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印度又赚取了足够的热点——宣布卫星在太空完成对接并取得成功。
我们不难发现,印度在航天领域上,仿佛是铆足了劲,似乎要在航天大国中杀出重围,赢得一席之地。
但是这样的做法出现在印度,会变得很矛盾。
印度一个人均GDP仅约1000元人民币月(2020年)的国家贫困人口超过7300万,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的国家,却在航天领域持续高投入。
2023年,印度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五,达到295万亿美元,而其对航天的年投入也达到了约18亿美元。
这样的资源分配,不禁让人疑问:
印度为何拼了命发展航空,又是造火箭又是发卫星,究竟图什么?为什么不拿钱多发展自身经济?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得先讲讲印度的战略动机。
在印度看来,航天这玩意儿,可不单单是个科技方面的领域,它更是大国地位的一种象征呢。
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进行考量,中美俄这样的大国都借助航天成就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
印度同样不甘落后,从“月船2号”这一探月任务,至火星探测,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使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越发耀眼。
除了争夺国际威望,航天还是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印度把反卫星武器的测试给顺利完成了,与此同时还规划在2030年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空间站。
这一连串的举动,明显是在增强印度的太空军事化力量,还能保证它在往后的太空竞争里,占据一个位置。
更重要的是,印度看到了太空,作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的潜力。
美国把太空军组建好了之后,印度就赶紧加快了自己航天规划的脚步。
计划中的2024年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不仅是对技术上限的挑战,更是对太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当然战略动机只是印度发展航天的一部分原因。
经济利益,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在整个全球的航天市场之中,印度凭借其成本低这一优势,极为顺畅地吸引了诸多的商业订单。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发射服务收费,刚好是国际同行的三分之一那么多,这让印度在全世界的航天发射市场里具备极为强大的竞争力。
另外航天技术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在促使印度产业升级这件事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航天技术涵盖了冶金的、化工的电子等诸多领域,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关联着超过2000个工业门类。此领域的进步,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的提升了与拓展了。
2020年,印度把太空领域打开了,这样的举动吸引了40多家初创企业来参与。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很直接,就是要成为全球航天制造的中心。
航空业并且与航天业联动发展,一同推动印度的产业升级。
印度航空市场,是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此种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吸引了诸多外资。
这个时候印度还通过国防补偿机制,要求外国供应商采购一定比例的印度组件,从而倒逼本土航空IT与制造能力的提升。
换种说法就是,印度想通过把发展航天当作关键之处,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
想要完成这个宏伟目标,显然是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以及公私协作的机制。
所以为了推动航天技术的转让和私营投资,印度成立了新空间印度公司(NSIL)和航天促进中心(IN-SPACe)。
在这个时候,“印度制造”计划把许多外国资金吸引了过来,与此同时还将重点置于了航空以及国防这两个领域。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航天的投入不断增加。
1992年,至2003年期间,印度的航天投资增长了三倍,占科研总经费的17%。
国防预算同样在增长,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航天领域的发展的确颇为不易,印度若要在该领域取得成就,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体系缺陷以及社会民生争议,都是印度航天面临的现实挑战。
人均GDP仅仅是中国的五分之一,由于资金短缺这一情况,使得载人航天计划多次被延期。
航空业同样受到高油价以及高税收的影响,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亏损得很严重。
工业体系所具有的一些不足,给印度航天的发展带来了限制。其供应链不够完备,电力供应存在短缺的状况,高端制造得依赖进口等情形,导致印度在航天工程方面,只能更多地借助国际合作。
而人才的流失以及技术积累方面的不足,更是对印度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制约。
但是印度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如今中国的崛起,导致美西方对中国制约是全方面的。
在这种情境之下,印度在航天领域获得了西方的技术协作以及支持,这使印度具备潜力成为“民主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员。
与欧洲的共建卫星合资企业,也扩大了印度在商业发射市场中的份额。
在印太战略下,印度更是成为了美日欧等国的拉拢对象。
但印度航天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挑战与机遇的过程。
印度选择将航空航天作为杠杆,撬动技术、地缘以及经济等多重目标。
不过这一选择,究竟是明智还是愚蠢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