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叶剑英正忙着整理准备南下的行李,这时警卫员跑来告诉他,毛主席要找他谈话。叶剑英一听,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急匆匆地赶去面见毛主席。毛主席一见到来者,立刻从书中抬起头,迅速把书放在一边,并嘱咐道:“到了广东,务必找到莫雄……”莫雄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会让毛主席如此挂念?1934年9月,中央苏区的地盘已经缩水到只剩下七八座县城。那时担任中华全国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的陈毅打了个比方,说苏区剩下的这点地方“用长矛一戳就能捅个对穿”。9月底,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集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敲定了针对红军的终极“铁桶计划”。该计划调动了150万军队、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采用分兵进攻、四面合围的新战术,从各个方向构建包围圈,铺设30多道铁丝网,形成密集火力网,并指挥数十万大军逐步逼近瑞金,包围圈半径延伸至150公里。最终目标是压缩红军主力至狭小区域,进行决战。
在这次庐山军事会议的闭幕式上,蒋介石发表了讲话。他充满信心地表示,当前的“剿共”行动已经占据了优势,希望所有相关人员积极落实会议的决定,争取一举成功,彻底完成任务。在这场会议上,200多位国民党军官被他的一番话激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手掌都快拍肿了。但人群中却有一个人显得格外冷静,他并不为蒋介石的豪言壮语所动,反而忧心忡忡地想着红军的处境。这位就是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的头儿莫雄,他还有个保安司令的头衔。按规矩,莫雄本来没资格参加这个会,但他管的地盘正好包括庐山所在的德安地区,加上他和蒋介石交情不一般,这才被特别批准破例出席了会议。莫雄和蒋介石之间有着怎样的特殊联系?简单来说,莫雄曾经救过蒋介石的命,称得上是他的救命恩人。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这层救命之恩要复杂得多,无法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完全形容。
1922年北伐战争打响,蒋介石当时担任大本营参军和粤军第二军总参谋长的双重职务,主要任务就是坐镇大本营,处理后方事务。有一回,桂林周边的山匪大举来袭,几万人把大本营围得水泄不通,蒋介石被困在城里,慌乱中赶紧发电报向粤军第四独立旅求救。当时莫雄是那里的营长,一看到求救电报,二话不说,立刻带着部队冒死冲进去,把蒋介石救了出来。从那时起,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初次接触蒋介石时,莫雄对他印象相当不错。莫雄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深得许多革命党人的信赖和敬重,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将领。"然而,时间不长,蒋介石就露出了强硬的政治手腕,这种作风与莫雄的理念格格不入,导致莫雄逐渐与他疏远。莫雄彻底对蒋介石失望,起因还要从某件事说起。
1925年,当时管钱的廖仲恺部长被人暗杀,这件事牵扯到了粤军不少军官。蒋介石抓住这个空子,趁机施压,逼得粤军头头许崇智不得不辞职,就这样,蒋介石顺利掌控了军队。当时莫雄担任粤军的中将师长,但他带领的队伍被蒋介石以“反革命”的名义强行解除了武装。莫雄走投无路,只好逃到澳门避难。经过这件事后,莫雄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原本对蒋介石抱有好感,现在却在政治上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这种转变为他后来主动接近中共情报组织埋下了伏笔。五年后,莫雄在上海偶遇了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宋子文趁机卖了个面子,轻松安排他担任“财政部视察”的虚职,挂个名头。莫雄每月能领到300元的高薪,生活过得悠闲自在,就像已经退休了一样。就在那段时间,莫雄在上海偶然遇见了以前在粤军共事的老部下刘哑佛。
刘亚佛是中共秘密党员,也是鲁迅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兄长。莫雄在担任粤军十一师师长时认识了刘亚佛,但当时他并不清楚刘亚佛的真实身份,只觉得他是个有潜力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师政治部主任。两人共事不到一个月,他们的部队就被蒋介石缴了械,从此两人彻底断了联系。时隔多年,他们竟然再次重逢,这种缘分真是难得。聊天的过程中,刘哑佛也没闲着,他仔细打听了莫雄的近况和想法。经过一番思考,刘哑佛觉得莫雄是个值得争取的人,于是直接向他亮明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后来,刘哑佛又引荐莫雄认识了严希纯、项与年、卢志英等中共地下党员,帮他联系上了中共中央特科,最终莫雄成为了特科重点争取的对象。多年后,莫雄回忆道:“那些中共党员经常用革命的道理启发我。他们给我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告诉我列宁和斯大林如何带领苏维埃政权击退了十四国联军的进攻,还向我详细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和计划。”
