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霸榜”:张连钢团队的逆袭传奇

孤影老王头 2025-03-03 09:59:00
中国港口的华丽转身

在全球港口的竞技舞台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格外耀眼。2024 年 1 月 1 日,随着 “东方澳洲” 轮最后一个集装箱顺利装船,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 60.9 自然箱 / 小时 ,第 12 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这一傲人成绩,不仅是青岛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港口从追赶到超越的生动写照。谁能想到,这一世界领先的成就,竟是在西方技术封锁的困境中诞生的。背后,是张连钢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港口逆境创新的传奇篇章。

技术封锁下的艰难抉择

时间回溯到 2013 年,青岛港集团做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决策 —— 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一决策,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彼时,自动化码头技术牢牢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对技术严防死守,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中国,虽已是港口大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却一片空白,毫无经验、资料可借鉴,更得不到外部援助。

张连钢,这位在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技术领域深耕 30 多年的专家,在肺癌术后康复期,毅然挑起了项目组组长的重担。他深知,这不仅是个人的挑战,更是中国港口业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一战。

团队组建初期,他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国外考察之旅,希望能汲取先进经验,却遭遇了重重冷遇。在国外自动化码头,他们被禁止下车、拍照,连靠近设备仔细观察都不被允许,涉及技术问题,对方更是守口如瓶。这种技术封锁,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到的,唯有靠自己,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回国后,团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花费天价购买国外成熟方案,忍受软硬件捆绑销售、关键技术不公开的 “霸王条款”,陷入长期被 “卡脖子” 的困境;还是选择自主研发,在未知的领域中摸索前行,承担可能失败的巨大风险?最终,张连钢带领团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主研发,他们立下誓言:“为中国人争口气,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这一决定,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团队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中国港口自主创新的希望之火 。

突破技术封锁的艰难历程

(一)荆棘满途:技术探索的坎坷之路

自主研发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自动化码头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机械、电气、控制、信息等多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

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了团队面临的第一道难关。经过数月不分昼夜的攻坚,系统标准却始终无法达到要求。在一次推进会上,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关键时刻,张连钢打破寂静,坚定地说:“我们没有退路,不能退缩、坚决拿下!” 他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重新点燃了团队的斗志。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们开启了 “拼命” 模式。他们重新梳理研发情况,仔细分析近万条工作日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团队成员们提出上千条优化建议,归纳出十几种算法模型,反复进行试验和验证。无数个日夜,他们在实验室与码头之间奔波,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除了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电池技术也是困扰团队的一大难题。当时,国外自动化码头普遍采用铅酸电池,但这种电池存在重量大、成本高、不适合北方气候等诸多问题。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经过无数次分析推演,决定大胆尝试具有循环寿命长、耐低温、放电倍率大等属性的钛锂电池。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电池的充电方式、续航能力等都需要重新设计和优化。团队成员们不断尝试各种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测试,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突破的方向。

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团队还面临着设备选型、系统集成、流程优化等一系列难题。每一个难题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但张连钢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向前推进。

(二)智慧闪光:创新突破的关键节点

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后,张连钢团队终于迎来了创新突破的曙光。他们首创的自动导引车自动循环充电技术,彻底解决了自动导引车的续航难题。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取消了换电站,节省建设成本 1.2 亿元,还使车重减轻了 12 吨,电池寿命从两年延长到 10 年,并实现了续航时间无限制。自动导引车在作业循环过程中自动完成电能补充,如同不知疲倦的 “钢铁战士”,保障了码头的高效运转 。

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是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安全难题,要在几分钟内完成设备的锚定被业界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不服输,他们深入研究,反复试验,最终研发了 “一键锚定” 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 2 分钟内完成桥吊、轨道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的防风锚定,将 “不可能” 变成了 “可能”,大大提高了码头设备在恶劣天气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团队还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系统,实现了生产全程全自动化,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准确性;首创的轨道吊 “一键锚定” 装置,解决了堆场机械瞬间防风难题,为码头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

这些创新技术的突破,不仅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港口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港口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震撼世界的成就

(一)惊艳全球:开港即创纪录

经过 3 年半的艰苦努力,2017 年 5 月 11 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迎来了开港运营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天,“中远法国” 轮缓缓靠泊,码头的桥吊、自动导引车、轨道吊等设备默契配合,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有序地装卸着集装箱。现场没有安全员、指挥手的身影穿梭,没有对讲机的喧嚣嘈杂,只有设备运转的轻微声响。

当首船作业结束,桥吊单机效率达到每小时 26.1 自然箱的消息传来,整个港航界都为之震惊。这一成绩,远超国外同行预期,比国外自动化码头开港效率高出近一倍,创下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最高效率纪录。国外媒体纷纷报道,称赞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 “奇迹般的存在”,是 “中国港口技术的一次飞跃” 。这一惊艳全球的成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港口自主创新的实力,也让张连钢团队多年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二)持续领航:不断刷新纪录

开港运营,只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辉煌的开始。此后,张连钢团队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码头的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在一次次的技术升级和优化中,码头的作业效率不断提升,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2018 年,码头桥吊单机效率达到每小时 39.6 自然箱,再次震惊世界;2019 年,这一数字提升至每小时 47.6 自然箱,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0 年,效率突破每小时 52.1 自然箱,将纪录再次改写 。2022 年 6 月 28 日,桥吊单机作业效率更是突破每小时 60.18 自然箱,第 9 次刷新世界纪录。2024 年 1 月 1 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 60.9 自然箱 / 小时 ,第 12 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每一次纪录的刷新,都是张连钢团队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中国港口技术不断进步的有力见证。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全球作业效率最快、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动化码头之一,吸引着全球目光,成为中国港口的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不止,步履不停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连钢团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深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港口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为中国港口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智能化领域,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码头的智能化水平。他们计划开发更加智能的港口管理系统,实现对码头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预测和智能调度,提高码头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团队还将探索人工智能在港口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绿色化,也是张连钢团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港口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团队将加大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降低港口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将进一步优化码头的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研发更加高效的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码头设备的能耗;加强对港口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港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张连钢团队的成功,不仅为青岛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中国港口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港口人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国从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的转变而努力奋斗。相信在张连钢团队等众多港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港口行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全球港口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