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因为生活困难,陈景润给邓小平写了封信,提出了三个请求。邓小平平时最讨厌别人找他托关系,但这次他二话不说,直接下令:“这事一周内必须办妥。”
邓小平特别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1977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时很多人认为知识分子没什么用处,但邓小平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陈景润因为多年高强度工作,身体一直不太好,患上了好几种病。会议一结束,邓小平就特意让人带他去做了一次全面检查。陈景润后来住进了北京的解放军309医院,大家都很热情地接待他。那时候他已经45岁了,一直没结婚,整天就围着数学转。没想到这次住院,竟然让他这个“数学痴”也动了心,找到了另一半。武汉军区医生由昆被调到北京解放军309医院学习,这位27岁的年轻女医生引起了陈景润的注意。在陈景润的主动追求下,他们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喜结连理,次年他们的儿子出生,这让年近五十的陈景润欣喜若狂。然而,由于工作关系,夫妻二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城市。
由昆和孩子们在武汉生活,她既感到疲惫又时刻惦记着陈景润。陈景润也常常想念由昆和孩子们。除此之外,这个家庭还要应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陈景润和妻子虽然不愿给国家增加负担,但由于生活实在艰难,不得不在1983年向邓小平提交了一份申请。他们在报告中请求组织帮忙解决三个具体的生活难题。首先,我们来说说居住问题。第二,夫妻长期分开生活。第三,安排一位科研助理协助陈景润工作。读完报告,邓小平立即下达命令:“一周内务必解决陈景润面临的三个难题。”
那时,由昆在武汉一边照看孩子一边上班,突然接到上级指示:“一周内必须到北京报道。”由昆一脸意外:“这也太突然了吧!我还没收拾行李,工作也没交接完!”领导强调:“上面只给了七天时间,大家一定要按时把工作做完。”就这样,由昆迅速办妥了武汉的事务,带着孩子赶往北京,一家三口总算聚在了一起。刚一碰面,陈景润就对妻子说道:"你能调到这儿,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安排的。就凭这份恩情,我拼了命也要好好干,就算累趴下也毫无怨言。"谈到居住环境,陈景润以前住的是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锅炉房。胡耀邦得知这一情况后表示:“这样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了,必须想办法给陈景润换个更好的地方。”胡耀邦为他们安排了一套老式的一室一厅,面积大约16平方米,对夫妻二人来说还算合适,可一旦添了孩子,空间就显得有些局促了。
陈景润和妻子由昆都得工作,家里孩子没人看管,只能请保姆帮忙。他们的住房面积有限,生活上有很多麻烦。再加上陈景润搞研究用的书籍、文件实在太多,整个屋子都被塞得满满当当,根本不够地方放。在邓小平的特别关照下,陈景润很快住进了四室一厅的专家楼,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升。这类住房通常只安排给年纪大、资历深的科学家,以陈景润的条件,原本是轮不到的。但在邓小平的直接指示下,他仅用一周时间就顺利入住,成为了这座楼里最年轻的居民。胡耀邦曾经建议给陈景润安排科研助手,但陈景润一开始没同意,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顾。后来,随着陈景润参加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科研工作压力也大,再加上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他渐渐感到有些吃不消了。陈景润觉得,自己辛苦点倒没什么,可要是影响了研究进度那就麻烦了。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咬牙说出了这个请求。邓小平非常看重人才,他曾感慨:"要是中国能培养出一千个像陈景润这样的人才该多好。"他对陈景润特别关照,只要是陈景润提出的需求,都会立即满足,连科研助手也是很快就安排好了。
陈景润在1996年离世,享年63岁。他的妻子由昆曾感慨道:"多亏了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家庭才能有现在的光景,我的丈夫也才能坚持活到63岁。"1997年,邓小平逝世的时候,由昆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她说:"我感觉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痛苦,如果我的丈夫还在世,他很有可能会选择追随邓小平离开。"在中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正是由于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大量知识分子才得以重返工作岗位,获得应有的尊重,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