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这类产品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具光谈财经 2025-04-14 01:51:00

2025年的春天,资本市场的天气总在晴空万里与凄风苦雨间反复切换。

随着特朗普大超预期的对等关税政策骤然落地,权益市场史诗级波动之下,正是全球化供应链震颤的回声。

贸易摩擦的灰犀牛“横冲直撞”,我们又站在了宏观叙事重构的十字路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昨日A股经历冲击之后,今日“中国版类平准基金”果断出手。“国家队”集体力挺A股,阻断流动性负反馈,市场全天放量震荡反弹。

然而,在权益的波涛汹涌之外,另一片水域却开始悄然聚集起共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重回1.7%下方,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规模突破300亿元。(来源:中证报)

当“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部分投资者开始本能地转向票息可预期、波动更可控的债券资产。

信用债ETF这类既能获取稳定票息、又能随时进退的工具,正在重构市场的资产配置逻辑,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01 如何看待债市的“大概率方向”?

——回暖之下的逻辑梳理

以公募纯债基金为例,导致债基净值波动的因素主要分为市场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类。而市场利率的变化是我们近期所感受到的波动的主要来源。

简单来说,市场利率水平下行,债券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市场利率的走势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政策层面的影响、市场流动性程度、债券供需的再平衡以及避险情绪的升温等等。

挺过前期逆风期的洗礼之后,近日债市明显回暖,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950245.CSI)再度刷新历史新高。(来源:Wind)

从债市的逻辑脉络演绎来看,未来市场仍将围绕政策、利率与预期展开三重博弈。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其走势或呈现三种可能路径。

可能性①:

关税政策快速落地,政策响应及时,财政与货币协同发力。流动性宽松将为短端打开下行空间,而长端在内外部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定价或将摇摆不定难以继续大幅下行,债券市场有望走出牛陡走势。

可能性②:

关税政策虽已落地,但在内防风险、外稳汇率的掣肘下,央行短期内难以实施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面压力或将促使长端收益率下行空间进一步拓展,而受流动性因素制约,短端下行空间可能相对有限,债市呈现牛平格局。

可能性③:

中美快速协商一致,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得以大幅削弱。由于宏观预期大幅改善,债券市场重归此前的调整态势。

从机构共识来看,当前第一条路径发生的概率最高,可能性①>可能性②>可能性③,债市短期内的走向仍较为乐观。

但如果要实现收益率大幅突破前低,后续仍需要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催化剂,持续关注宏观形势与央行动态。

02 为什么关注信用债ETF?

——基于底层逻辑的四大优势

投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项选择题,而是基于概率思维的动态棋局。

当市场在利率波动、关税冲击与政策预期中寻找平衡时,信用债ETF的配置价值正是源于以下四大核心优势。

第一,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投资中的“摩擦损耗”常被忽视,而信用债ETF恰似一条低费率的“快车道”。与主动型债基动辄0.3%-1%的年化费率相比,债券ETF具备明显的费率优势,可将产品管理费+托管费压缩至0.2%。看似细微的费率差异,在长期复利效应下,可能显著拉大同类资产的收益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债券ETF支持场内T+0交易,投资者可实时捕捉市场机会,灵活实现与股票、货币ETF等品种的仓位转换,彻底摆脱传统场外基金 T+1 赎回的滞后性。这种“进退自如”的特性,可以有效适配不同的市场环境。

第二,稳中求进、可攻可守。

信用债ETF通过分散化配置,大幅降低了信用债投资的专业门槛,而其稳健的投资风格,正是源于底层指数科学的编制体系。以上交所基准公司债指数为例,其成分券主要为AAA级央国企债券,以高评级筑起信用风险的防火墙。

此外,指数整体呈现中短久期特征,相较于长债,其价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更低(久期越短,利率风险越小)。这一特性使投资者既能获取合理的票息收益,又不会因市场变盘而过于陷入被动。

第三,概率加权、更优性价比。

当下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连续两日下行15BP后,政策宽松的预期已部分计入。此时关注中短期信用债,本质是在做概率加权——既押注政策暖风延续的较大概率,也为可能的不确定性留足腾挪空间。

这种 “以概率为锚” 的配置,更为契合当前复杂市场下的性价比投资原则。

第四,制度赋能、流动性升级。

事实上,信用债ETF的价值升级,更依托于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

3月21日,中国结算制定发布《关于信用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试点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信用债ETF产品试点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明确了资格标准、申请与受理程序及持续期管理要求等事项。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通过质押ETF获取资金,盘活持仓资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叠加做市商制度优化等政策深化,信用债ETF的流动性已从 “持有到期” 的传统模式,升级为兼具交易便捷性与资产盘活能力的综合工具。

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不仅降低了参与门槛,更让普通投资者能够共享机构级的交易便利。

03 如何看待信用债ETF的投资价值?

——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

过去,信用债投资曾是机构投资者专属的竞技场,较高门槛的信评研究与动辄百万的起投门槛,将普通人拒之门外。

如今信用债ETF的诞生,如同推开一扇窗,让普通投资者通过证券账户百元起投,即可一键持有央国企优质债券,实现低成本、高流动性的分散配置。

这不仅是金融普惠的突破,更是资产配置逻辑的进化——当市场波动成为常态,投资者更需要通过多元工具平衡风险与收益。

在“不确定性”主导的时代浪潮下,资产配置的核心逻辑从“追求更高收益”转向“平衡风险与收益”。

信用债ETF恰似投资组合的"缓冲带"——中短久期特征让利率风险更为可控,底层资产分散布局有效降低单一违约冲击,低费率优势更让长期持有更具性价比。

而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更以介于短融与城投债指数之间的风险收益特征,为投资提供了多一重选择。

毕竟,真正的资产配置智慧,不在于精准预测市场涨跌,而在于构建能穿越周期的"全天候组合"。信用债ETF的出现,恰好为组合的构建提供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走过这几年的震荡,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共识,穿越周期的核心,或许就是接受分散、降低预期、坚持长期。

而此刻,这张从容应对市场波动的入场券,正在每个理性投资者手中徐徐展开。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0 阅读:0

具光谈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