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网络上的一次巨大的道德审判压垮了货车司机聂建文。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那个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的“绝世好丈夫”。5年前,聂建文的妻子因为脑出血导致偏瘫,为方便照顾妻子,聂建文带着妻子跑车谋生,四年不离不弃的照顾。去年1月5日,曹盈盈因旧疾复发离世,聂建文在收拾妻子遗物时痛哭的视频感动网友。然而,可是一年后,他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于是遭到了部分网友的强烈指责,甚至被网暴。
根据中华网的报道,崩溃中的聂建文发文回应,我是人,不是神。我已尽到责任,我对得起亡妻,也有权利开始新的生活,希望可以得到祝福,而不是诋毁。”网友的diss确实直戳人心口窝。你哭得那么伤心,结果这么快就开始新生活?”“当初的深情都是演戏,现在才露出真面目?”“你这么快找新欢,真的对得起亡妻吗?”很多人把他的过去和现在做对比,语言也从从道德批评升级到人身攻击。聂建文的遭遇,其实折射出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对“好人”要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深情的人,就不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很多人觉得“深情就是终生不变”,“深爱亡妻的人,不该这么快找新欢”。

但现实中,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哀悼不等于就无法向前,放下过去也不意味着背叛。一个人曾经深爱过,不代表他不能再爱别人。情感的修复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标准。如果我们要求一个丧偶的人永远沉浸在悲伤中,这种对人的不合理的控制,本质上就是道德绑架。我们现在是在“用道德绑架”去要求一个普通人活成神,那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时代,“情绪消费”似乎成为常态。网友喜欢塑造一个完美的“深情男人”形象,但一旦这个形象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就会迅速反噬,甚至展开网暴。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大众的情感期待时,他被捧上神坛,成为“完美的深情丈夫”;但当他的行为不再符合这份期待时,他就会被推下神坛,甚至遭受道德审判和人身攻击。
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评价方式,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也对当事人极为不公平。社交媒体上,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选择总是会被集体审视,网友可能并不了解聂建文的真实生活,却以情绪化的方式进行指责,甚至用“深情就该一辈子”这样的绝对标准去批判他。他们希望维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一旦现实与想象不符,便进行道德讨伐。这种网络暴力的力量足以摧毁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许多曾被“神化”的普通人,最终都承受不住网络的审判而崩溃。
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应该给予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用指责去扼杀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深情”去捆绑他的一生,更没有权利用道德的名义对他进行审判。那些在网口诛笔伐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你们只不过是在一味地消费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