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看三国演义,受不了东吴鼠辈的称呼,结果翻开正史更生气了!

壹点料得 2025-01-02 09:47:3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不管是治世能臣、乱世枭雄的曹操,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亦或是勇猛无比、义薄云天的关羽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传世的名人将相几乎都是魏蜀两国的人,很少有吴国的人,而不管是小说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对东吴的评价“不好”,甚至称之为“鼠辈”。

因此很多网友看到都直呼受不了东吴鼠辈的称呼,谁料翻开历史更生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演义和正史中的东吴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非常受欢迎,就连电视也曾多次翻拍,可就是这样一部传世著作,却有着明显的倾向,就是尊刘贬曹无视吴。

而正史,也就是陈寿所做的《三国志》,尽管没有那般的尊刘捧曹,却也是有点看不起东吴的。今天我们就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本书,来看一下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就是东吴的整体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说是三国,但其实更像是正派蜀汉和反派曹魏的斗争,而东吴更像是两者斗争的衬托。

虽然东吴、蜀汉与曹魏并称为三国,但是书中对东吴的描写可谓是少之又少,跟其他两者相比完全没有相同的待遇,甚至还借了关羽之口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

“虎女安能嫁犬女。”

要知道关羽说的可是孙权,而孙权同曹操、刘备一样,都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竟然被一个敌国将领如此怒骂,由此可见书中对东吴的偏见有多大。

而再看《三国志》,对东吴的整体评价也不好,只是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露骨罢了。

其次就是吴主的形象。

首先是孙坚,孙坚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英勇无比,忠心汉室的江东猛虎,当年虎牢光斩杀华雄的就是他。

可在《三国演义》中,这却成了关羽的成名之战了,这样一个忠烈人士,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也成了野心勃勃,图谋大汉江山,偷偷拿着玉玺开逃的小人形象。

后来孙坚死后,孙策继位。在《三国志》中孙策是一位兼具文韬武略,同时又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父亲去世后,以不足二十岁的年纪扛起孙氏大旗,从依附袁术到独立自主,一路上收服了许多能人志士,像周瑜、张昭、太史慈等人都对其极为忠诚。

在众人的支持下,孙策一路横扫江东,可就霸业,在偌大的东汉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孙策却成为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鲁莽之辈。实在是可悲,可叹!

接下再说孙权。孙权在《三国志》中褒贬参半,前半生是一位明主,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虽然孙权武艺没有父兄那么出众,但也是射杀过猛虎的存在。然而后半生却有着诸多问题。

到了《三国演义》中甚至直接成了一个软弱无能,嫌才妒能,容不下臣子的阴险小儿。

最后就是代表人物形象。在《三国志》中周瑜是一个生性豁达、仗义疏财、又忠心耿耿的人,同时也是三国最顶级的军事统帅之一。前期帮助孙策扫平江东,后期一手策划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可以说江东公瑾之威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成了一个嫉妒诸葛亮,心眼小,疑心大的反派形象,甚至就连赤壁之战的最大功劳也成了诸葛亮的,而周瑜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存在。

还有就是在《三国志》中,最早提出天下三分的是鲁肃与孙权的塌下对,而不是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一书对东吴的成见还是很大的。《三国志》一书相对公正一些,尽管因为种种原因,陈寿对孙权也不是很看得上,但是对于其他人都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的。

甚至《三国志》中唯二能以臣子身份单独成书的人就有东吴的将领,他就是东吴四都督之一的陆逊,前一个以臣子身份单独成书的是蜀汉诸葛亮。

通过对比,我们能了解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确实存在一些差异,那东吴鼠辈的称呼又是为何呢?

被称鼠辈的原因

要想了解东吴鼠辈称呼的原因,首先我们就要了解,鼠辈是什么意思,其实鼠辈是个形容词,主要来形容一个行为恶劣,品行不端的的人。而这个“江东鼠辈”多是用来形容东吴之主孙权的。

为什么孙权被称为“鼠辈”呢?

首先就是忘恩负义。孙权东吴之主这个位置他不是自己打下来的,属于是借了父兄的光,名声是孙坚挣得,地盘是孙策打的,孙权是捡现成的。但孙策没有把东吴继承权给自己的儿子,反而是给了孙权这个弟弟。

如果孙策没有特意说要传给孙权的话,这位置怎样也都轮不上孙权。按道理来说孙权是不是得感恩?但是孙权并没有,反而还对自己的侄子一脉十分忌惮,生怕他们要抢自己的位置。

后来还一直将他们一脉排挤,就连孙权称帝后都没有给传自己王位的哥哥封个好帝号,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王位,其子甚至连王爵都没有,只剩一个侯爵,这地位甚至都不如一些大臣,这行为实属是让人寒心。

其二就是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东吴在孙权掌权后立场就没坚定过,一直在曹魏和蜀汉中摇摆不定,一会和刘备合作,策划赤壁之战、南郡之战打曹操,一会又和曹操合作,谋划荆州,让吕蒙和陆逊突袭荆州,背刺关羽,进而导致关羽身死。

关羽死后惹恼了刘备,起兵伐吴,这时孙权又向曹魏称臣,以求庇护,后来夷陵大战后又和蜀汉联合共同对抗曹魏。这可谓是反复横跳,最后自己也没落得什么好。

其三就是不堪重用。当初孙权曾举兵十万征讨曹操,没想到还没见到曹操,就被其麾下的大将张辽,用八百精兵击溃,打的落荒而逃,十万打八千,成就了张辽,也成为了东吴军事史上的最大败笔。

为什么对东吴印象不好?

首先《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有一些个人主义倾向是很正常的,罗贯中先生可能认为刘备的蜀汉是正统,其他人都是反派,因此看不起东吴也实属正常。

但是作为正史的作者陈寿为什么又看不起东吴呢?我们先来看下陈寿是如何看不起的东吴的。

首先《三国志》一书,每个国家的君主都自成一书,如《武帝纪》、《先主传》,到了东吴就是《吴主传》,孙坚、孙策、孙权混在一起,完美没有单独成书该有的待遇。

还有就是对曹操和刘备都是从出身介绍到血统和尊号,用的也都是尊称,到了孙权那就至于五个字:“孙权,字仲谋”就没了。尤其是在后期评价东吴时直接将孙权比作了越王勾践,这无疑是在讽刺孙权上位后,对孙策的麾下和子嗣进行排挤,嘲讽孙权容不下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原因。

其一是因为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对蜀汉的感情很深,自然对敌国魏吴有很多敌视,尤其是在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进而害死关羽之后,这种仇视之前就更为强烈了。

其二是因为对孙权的手段所不耻,其父其兄都是豪杰,深得部下信任,同时也信任部下,到了孙权这全是手段,谁也信不下,甚至还杀子自己的亲族之人,陈寿这种儒生自然接受不了。

结语

不管是小说演义,还是正史,都是文学创作,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要注意分辨。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