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里,有些人性格绵软,碰到事儿就磨磨唧唧,心里头还特实在,结果老被人拿捏。要想摆脱这些短板,变得硬气点儿,啥事儿都不怵,咱不妨瞅瞅曾国藩是咋做的!
曾国藩这人,历史上争议挺大,但说实话,不管别人咋评价,他身上确实有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拉起湘军队伍之前,曾国藩啊,其实被人看作是软柿子,谁都想捏一把。
湘军刚开始建的时候,曾国藩虽然是个文官,但被派去帮忙管团练。可湖南官场上的那些大佬都不瞧不上他,觉得他就是个读书的书呆子。他们不仅不帮他,还暗地里撺掇手下的官兵一块儿对付他,想给他点颜色瞧瞧。
曾国藩遭了不少白眼和欺负,可他也没办法,毕竟单凭他自己的力量,没法跟整个湖南官场对着干。那这事儿该怎么摆平呢?
最后,他实在没辙,只能采取避开锋芒的法子,带着团练跑到衡阳去,硬是把队伍练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湘军,这下总算扬眉吐气了,朝廷里再没人敢小看或者欺负曾国藩。那曾国藩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就八个字:能忍、会选、软硬兼施!
对于那些性格温和、不太强硬的人,你突然让他们变得刚烈果敢,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就算像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在碰到同僚排挤和欺负时,也难以强硬反击。所以,当曾国藩在长沙被当地官场的人围攻时,他的做法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斗不过你,难道还躲不过你?因此,他只能默默忍受,把团练队伍转移到衡阳去发展。
有人讲这是胆小怕事,但真相并非如此。要是曾国藩没在长沙撤退,而是硬着头皮跟那些欺负他的人对着干,那他可能就没法专心搞湘军了。到最后,他很可能被调到别的地方,去当个没啥实权的文官。这样一来,他在湖南吃的那些亏,就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一辈子被人当作官场上的笑料了。
退让不代表胆小怕事,而是要看清形势,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好处的做法。曾国藩琢磨了很久,最后决定咬咬牙,直接搬到衡阳去,不再和省城的那些官员们扯皮了。话说回来,衡阳跟长沙比起来,肯定是困难更多些,这时候就得挑挑拣拣,做个决断。
有人觉得曾国藩的“取舍”就是“逃跑”,原因是他默默承受了委屈,从长沙跑到了衡阳。但其实,懂得取舍正是一种坚强的体现。曾国藩有句话说得好,“哪怕牙齿被打碎,也要和着血往肚里咽”。这意味着,只有能狠心放下眼前的耻辱,才能赢得对自己最有利的将来。
懂得放手就是能扛住压力,给自己成长的空间。当一个人还没啥本事的时候,硬要逞强那就是傻大胆。刚开始组建湘军那会儿,曾国藩一直秉持着“退一步”和“有舍才有得”的理念,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湘军那支铁打的队伍。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提到,咱家老爷子教人,觉得“胆小怕事”是最丢人的。所以说,男子汉要想站得住脚,必须得有点硬气。这就是曾家的老规矩,做人不能胆小怕事,得自立,还得有股子倔强劲儿。
倔强嘛,就是说一个人性格刚硬,不容易低头。曾国藩也讲过,“太过软弱就没出息,太过强硬又容易碰壁”。意思就是说,要是你太温柔了,可能就会失去斗志;但要是你太强硬了,也可能因此吃亏。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曾国藩讲,得“软硬兼施”。他给出了三个事例来说明:
做事干活得使劲儿,争名夺利时要低调;打拼家业得努力,享受安逸时要收敛;和人打交道得积极,和家里人享受时要懂得让步。
做人做事,得把握好强硬和温柔的平衡。工作上,碰到正事、公务,得果断、有魄力;要是碰到争名夺利的事儿,那就得低调点,谦让点。刚开始打拼事业时,得刚强有毅力,等事业有成后,就得谦虚点,别太张扬。出门在外,和人打交道,得显得坚强勇敢;回到家跟老婆孩子一块过时,那就得温柔体贴,多展现温情的一面。
上面讲的这些,其实就是曾国藩说的“刚柔并用”的道理。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反着来,做事的时候磨磨唧唧拿不定主意,一到家里就成了霸主,对家人凶得很。该强硬的时候他们不强硬,该温柔的时候又不温柔,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拿家人撒火,这种人真是太没品也太懦弱了。
所以,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不光得明白啥时候该强硬啥时候该柔和,还得会把握分寸,该硬气时不含糊,该柔顺时也不倔强,这才是为人处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