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晨曦微露梦 2025-04-14 17:15:24

曹操掌控了许都以后,就让孔融当了大官,给了他不少好处。孔融这人挺实在,有啥说啥,他劝曹操先别急着去打北方,结果把曹操惹毛了。到了205年,曹操在郾城找了个由头,就把孔融给杀了,还派人把他家里人也全给杀了。

孔融老婆为了家族安全,向曹操求情。曹操最后松了口,说孔融的娃儿可以来见最后一面。九岁的孔丑来了,他直接跟曹操讲:“我爸他没错,为啥要被杀?这太不公平了!我们宁愿跟爸一起死,也不想活着受辱!”

当9岁的小孩儿一脸正气地跟曹操说话,曹操一开始是火冒三丈,但转眼又被他那股子气势给镇住了。这么一想,曹操主意就变了,不光没杀孔丑,还让他把家里人都接出来,大家伙儿都安然无恙。

曹操由衷地夸道:“这小子长大了,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说不定比孔明还强,留在这儿恐怕是个祸患!”于是,他特别关照了一番,让人把孩子恭恭敬敬地送回了许都。

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成了老少皆宜的教育故事。9岁的小孔丑居然能让曹操收起杀心,饶了他们全族一命,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这里头疑问可真不少。为啥一个才九岁的小孩,能让连孔明都自愧不如的曹操高看一眼,甚至心里头还犯怵呢?这小孩到底有啥特别的地方,能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让曹操突然改变主意?他又是哪来的胆子,敢豁出命去上门,跟曹操面对面聊生死大事?

硬着头皮上门认错

公元205年,孔融被曹操给杀了,家里乱成一团。九岁的孔丑听到消息后,哭得停不下来。突然间,他打定主意,求着伯母带他去见曹操,想给死去的爹讨个说法。

伯母吓了一跳,心里直嘀咕,怕这一举动会要了孔丑的命。孔丑一脸严肃,坚定地说:“鸟巢都翻了,哪还有完整的蛋呢。父亲和兄长今天都不在了,我哪能一个人活下去!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全族被毁灭,而不为父兄讨回公道!”伯母看孔丑这么坚决,也只能无奈地答应了。

后来,孔丑穿上了便装,跟着伯母一块儿到了曹操家。他一见到曹操,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声音颤抖地说:“我爸平白无故被害,家里也散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我就想跟我爸我哥他们一样,为他们报仇!”

曹操看到一个小孩,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还能这么讲道义,心里头真是挺触动的。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发过类似的狠话,于是心一软,决定不杀孔丑了,还打算把他的家人也给放了。曹操开口道:“这小子要是长大了,恐怕会是个麻烦,留着他是个祸患啊!”但最终还是放过了他。

九岁的孔丑,靠着能说会道的本事,把全族从危险中拉了出来。他做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死关头的大道理。孔丑那超出一般人的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动乱年代怎么活下去的真本事。这事儿,真的是个从古至今都在传颂的好故事。

【惹祸从口】

孔融最后为啥没了命,说到底就是因为他说了些曹操不爱听的话。他劝曹操先别急着往北打,说现在国家刚安稳下来,不适合乱动。《三国志·魏书》里写曹操那部分提到,孔融明确说了:“眼瞅着国家刚平定下来,咱不能急着去北伐代地和幽州,这一动就得花大钱、费大力,最后可能啥成果都没有。”就这么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把曹操给惹毛了,最后就成了曹操要孔融命的由头。

孔融这人特别实在,说话办事都挺直接。他给人提意见挺有一套,但有时候嘴巴比脑子快,容易闯祸。他真心实意地给曹操提建议,可话说得太冲,把曹操给惹毛了。就因为这,他最后才惹上了杀身大祸。

他的话本是出于忠心,结果却成了曹操除掉他的理由,这正好应了那句老话:“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相比之下,孔丑就显得聪明多了。他虽然同样有理有据,但说话的方式没有孔融那么直白和强硬。

他碰到曹操那会儿,正是命悬一线的时候,就只是个九岁小孩的立场,实话实说:他宁可和老爸一起死,也不想被逼着活受罪。这话让曹操挺意外,也挺戳心的,也是让他后来改变想法的一个缘由。

孔融这人吧,有点儿“祸从口出”的毛病,这可能也是读书人的一个通病。不过呢,因为他肚子里有墨水,见多识广,所以在其他方面,曹操还是挺看重他,给了他不少差事。孔融的儿子孔丑,那也是个讲义气、有气节的小伙子,而且在这方面,他还比他老爹做得更好。孔丑懂得怎么用话儿来化解危机,把坏事变成好事。

乱世里得懂点规矩,生死这事谁也躲不过。孔融这家伙死了确实挺遗憾,但他也给咱们上了一课:碰到有权有势的人,说话得小心点,千万别轻易得罪了他们。

但说实话,到了要命的时候,能不能豁出去,愿不愿意低头,可能才是活下去的硬道理。孔融他们家这次真的是用生命验证了这个道理,虽然代价巨大,但也让人看清了这些生存规则的实质。

【刀兵之惧】

为啥曹操会对一个九岁的小孩感到害怕和尊敬呢?这事儿啊,其实得从曹操自己的脾气秉性说起。曹操这人,就喜欢那些有性格、有胆识的家伙。他特别看重忠诚勇猛,也极为欣赏有才能和胆量的人。这也就是为啥,他最后会被九岁的孔丑给镇住的原因之一。

看到他碰到生死大事时,孔丑依然能淡定自若,说得头头是道,这不禁让他回想起了当年的诸葛亮和张飞。他真是惊讶,一个才九岁的小孩,竟然能有如此勇气和品格。就连一向爱动刀动枪的曹操,也忍不住对孔丑产生了敬重之情。

另一方面,曹操这个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威严。他亲手杀了孔融,原本是想显示自己的德行和威力。但没想到,有个九岁的小孩,竟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大谈生死的大道理。这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威信受损,心里头也自然犯怵。

说到底,他也是个普通人,碰到小孩子一本正经地指责,心里也会触动,展现出人性中的温情。再说,曹操这人,也很看重情义。

他打定了主意,但瞧见孔丑为了老爹出头,宁生也二话不说,豁出命去表明心志。这一幕,让曹操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那股子重情重义,他不由得把这感情转移到了这小孩身上。因为这份情感的共鸣,他最后到底还是没能下得去手。

因此,曹操对孔丑那种“战斗上的忌惮”,其实是他性格里一个挺纠结的地方。他爱权力,但也讲情义;他看重威望,同时也喜欢有胆量的人。孔丑这个人呢,把这些都表现得很好,曹操自然就对他有了敬重,最后还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这个小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算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权力和情义、理智和人性这些东西,也总是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它们的对立与融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特质,同时也左右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轨迹。这种激烈的冲突,在曹操宽恕孔丑的事件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结】

这个故事真的很让人赞叹,讲的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在那种混乱的年代里,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责任心和勇气。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还有在那种乱世里,到底该怎么活下去的真本事。

虽然只是简短的一段历史记载,但它里面包含的道理可深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