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元年五月,福康安于军旅途中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二岁。彼时,秉承太上皇乾隆旨意,嘉庆帝敕令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至此,福康安成为满洲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以非宗室身份获封王爵者(武勋王杨古利、傅恒二人系逝后追赠郡王衔),声名显赫,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在清朝的封王体系中,福康安所封嘉勇郡王究竟处于何种等级?相较于平西王吴三桂,二者地位又该如何评判?基于此,御史将与诸君深入探讨这一历史话题。
【福康安封王的经过和郡王级别问题】
福康安,自其诞育之始,便凭借着孝贤皇后侄甥以及大学士傅恒子嗣的特殊身份,拥有了极为尊崇的门第背景。这般显耀的出身,无疑使其成为了贵族阶层子弟的典型代表,兼具官宦世家与豪富门第的双重特征。
福康安初入仕途,获封云骑尉。随着年岁渐长,乾隆帝授其为三等侍卫,旋即擢升为头等侍卫。至17岁,福康安又升任户部侍郎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跻身二品大员之列,然彼时其尚无显著功绩。傅恒辞世后,乾隆帝将福康安列为重点培养之人,遂遣老将阿桂悉心引领,使其涉足军旅事务。
乾隆帝深知,若仅依凭与富察皇后的姻亲关系便擢升福康安至显要之位,实难服众。于彼时情境下,建立卓著军功成为福康安晋升的不二之途。乾隆帝仿若一位殚精竭虑的严父,倾其所能,为福康安创造并提供了各类建立军功的契机。
以下呈现的是福康安仕途晋升的基本脉络:
在第二次金川之役中,福康安随侍阿桂左右,研习军事韬略。此役成功戡定金川乱局后,福康安因卓越战功受封三等嘉勇男爵,其画像荣登紫光阁,同时获赐双眼花翎。而后,福康安奉旨返京,旋即获任盛京将军之职。
乾隆四十七年,福康安获调为成都将军。彼时,川省匪盗横行,严重影响地方治安与社会稳定。福康安临危受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决策,迅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镇压匪患。因其功绩卓著,获加太子太保衔。此后,福康安奉旨回京,旋即被授予兵部尚书之职,同时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肩负起更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地区回族民众在田五等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彼时,福康安暂代陕甘总督一职,随阿桂一同奉命平叛。因其在战事中表现卓越,凭借战功晋封为嘉勇侯。此后,福康安又相继转任户部尚书与吏部尚书,旋即擢升为协办大学士。
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膺任将军之职,统领军队征讨台湾林爽文所发起的起义。因其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卓越、功勋卓著,故而获晋一等嘉勇公之位,同时获赐象征尊贵身份的红宝石帽顶以及彰显特殊品级的四团龙补服。
乾隆五十三年与五十六年,福康安两次奉旨出征廓尔喀。历经数载征战,至乾隆五十八年,西藏地区得以彻底平定。随后,福康安凯旋而归,乾隆帝为嘉奖其卓越功绩,以宗室王公之例予以厚赏。特拨予福康安三名拥有六品蓝翎顶戴者,且将其画像绘于紫光阁,排位竟列于大学士阿桂之前,足见乾隆帝对福康安此次战功之高度认可。