在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莫雄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立即向严希纯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严希纯立即向组织报告了他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不久后,上海地下党重要领导人李克农给出了回应。严希纯随即转告莫雄:“您作为革命元老,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党对您申请入党表示欢迎。但考虑到您在国民党内资历深厚、人脉广泛,为了工作便利,组织建议您暂时不要加入。”莫雄虽然一直留在国民党内部,但他始终在背地里为共产党提供支持。尽管如此,他这辈子始终没有正式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老蒋始终惦记着莫雄,还特意把他调到了对付共产党的前线部队。莫雄在回忆录里提到,他和蒋介石私下关系看起来挺不错。每次他去见蒋介石,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怎么为难他。
莫雄的儿子莫栋梁曾这样解读这件事:"蒋介石看莫雄,就觉得他是个会打仗的莽夫。当年在粤军共事时,几场硬仗都让莫雄扛下来了。可蒋介石根本不了解我父亲后来的思想转变,还一直以为他是个没头脑的粗人。"其实,蒋介石最初并没有打算让莫雄负责这么关键的工作。之所以后来重用他,完全是因为莫雄之前的表现让蒋介石非常满意。莫雄在宋子文手下当税警总团团长时,曾在淮徐一带成功打击了土匪势力。这件事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后来莫雄得到重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牯岭军事会议开得非常隐秘,连《蒋介石年谱》里都没细说,只是简单提了一笔。1934年9月20日之后,秋天里,蒋介石在庐山开了个整军会议。到了10月4日,他就和杨永泰等人离开庐山,去武汉巡查了。这次军事会议的真实情况很难考证,即便莫雄后来写了回忆录,那也是几十年后的事了。那时候,他对时间的印象已经不太清晰,只能大致描述一下。
1934年10月初,我接到蒋介石的秘密指示,前往庐山参加一场不公开的军事会议。莫雄对这次会议印象特别深,主要是因为会上提到的“铁桶计划”让他感到非常震惊。这个所谓的“铁桶计划”设计得滴水不漏,光是说明文档叠起来就有好几斤,里面包罗万象:有国民党军队剿共的总动员令、各个部队的作战序列、兵力分布、进攻路线、作战地图,还有蒋介石亲自制定的剿共规则。更让人心惊的是,每一份会议文件都盖着蓝色的“绝密”印章,还按照人员名单编了号存档。除了之前提到的150公里范围的包围圈,蒋介石还制定了更为周密和狠毒的最后决战策略:一旦包围圈形成,各“围剿”部队每天要向瑞金中心推进7到8华里,每前进1华里就设置一道铁丝网,每5公里建造一条碉堡防线。这些碉堡的布局使得他们的火力形成极其严密的交叉封锁网。为阻止红军突破包围圈,蒋介石打算调动上千辆军车迅速输送兵力,打算通过快速机动拦截,在一个月内彻底剿灭中央苏区的红军力量。
为了隐藏真实意图,方案还规定12个先锋师在包围圈未完全形成时,必须全力抢占苏区外围区域,持续与红军周旋,制造假象迷惑对方,确保"铁桶战术"能够出其不意地实施。会议原本定了一周,但才过了两天,我就被吓到了。计划规模太大,安排太细致,手段太狠毒,真是让我心里发毛!”每次想起这事,莫雄都忍不住感叹:“这是我见过最阴险、规模最大、安排最周密的军事计划!跟之前四次‘围剿'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要是真按这个计划来,红军可就危险了!”莫雄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他明白自己必须协助共产党把情报送出去,不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牯岭的军事会议刚散场,莫雄就带着完整的“铁桶计划”迅速离开,一刻不停,连夜返回了德安的司令部。深夜,莫雄一踏进司令部,马上叫来了几个重要部门的头头开会。到场的人其实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刘哑佛,当时是赣北第四行署专署的主任秘书;卢志英,担任“剿共”保安司令部的主任参谋;项与年,负责情报工作。
