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美术教育生态。从课堂实践到跨学科创新,从技能传授到人文素养培育,AI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边界,更催生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AI浪潮下,美术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机遇之下是否有隐忧?
AI融入课堂,传统教学玩出新花样
“以前在课本上看《步辇图》只能看到静止的画面,今天通过AI对话系统,我竟然和画里的吐蕃使者聊起了长安见闻!”一名学生兴奋地说。
在广东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的课堂上,唐代《步辇图》借动态影像生成与虚拟场景交互技术“复活”。课程运用相关技术创设出学生与画中人物交流的情境,令学生们沉浸其中,兴致盎然研究艺术语言。
AI辅助传统文化符号转译(数字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供图
“当看到西部花灯的莲花纹样在数字空间里像星河一样流动,才真正懂了‘科技是新的灯笼骨架’。以前做设计可没这么多奇思妙想,现在借助AI,各种创意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源源不断。” 参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数字化空间系统设计》课程的学生宋望旗兴奋地分享道。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杨波带领学生团队借助AI使西部花灯文化来了一场华丽变身。他们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资料里“揪出”关键词,再靠计算机视觉模型给传统花灯纹样分类,那些莲花、云纹图案都被AI转换成了三维建模的矢量素材,为后续设计提供精准的文化锚点。大家使用智能软件,画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草图、把纹样变成超炫的动态光影。最后产出的三维数字漫游视频,智能渲染和AI剪辑让千年花灯在虚拟世界美得像梦幻仙境。“视频播放时,有非遗传承人对着屏幕说‘老手艺活过来了’,那一刻我们真正理解了技术的人文价值。”学生田宝林感叹道。
AI技术的融入,为传统美术课堂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许多学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将AI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马岚表示,AI在设计教育中革新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高效资源供给和实时反馈,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技术技能,促进协作进化;依托人机共智生态,教师聚焦价值引领,AI赋能技能迭代,形成“批判思维×智能工具”双引擎,培育兼具文化洞察力与技术领导力的新锐设计人才。
跨学科融合兴起,AI助力拓展美育边界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美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愈发紧密,催生了众多新兴的艺术形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艺术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AI艺术尖端人才,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四川美术学院各学科与专业,尤其是实验艺术、雕塑、数字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各类科学技术,如感应控制、机械自动化、AR、VR、AI等应用到课程实践中。根据学科的交叉,派生出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新内容。
穿越千年,赴春之约(数字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供图
“在推动美术跨学科融合创新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新生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介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AI for Design”教学改革,系统性推进AI技术向教学全链条渗透。学院印发AI赋能专业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人工智能设计研究中心与教研室,搭建“天工开物”山东省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立项12门“人工智能+”示范课,联合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设计+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推动专业课程交叉融入。目前这套教材已正式出版8本,被10余所学校引入教学。学院的探索也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吸引国内30余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师生来校学习交流,为美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董占军表示,学院依托自身设计学和工艺美术特色优势,聚焦AI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国家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文化话语权建设。学院构建工艺美术类高质量特色语料库和工艺类大模型,有效缓解艺术领域写实数字资产库匮乏、AI语料库建设滞后问题。其中“手工艺品图片元数据”入选首批10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工艺美术模型”获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X”大赛山东分赛二等奖。自建胶东剪纸等自有知识产权LoRA模型200余个,面向全网提供设计艺术生成服务。筹备成立AIGC设计产学研共同体、举办人工智能设计教育国际会议以及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展览、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创意现代产业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速“模型+”的落地创新,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人工智能艺术人才
在AI浪潮下,美术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卷”的方向更为多元,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鉴于非数媒方向学生也将熟练掌握AIGC技能,我们学院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自己的学生还应掌握哪些技能?”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道。
青绿鎏金(数字艺术) 天津美术学院供图
2024年,全国高校首所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在天津美术学院揭牌,标志着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展现出前瞻性与创新性。
邱志杰表示:“AIGC技能是基础,不能仅满足熟练,要追求卓越。”基于此,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教学上,加大人工智能教学比重,鼓励学生创作高难度短片,如制作融合杨柳青年画风格的动画片,展现专业优势。开展更为深入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等多领域应用以获得创作灵感。活动方面,借“宇宙蛋”展览、泥人张非遗工作坊等,引导学生训练AI,增强综合创作力。教师充分利用小红书等平台,与学生分享教育实践和艺术理念,并积极互动,着力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学术研究领域,教师引领学生踊跃参与,组织开展共享知识库建设工作,带领学生研读相关专业论文,密切关注并深入探讨学术前沿问题。通过以上多方面努力,学院构建了“新艺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跨学科、贯通型、协作型人才为目标,运用智能、自主、游戏化学习等多元评价方式,全方位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艺术人才。
虎卣归期(数字艺术) 2025年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AI时代,“新美术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要能够挑战生成式AI的“算法惯性”,具备人机协同能力,理解AI技术并掌握交互技巧,还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促进多领域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须肩负社会责任感,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推动“艺术与科技互利共生”。
学院围绕这些能力需求,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探索。《人工智能艺术应用》课程以AI技术为核心,围绕新质想象力、新质美学力、新质造物力和新质传承力四大模块开展教学。如在“新质想象力”模块,学生借助AI工具生成创意草图,探索跨学科灵感;在“新质传承力”模块,学生利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表达。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探索开设“AI+美术”微专业,作为学校首批四个“AI+X”微专业之一,将AI技术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同时,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美术教育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AI技术的理解,进而应用于艺术创作。
“美术教育应顺应趋势,培养学生在掌握AI技术的同时,扎根本土文化,心怀家国,追求艺术的精神价值,成长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美术人才。”张晓凌表示。
技术洪流中,美育如何守正创新?
尽管AI为美术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创作,导致原创性缺失,甚至出现抄袭、侵权等行为。此外,AI算法存在的偏见与歧视,也可能影响学生对艺术的正确认知。
“DeepSeek写的诗不缺少对仗和音韵,却缺少真生活,缺少伤感与愁绪的原痛。”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以外国作家石黑一雄与DeepMind的CEO的对话为例,揭示AI创作的本质局限。许江指出,面对这一现状,美术教育要执守两个方面的基本立场。一方面,要坚信人的主体性力量和创造力。艺术作为一种动手、动口、动脑、动身的实操训练,能让人保持对世界的洞察能力和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要积极面对技术发展,利用理性和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AI,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判断力,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武主张AI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积极拥抱技术,也要保持谨慎批判。艺术教育应围绕艺科共生理念,保持艺术核心价值——感受力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工具、创作同质化及技能弱化。
“艺术需要扎根人文土壤,当下我们唯有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工具,方能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审美自觉,令美术教育成为照亮数字文明的星光。”清华艺科院美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登科表示,在AI时代,美术教育正面临着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深层博弈。AI不应是艺术本体的解构者,而应成为激活传统美学的数字媒介。
“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创作和教育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人类的创意和审美判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未名表示,通过合理地利用技术工具,平衡基础技能和创意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在AI时代持续推动美育的发展。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