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坚强的元帅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也病倒了。医生拿着报告单犹豫良久,最终走进病房。张茜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眼神却依然明亮。看到医生和叶剑英进来,她微微一笑,问道:“没能抓住那个小东西吗?”病房内一片寂静,大家都明白她在说癌症。她知道这场战斗无法取胜。
1972年,北京日坛医院,陈毅已昏迷多日。病房寂静无声,孩子们围床而坐,张茜在一旁紧握着他冰凉的手,默默注视着他。突然,陈毅睁开眼,低声说:“一直向前,消灭敌人……”这句话被女儿陈姗姗听到了。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话语。两天后,这位战功显赫的开国元帅逝世。但这仅是另一场战斗的开端。时间回到1938年,皖南新四军军部图书馆中,一位年轻女孩正在专心读书。
张茜,16岁,瞒着家人参军,加入新四军服务团。她热爱戏剧,舞台上的“小白菜”活泼灵动,更痴迷书籍中的广阔世界。陈毅,新四军高级将领,战场刚毅,私下风趣幽默,站在书架旁注视着她,嘴角含笑,眼中满是兴致。他一见钟情于这个女孩。
爱情不易简单。当时众人皆言,张茜年幼,陈毅长她二十载,此情恐难持久。有人劝张茜勿为虚名所惑,亦有人直言,陈毅已届此龄,岂会从未婚配?张茜犹豫,甚至致信陈毅欲断关系,但仍无法释怀,终决定再观察了解此人。
后来,她在陈毅的驻地看到屋内堆满各种书籍,包括中文、法文和线装古籍。她认为他不只是个武夫,便决定嫁给他。1940年,陈毅39岁,张茜18岁,在江苏溧阳结婚。
婚后不久,陈毅被调至苏北开辟抗战根据地,张茜则前往苏中工作,两人聚少离多。但他们从未抱怨。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任外交部长,张茜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俄语,后翻译出版两部苏联文学作品。她热爱文学和写作,但更多时候,她是“陈毅的妻子”。
1961年日内瓦会议酒会上,美国代表哈里曼夫人试图与美方女士搭话,后者装作听不懂,趁机离开。而陈毅元帅与哈里曼见面时,后者主动握手,这一瞬间被记者拍下,成为国际新闻。法国《快报周刊》评论称,美中政治家如此互动是多年来的首次。
她与陈毅,前场后方默契配合。1966年,政治风暴中,陈毅遭批斗、地位急转直下。在艰难时刻,她故作平静,为他倒酒轻语:“老总,只能喝半杯,医生规定。”陈毅点头遵从。
外人看来,大元帅被妻子管得服服帖帖,但不知张茜才是支撑他的后盾。然而,她也无法挽救他。1971年,陈毅频繁腹泻,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张茜日夜陪护,自己却早已咳血。
陈毅去世后,她也倒下了。叶剑英拿着诊断报告,沉默良久,说:“你母亲患了肺癌。”住进301医院后,张茜做了手术。术后第三天,她让大儿子念陈毅的诗。
医生让她休息,她摆手说:“我在和病魔抢时间。”她要整理陈毅的诗稿,这是他生前的愿望,不能让它被遗忘。她查阅了大量战时文献,查找诗歌的写作时间,拜访老同志,确认每篇的背景。虽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仍坚持完成此事。1974年3月20日,张茜去世,享年52岁。
三年后,《陈毅诗词选集》出版,展现了陈毅的诗歌及其一生。她离去,留下未竟事业和对丈夫的承诺。她最后说:“爸爸的诗词中有宝贵而崇高的内容,不要忽视。” 这是命令,而非叮嘱。
她与陈毅并肩走过战火和政治风暴,直至生命终点,依然共同奋斗。他们从未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