蒋介石任命莫雄时,为了表示对他的充分信任,特意让杨永泰交给他两份空白的行署和司令部编制表,还给了他三千块大洋。这意味着莫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建团队。蒋介石的安排正好符合莫雄的心意,但他明白不能显得太急切。面对杨永泰时,他故意抱怨道:“给我两个职位,却连个帮手都不派。在南昌我孤身一人,要用人还得跑到上海去找。”杨永泰没察觉他心里的小算盘,以为他讲的是实话,于是不假思索就点头同意了。获得批准后,莫雄迅速返回上海,随即联系了刘哑佛和项与年等人。他说:“如果你们信任我莫雄,就请派一些共产党员来和我一起行动。我来当司令,你们做我的下属。蒋介石要我打击共产党,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对付他。”有机会潜入敌方核心,这种机遇实在难得。考虑到这一点,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按预定方案行动,安排了十几名同志。表面上,这些人都在国民党的行政和军事系统内任职,实际上,整个机构都是由共产党人掌控的。
之前提到的莫雄在“剿匪”中表现突出,其实是他与共产党联手策划的一出好戏。莫雄担任江西赣北第四区“剿共”保安司令后,在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当地的红军假装被莫雄“打败”,其实他们早就安全撤离,转移到了别的地方。蒋介石收到这份"捷报"时,他还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他不仅没有识破真相,反而对莫雄大加赞赏,专门发布嘉奖令,称赞他的表现是最好的。这次的成功让蒋介石对莫雄更加信赖,也推动莫雄参与此次会议。会议的重要信息随后被莫雄泄露出去。莫雄把文件递给刘哑佛,刘哑佛和同伴们一读完,神情立刻变得凝重起来。刘哑佛等人意识到事情非同小可,自己无法擅自决定,于是立即将这份至关重要的"铁桶计划"火速递交给位于中央苏区的党中央。《莫雄回忆录》里记载了传递情报的过程:“项与年同志把整套机密文件带到了我们设在南昌的司令部后方办事处。在那里,地下党的同志们用特殊纸张抄写了文件的关键内容,然后藏进鞋底,伪装成普通百姓,想尽办法把情报送到了瑞金。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了庐山会议制定的‘铁桶围剿'计划这一重要机密。”
这次传递情报,莫雄并没有直接参与,因此对整个过程经历的种种危险,他并不十分清楚。这次传递情报的过程,真是充满了各种危险和困难。刘哑佛、项与年和卢志英三人商量后决定,由于中央苏区周围的居民大多是客家人,而项与年正好会说客家话,再加上他在秘密工作和应对敌人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所以由他负责最为合适。他们当然不能直接把“铁桶计划”完整带走,那样敌人一查就能发现。三人连夜忙活,把情报里关于敌人的兵力分布、火力安排、进攻方案、指挥部门位置等关键内容,用隐形药水一一写进了四本学生字典里。一直干到天亮,才把整个“铁桶计划”的秘密信息全部写完。经过仔细研究敌情后,他们确定了一条去苏区最快最安全的道路。项与年假扮成一位教书老师,携带着重要情报踏上了旅程。然而,他的旅程并非风平浪静。为了掩人耳目,他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毫不犹豫地砸向自己的脸。鲜血瞬间喷涌而出,伴随着四颗断牙和血沫,被他一口吐在地上。后来他再次露面时,脸颊肿得厉害,脸扭曲变形,头发乱糟糟的,衣服破破烂烂,不管从远处还是近处看,都活脱脱是个乞丐。他忍着痛把四本密码字典塞进脏兮兮的袋子里,上面还堆着讨来的馊饭馊菜,光着脚下了山。一路上,敌军的哨兵看到他,都以为是个真乞丐,捂着鼻子把他轰走了。
经过层层封锁,项与年最终突破重围,顺利将重要信息传递给了周恩来。就这样,红军提前踏上了为期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要是他们没提前获知“铁桶计划”,恐怕会遭遇更为惨重的损失。1949年的一天,叶剑英正忙着整理准备南下的行李,突然警卫员跑来通知他,毛主席有事找他。叶剑英一听,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急匆匆地赶去见毛主席。毛主席一看来人,立刻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地说道:“你去广东后,务必找到莫雄。他是我们党多年的老朋友,不管他以前有什么过错,都要给他安排个合适的岗位。”叶剑英表示同意,随后把他调到了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任职。1951年英德地区开展土地改革期间,当地百姓并不清楚莫雄早已秘密为共产党效力多年,大家只把他当成家乡里的一位国民党高官。因此,在土改工作组的鼓动下,村民们向省委递交请愿书,要求将莫雄押回原籍接受批斗,并最终处以死刑。
就在莫雄危在旦夕之际,他共产党的老战友及时伸出了援手。抗战时期曾与他一起战斗的古大存,当时担任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和政法委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即为莫雄全力辩护。随后,他担心自己的话分量不足,古大存便直接拨通了叶剑英的电话。叶剑英听完后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暂停执行”,这才救下了莫雄的性命。莫雄一辈子都没成为共产党员,但他始终是党的亲密战友,堪称一位革命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