至彼时,福康安已获一等公爵位,且于乾隆五十八年,加封为嘉勇忠锐四字一等公,此乃异姓臣子所能企及的最高封爵。鉴于此,乾隆皇帝特颁旨意: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福康安率军征战,若能攻克阳布,并俘获拉特纳巴都尔与巴都尔萨,按例当赐予其王爵以表嘉奖。然而,实际情况是福康安以受降之态班师回朝,此情形未能契合最初预期。福康安身为孝贤皇后之侄、大学士傅恒之子,若贸然进封为王,恐引发天下人对乾隆皇帝厚待后族的议论。同时,富察氏一族亦深知盛极则衰之理,担忧家族过于显赫并非益处。基于此,乾隆皇帝在此次事件中展现出了审慎与克制,并未授予福康安更高的宗室爵位。
乾隆六十年,贵州地区爆发苗民起义。在此形势下,福康安奉命再度挂帅出征。仅历时两月,便取得初战胜利。鉴于福康安的卓越战功,乾隆帝特颁谕旨,打破常规,封福康安为贝子。福康安由此成为清代历史上首位在世且非宗室成员而获此显赫爵位者。
诚如乾隆所云“富察氏亦虑过盛无益”,福康安获晋封贝子后,未及半载,竟因长期操劳致病,卒于军旅之中。嘉庆元年五月,太上皇乾隆特追封其为嘉勇郡王,赐谥号“文襄”,且许以配享太庙之殊荣。于臣子而言,福康安所获,已涵盖常规之礼遇,亦不乏超格之待遇。
从相关史实可见,福康安每次完成军事出征行动后,其爵位与官职便会出现显著变动。此类情形在历史官场晋升体系中实属罕见,亦不失为乾隆帝对福康安偏宠有加的一种表征。
福康安获追封的嘉勇郡王,于宗室封爵体系中,位列多罗郡王层级。在该封爵序列里,此层级仅亚于一等的和硕亲王。其中,“嘉勇”这一称号,系沿承其先前所获一等公之嘉号。
如何论证福康安所获郡王爵具有宗室级别?从其子孙袭爵情形便能得以印证。
福康安辞世后,其嫡子德麟承继多罗贝勒爵位。然后续德麟因涉过错,爵位遭降,贬为贝子。德麟之子庆敏,于父亲之后,袭承贝子之位。继而,庆敏之子文谦,获封入八分镇国公,得以承接家族爵位之传续。
在册封福康安为郡王的谕旨里,明确规定郡王爵位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后,便准予世袭罔替。此规定充分彰显出,福康安所获待遇与当朝皇子并无二致。
【福康安郡王爵与平西王吴三桂谁的地位更高?】
吴三桂于率军入关并收复云南之后,获封平西王爵。彼时,该王爵之亲王或郡王属性未予明确界定。至康熙初年,清廷对其爵位进一步擢升,吴三桂获封平西亲王。
在清代,王爵体系主要划分为宗室王爵与异姓王爵两大类别。而异姓王爵又进一步细分为蒙古王爵与汉人王爵。就封号而言,宗室亲王与蒙古亲王通常均冠有“和硕”之称,“和硕”在汉语语境中寓意“宏大”。然而,从等级层面分析,蒙古亲王所使用的印信规制,与宗室郡王一致,较宗室亲王低一个等级。
平西亲王未冠以和硕之号,据此可证,吴三桂所获亲王爵位在等级上低于宗室亲王,其地位大致等同于宗室郡王与蒙古亲王。
经分析可知,福康安所享宗室郡王之爵,从形式上看,与平西亲王处于同一等级。然而,若深入探究爵位承袭这一关键层面,便会发现平西亲王在这方面与福康安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清初所封异姓王,乃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例举措。在当时国家既定体制之中,并无授予异姓封王的定制,因而亦缺乏明确规范的承袭机制。即便吴三桂未发动叛乱,其后代子孙亦无法如同宗室成员那般,遵循降等承袭之制,从亲王、郡王依次递降至贝勒、贝子。
从平南亲王尚可喜家族的历史轨迹,可洞察彼时政治局势之复杂。尚可喜坚守立场,未响应吴三桂之变,却遭其子尚之信囚禁。尚之信旋即归附吴三桂,然终不免被杀命运。此后,尚之孝承袭亲王爵位。三藩之乱平定后,尚之孝奉调入京任职,实则处于朝廷严密监控之下。待尚之孝离世,平南王爵旋即废除,其后代子孙再无承袭之资格。
从爵位承袭之视角审视,福康安所获郡王爵,虽于承袭过程中呈现降级态势,然而降至不入八分公时,便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此情形有力佐证,相较于平西亲王,福康安之郡王爵位在政治层面具备更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