被尊为诗骨,贾岛有诗奴之名,孟浩然被称为诗隐,王维被称作诗佛,刘禹锡则有诗豪的美誉……李贺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鬼”这个词通常带点贬义,但用来形容李贺却成了赞美,因为他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鬼才”。李贺的寿命不长,就像一颗流星在唐代夜空中一闪而过,光芒四射后便消失无踪。然而,他的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作。
今天要聊的是李贺那首特别有名的诗,开头那句大家耳熟能详,但王安石却觉得这诗写得不太对劲。到底发生了什么?李贺出身显赫,是唐朝大郑王李亮的后代,本应是锦衣玉食的皇族子弟。可惜他生不逢时,正值大唐由盛转衰之际。各地军阀混战不断,朝廷与藩镇之间的争斗此起彼伏,战火连年不休。李亮作为大郑王去世后,李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到了李贺姐姐嫁人那会儿,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李贺不得不和兄弟离开家乡,四处奔波讨生活。年纪轻轻就尝到了挨饿的滋味,那种艰难可想而知。尽管生活艰难,李贺依然坚持读书。小时候的困苦可能影响了他的身体发育,史书记载他身材瘦削,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说来也怪,这副模样还真有点像人们口中的“鬼”。李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七岁就能写诗,是个公认的天才少年。他年轻时还得到了韩愈的青睐,韩愈认为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日后必成大器。随着年岁渐长,李贺对朝政局势形成了独到的见解。面对社会动荡,他内心愤懑难平,便通过创作大量借用历史典故的诗篇,来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李贺的个性确实不太招人待见,不过韩愈却格外欣赏他,还屡次提拔重用。正是在拜访韩愈时,李贺创作了那首著名的《雁门太守行》。古诗有云:乌云密布,仿佛要将整个城池压垮,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士兵的盔甲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秋风呼啸,号角声响彻云霄,边塞的晚霞如胭脂般染红了天空,夜幕降临后,更显深紫凝重。红旗半卷靠近易水边,寒霜浓重,鼓声低沉难振。为报君王知遇恩,手持宝剑甘愿赴死。这首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语文课本里必学的经典。诗中描绘的是乌云滚滚,仿佛要把城墙推倒,而士兵们的盔甲却闪着耀眼的光。冲锋的号角在天空中回荡,边疆战士们的鲜血已经凝结成了深紫色。
旗帜在寒风中半掩,增援部队抵达易水河畔,夜晚寒冷,霜气浓重,战鼓声低沉压抑。为了回报君主的恩情,将士们紧握利剑,决心为国家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贺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边塞战场的惨烈景象,同时赞扬了古代将士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开头那七个字,把战斗打响前的紧张氛围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闭上眼睛,眼前立马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士兵,像乌云压顶般涌来。这句诗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举个例子,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提到:李奉礼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战场的真实景象,这句话堪称千古绝句。就像北宋时期的王得臣在《麈史》这本书里提到的那样:李贺才华横溢,写诗时总是精益求精,不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绝不动笔。他创作了《雁门太守行》,其中写道:乌云笼罩着城池,仿佛要将城墙压垮……通常描绘惨烈战争的诗歌,都会避免使用过于艳丽的词汇,但李贺的这首诗却恰恰相反。诗中充满了金色、胭脂色、紫红色等鲜艳色彩,与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画面。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出李贺不仅是个诗人,更像个画家。他的诗句就像一幅幅画作,即便是残酷的战争场景,他也能用色彩描绘得让人不觉得讨厌。这就是李贺写诗的高明之处。然而,北宋文坛巨匠王安石对这首诗却颇有微词,直言其内容荒诞不经。王安石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建树,他对李贺这首诗的看法是这样的:这孩子说话不靠谱,天上乌云密布,哪还能看到阳光照在铠甲上的反光?王安石认为,李贺这两句诗写得太过天真,跟现实情况对不上。你想,天上要是乌云密布,哪来的太阳光?既然没有阳光照射,士兵们身上的盔甲又怎么可能闪闪发亮?
王安石的这番言论确实有道理,毕竟他说的都是事实。不过,如果真的要用现实标准来评价古诗的优劣,恐怕唐诗里那些广为传颂的名篇佳作,有不少都得挨批了。大家都熟悉李白那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中写道: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雾气升腾泛着紫色,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垂挂在河流前。瀑布像从天上倾泻而下,仿佛银河从高空坠落,气势磅礴,令人惊叹。李白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显得不太符合常理。瀑布怎么可能挂在山间?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落下来三千尺?更别提把天上的银河搬到地面上了。
虽然这首诗存在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好作品。文学创作本来就需要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非得完全照搬现实。如果非要事事都讲求真实,那世界上那些精彩离奇的小说故事又怎么可能存在?李贺是个奇才,他这辈子写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的古诗,这些作品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记。李贺出现在唐朝,为唐诗增添了光彩,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