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李国新:2024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特点

文旅中国 2025-04-15 09:24:22

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服务惠及人次”为主要标志的服务效能指标呈现出稳步增长、增速逐步回归常态的特点。全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13.44亿,同比增长15.8%,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讲座、展览等活动惠及人次2.57亿,同比增长20.2%;全年文化馆服务惠及人次10.44亿,同比增长24.1%,上述数据表明全国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同时,从2024年初开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服务人次的增速在逐步回落,如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7.1%,之后逐季回落,到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5.8%;文化馆服务人次增速也呈现出相同的回落趋势。通过分析,2003年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及文化馆服务人次呈现爆发式增长,进入2024年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人次增长逐步回归常态。

从发展特点上看,2024年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三大亮点。

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村晚”“村歌”“村舞”“村艺”“村戏”“村赛”等为代表的“村字号”“村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如活力四射的“村晚”仅2024年春节期间就开展了2.35万场,惠及上亿乡村群众。丰富多彩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市民夜校持续火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深化。特别是培训课程出现了由供给侧“菜单式”提供向需求侧“艺术拼团”“艺术众筹”牵引式的转变,市民夜校成为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直抵百姓的新载体,也成为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改革的突破口。此外,公共文化以服务方式创新促进提质增效亮点迭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跨界破圈、融合发展,涌现大量富有特色、贴近性强、对象明确、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公共图书馆探索“足量借阅”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文化馆开创“艺术自习室”拓展基础性、常态化服务项目,创设“市民共享展厅”推动展示空间回归百姓文化创造成果展示阵地本位。2024年春节假期前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超大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成开放,展现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成就。遍布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2024年新增近1万个,总量达4万个,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善。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开创新路径。在当前的城乡旅游热中,由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等构成的公共文化场馆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和文化体验场景,成为研学旅游的重要载体,彰显了公共文化服务“主客共享”的旅游吸引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延时开放,为丰富夜间经济文化内涵提供了强大支撑。各级文化馆创新推出街头艺术表演、艺术快闪、艺术巡游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城市艺术氛围,提升了城市艺术品位,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2024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发布“文旅融合IP类”十大创新案例,包括湖南株洲“街头艺术站”、内蒙古“那达慕村晚”、四川“MAOin天府”熊猫文创集市、上海徐家汇书院“丈量书院导览服务”、浙江宁波深甽镇“文化大院”、沿黄九省区“民歌会”等,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IP。

株洲“街头艺术站”0733站点(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三是公共文化国际传播迈出新步伐。202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国际舞台上再现“中国力量”“中国引领”。新落成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荣获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也是我国图书馆首次荣获全球图书馆领域年度最高奖项。同时,广州图书馆、浙江嘉兴图书馆、浙江瑞安图书馆、广西北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东馆、广东佛山图书馆等,也在各类国际专项评奖中获奖。2020年以来,我国已有40多个图书馆的创新项目荣获国际图书馆领域大奖,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公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五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次联合举行交流研讨活动,策划实施“公共文化国际传播行动计划”。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2024年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首次推出“国际交流”类10大创新案例。由此可见,在讲好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故事、展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形象、提升公共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我国正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径。

北京城市图书馆(图片来源:文旅通州)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国新)

责编:武玥

0 阅读: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