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西伯利亚永冻土“轰”的一声,形成23个神秘天坑!

钉脑壳 2025-02-18 12:07:5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4年夏天,在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冻原之上,突然传来了一声极为响亮的巨响。牧民们纷纷循声而望,他们惊讶地看到,地面竟然裂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其直径达到了40米之多。

那边缘处的冻土以及冰块,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被爆炸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高高地抛向了百米的高空,那场景就仿佛是地球突然间张开了它那恐怖的血盆大口。

这个被人们称作“末日天坑”的深洞在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轰动,关于这一现象的猜测五花八门,诸如外星人袭击、陨石撞击,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军事试验所致,各种说法甚嚣尘上。

十年后的今天,当第23个天坑在2023年被发现之时;当人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地质现象而感到震惊之际;当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和探索的时候,他们终于揭开了谜底:

这并非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场景,而是一场由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地球反击战”,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地球的关系。

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曾被视为地球最为稳定的碳库;其内部封存着1.7万亿吨有机碳,这一数量之大,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如此庞大的碳储量,若因全球变暖等因素而释放,将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40年之中,这个地方的年平均气温,从最初的大约-96°C开始便逐渐呈现出了一种上升的趋势,缓缓地一步一步地攀升至-67°C;这个时候,冻土融化的速度却极为惊人,每年竟然能够达到12米之多,这个数字着实是令人感到震惊不已,让人不禁为之咋舌。

气温的不断升高以及冻土的迅速融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土壤的结构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到了。

这些变化,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改变了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土地本身也造成了极其显著的改变:从植被的分布情况,到动物的栖息地范围;

从土壤的物理性质,到其化学性质,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影响,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未能幸免。随着温度的逐步且持续地升高,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

每一寸冻土的消融,都仿佛是在默默地、悄无声息地重塑着这片土地的模样,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方式,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并且是深入持久的,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剑桥大学团队经过研究后发现,升温这一现象会致使表层的冻土开始融化;这个时候,融化所产生的水分会逐渐渗入地下的咸水层之中,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冷冻栓”。

当压力突破那关键的临界点之时,封存在甲烷水合物之中的气体,于那一瞬间犹如被点燃的火药般,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其威力之惊人,简直就如同11吨TNT炸药在同一时刻被引爆所产生的效果一般。

这种在瞬间便得以释放的巨大能量,对于周围的环境而言,极有可能会造成超乎想象的、极为严重的影响,它仿佛是一把无形的利剑,随时可能给周边的一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更可怕的是,每次爆炸之时,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种气体呢,在接下来的20年内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竟然是二氧化碳的84倍之多。

2020年,于斯瓦尔巴群岛所获取的监测数据清楚地显示着,那冻土层之下的甲烷浓度,已然达到了水中溶解极限的41mgL;

这也就意味着,它随时都有可能冲破那坚硬的地表。其所蕴含着的这种潜在威胁,可绝对不容小觑,一旦真的爆发开来,其对于全球气候所造成的影响,必然是极其巨大且深远的。

“我们正在点燃一把反向的‘火炬’——不是人类控制火焰,而是地球自己开始燃烧

”莫斯科斯科尔科沃研究所的叶夫根尼·丘维林警告道

主流学界大多认同气候变化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不过关于此问题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歇。夏威夷大学的劳伦·舒尔迈尔清楚地表明,部分天坑的气体来源,有可能包含着远古地质所蕴藏的甲烷;

这个时候,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借助卫星监测发觉,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天坑的扩张速度,相较于现有的模型预测要快很多。

这意味着,在地下极有可能存在着尚未被人们所知晓的能量交换机制,此种能量交换机制或许与地下深处的物质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的热量传递等要素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而对天坑的形成与扩张速度产生了影响。

不过所有科学家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冻土退化已呈现出不可逆的态势;

具体而言,巴塔加伊卡火山口从2014年的790米开始,逐步地持续地扩展到了2023年的990米;这一过程,相当于是每年都要以惊人的速度,吞噬掉一座足球场之多;

甚至可以说,这种吞噬的规模之大,令人咋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天坑形成之后,其内部反而成为了新的甲烷释放源;

比如说在2021年对C17号天坑的检测当中,人们发现,其底部的甲烷浓度竟然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是大气正常值的536倍;

这一现象,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冻土退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西伯利亚并非孤例。阿拉斯加丹纳利断层,由于冻土融化所引发的地壳应力变化,在近十年间,其地震频率增加了30%;

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僵尸野火”,在冻土层下潜伏数年之后再度复燃,于2023年烧毁了面积相当于14个纽约市大小的森林。

当北极圈的温度升幅达到全球平均值的3倍之时,人类所面临的,已然不再仅仅是局部性的灾害,而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崩溃。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东北永久冻土区的甲烷排放量正以每年4.6ppbv的速度增长;这些气体通过极地涡旋,能够快速地进行扩散,从而直接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在2024年,欧洲出现了极端热浪,北美遭遇了反常暴雪,这或许恰恰就是这套“甲烷-气候反馈机制”开始初步显现出其端倪的表现。

面对这场危机,俄罗斯科学院启动了“北极哨兵计划”,通过卫星群以及地面传感器,持续地实时地监测天坑的动态;而剑桥团队则尝试使用纳米材料来封堵冻土裂缝,在实验室阶段,已经能够有效地减少75%的甲烷泄漏。

但正如《自然》杂志的评论所指出的那样:“技术手段仅仅能够为我们争取到一些时间,不过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解药,在于实现全球碳排放的悬崖式下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应对这场危机,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当你在手机屏幕上缓缓滑动这条推送之时,格陵兰冰盖如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场盛大的蜕变,又融化了1200万吨冰。

或许当下次再度看到那令人瞩目的“神秘天坑”新闻之际,我们不应仅仅只是惊叹于那看似神奇的自然奇观,而更应该静下心来,去聆听那仿佛来自地球深处的、隐隐约约的最后通牒之声。

你相信人类能在冻土全面崩溃前扭转气候危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国际关系研究院. (2021). 国际政治科学——全球供应链安全与效率关系分析、联盟异化的起源及技术政治时代的权力与战略等.

2.Successful Scientific Writing and Publishing: A Step-by-Step Approach (2018).

3.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技术白皮书 (2024).

0 阅读:0

钉脑壳

简介:全球视野,洞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