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消费贷」:你可别真拿去消费了~

亦巧看房产 2025-03-27 09:16:46

浅聊下这几天火热的消费贷。

“消费贷”新政前两天算是正式落地了,新政的核心是“提额度、延期限,降利率”。

比如消费贷自主支付的金额从30万提高到50万,互联网消费贷从20万提到30万,还款期限延长到7年,利率破天荒的降至2.49%。

放几年前,看到这样的政策,大嘴会毫不犹豫的薅起来,现在不敢了!收入的不确定和无法避免的固定开支,决定了这样的“好事”还是躲着点。

其实不仅仅是大嘴,包括大嘴身边的不少朋友,在过去形势一片大好的那些年,都加了不少杠杆,赶上这两年行情下滑,普遍已经面临较大的压力了。

可这个政策是金管局制定的,也是上层倡导的,银行是负责执行的,现在开出这么优惠的条件,你要是不贷个几十万,岂不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否定和背离?

要说提振经济,提振消费的办法其实有很多,比如漂亮国、澳门的发钱方式,让普通老百姓手上有钱,有钱才去消费,可咱们弄出个贷款消费,是真的蛮出人意料的。

首先,从银行角度来看,这一波消费贷有几千家银行参与,为了抢客户,各家银行纷纷将利率一路往下砸,从原先的3%砸到了2.5%,甚至更低,比如招行闪电贷2.58%、浦发浦闪贷2.78%。

银行为啥这么踊跃地砸利率呢?银行靠啥挣钱的?不就是靠贷款嘛!今年前两个月,新增个人贷款同比下滑超30%,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238亿。

息差缩窄,利润被挤压,银行只能被迫降低利率,依靠“薄利多销”的方式硬撑着,下一步估计存款利率还会下降,要不然银行会撑不住的。

另外,什么人可以申请到消费贷呢?只有体制内,公积金缴纳稳定的“优质客户”才能享受2.5%的利率地板价,普通人申请通过率不足30%。

那这也意味着,真正消费的人被拒概率极低,再换一个角度,如果消费需要贷款的话,那么这个消费还有必要吗?

说实话,贷款消费,本身就不太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太平洋对面的漂亮国可能会比较喜欢,对于普通人来说,贷款五十万消费,除了买房卖车,基本上想象不到其他的消费项目了。

所以现在的真实情况是:想消费的人贷不到款,能贷到款的人想消费。

也就是说,以消费贷名义放出来的贷款,很大部分是不会用于消费的,即使真正用于消费的部分,还款意愿也是极低的。

直白点说,消费贷钱弄出来几乎都是在违规使用的,用途最多是用它来置换其他高利息的贷款,比如网贷,房贷等。

另外,就是不乏一些投机者利用银行低利息资金套利,拿着咱们这边低利息的资金去香港,去漂亮国那边赚息差。还有就是这钱通过各种方式最近流入基金、股市等平台。

而以上三种情况也就意味着真正用来消费的钱,估计一成都不到,而这一成,又恰恰是银行重点监测的高危对象。

道理很简单,你贷几十万买车,买表,买包包,花完就没了,到期你拿什么还?你都是贷款消费的,会有钱还债?那还不上就是银行的坏账,一个人几十万坏账,几万人,几十万人呢?

所以,银行也不傻,能给你批复额度,要么是你具有很好的社会身份,要么就是名下有抵押物,否则根本贷不出来。

所以,这一波消费贷还是沦为了投机者的狂欢,对比消费和投资,银行巴不得你去投资,你只要去投资,则代表着你有梦想,有期望,你不是摆烂,你有还款意愿。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本身就是在下降的,收入不确定,还要贷款去消费,这钱能还?

先不说本金能不能还,利息能准时还上就不错了,敢借钱去消费的就是寅吃某粮,过一天算一天,而且他们腰板还硬:我用征信换来的钱,凭什么要还!

而那些拿贷款去置换或者投资的,至少没有摆烂躺平,他们还款意愿反而高,因为他们怕银行抽贷,影响自己的现金流,也怕征信出问题,被收贷追查。

这些人的人生规划和文化水平普遍高一些,而且各层级都有,属于想加杠杆改变人生的,赚了钱就赶紧连本带息都还了,即使亏了钱,也会想办法还利息,关键他们是违规使用心里虚,生怕坏了征信被抽贷。

而这类人一旦真的还不上,那也真的是山穷水尽没办法了。

所以,靠贷款提升消费,本质上还是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走老的放水路径,原本可能会爆雷的人,可能撑一撑,说不定能活过来。

若真的把钱拿去消费了,银行才是真的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