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和99之间有何差距?
对于小朋友而言,可能会做出两数之间相差一的解释,但是对于晚清著名大臣李鸿章而言,这两个数字有天差地别的意味。
李鸿章是一个具有时代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是早早便发动洋务运动的睁眼者,也有人认为他是卖国求荣的汉奸。
李鸿章的形象惹人争议,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由他手所签形成,但这背后绝非是李鸿章的个人意愿,而是整个晚清政府的态度。
作为一个发言人,李鸿章只能在不可能当中为可能保存希望,而这个99和100之间的争夺,正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一点火种。
01 100和99之间的差距100和99出现的时候,正是李鸿章与英国人在香港租地的谈判上所做的争夺。
英国人坚持要租香港100年,而李鸿章却只肯答应99年。99年和100年之间,不过相差一年,但是这一年却是李鸿章拼死也不肯答应的。
这一年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含义让李鸿章的态度如此的坚决?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明智的,是包含良苦用心的。
时代之下,晚清时候的中国呈破败之势,内忧外患折磨着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所有人无一幸免,都在被战乱和欺辱挑战着身为中国人的尊严。
作为政府发言代表人的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封建时代的官员当中,李鸿章的做法对当时而言是大胆前卫的。
他渴求改革,希望国内能够学习外国人的长处,来对抗外国人侵略。
可一人的创新无法延伸为整个国家层面的意识觉醒,但这并没有让他选择放弃。
他先是创立了一批工厂,从各个行业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来培养国内的经济与技术发展。
紧接着,作为朝廷官员担任起政府发言外交人的身份,同各国列强周旋,在他作为外交官的这段时间,他签下了无数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许多人因此而辱骂他是卖国求荣的贪官和汉奸,他是否在其中收受贿赂?答案是不错。
好比当初同沙俄签订条约的时候,沙俄的统治者要用300万卢币贿赂李鸿章,而李鸿章所接受到的是原金额的1/6。
作为弱国的外交发言人,所得到的贿赂款竟然会被削减5/6。
本就不光彩的收入再加上如此大的折扣,李鸿章倍感屈辱。
这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的弱小。
多年以来被奉为圭臬的祖宗先例已经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芒,此刻的中国从原先的天朝大国成为了列强口中的“东亚病夫”。
他接受了贿赂款,但并没有选择就此堕落,在各种不可能的声音当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丝可能性。
哪怕是说服对方减少赔偿款,虽然仍然无法避免屈辱,但却减小了真正的压力。
在他外交的几十年生涯当中,对于国人的骂名,他选择默不作声,而在国际的谈判桌上,他选择全力以赴。
02 租期决不能是100年99和100的争执出现在1898年6月份,中英签约新界租约,这份条约在表面上看来是中国同英国出租香港一带,而时间期限为99年。
事实上,英国人想要的根本不是99这个数字,而是100。
当初因为这两个数字,李鸿章同英国人发生了激烈的谈判交锋,几经周折之下,才让英国人退步,同意了李鸿章的99。
之所以会如此执着这一年之差,原因在于当时的列强当中,有一种不成条纹的规定,但凡租期达到了100年,那么这片土地自动被规划为租用者。
这也就是说,这张租用条款的背后,是英国人对香港的狼子野心。
同各国于谈判桌上周旋了几十年的李鸿章十分清楚对方的用意,当时已经迟暮之年的李鸿章撑起自己的病体,与英国人几番谈判之后,让对方答应了99这个数字。
虽然在当时,没有办法一个人的能力救下这片土地,但是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可能。
事实上,李鸿章的智慧确实发挥了作用,在上世纪中英有关香港租期的问题进行交涉的时候,99这个数字发生了关键作用,为中国证明香港为本国所有发挥了效果。
03 被钉在耻辱榜上的伟人在白纸黑字之下,英国只能选择将香港归还于中国。
谁能想到百年之前,李鸿章就为这场归还大计埋下了铺垫,99年的租期结束之后,中国终于重新拥抱了香港。
签完最后一份不平等条约之后,李鸿章带着满心不甘和对清政府的失望离开人世,这名天之骄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祖国奉献着自己。
想必在那些睡不着的夜晚当中,他无数次为无力保护国家的政府感到心痛,同样因为正被欺辱的国家而难过。
最令他感到悲愤的是,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去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他只能作为一个工具人,发挥自己在谈判桌上的技巧,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尽管在历史之上,李鸿章作为受人争议的形象长存。
可从他个人角度出发,他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历史的发展永远不能够归结于某个人的过错或成功,一切的发展都取决于整个大势的变化。
后人责骂他是国家的叛徒,可也有人看到了他为国殚精竭虑的一面。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那些迫不得已的行动是受现实影响,真正签下不平等条约的人,应该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可惜李鸿章作为发言人,也要承担这其中的责任。
他也没得选择!无法阻挡失去!那只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这样复杂的人物后人评价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