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生都是“科举”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3-27 21:12:31

文 / 子玉

人和人的差距并不单单是学历,环境、阅历和认知才是个体之间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想填平这道鸿沟也不是单纯通过后天的努力就能达到。比如,曾国藩虽然通过苦读中了进士,但他和胡林翼之间最初还是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的。曾国藩后来硬是凭借惊人的毅力通过刻意练习,才逐渐填平了这道鸿沟。

对于曾国藩和胡林翼,众人的印象是两人是在平定太平军的战事中相识且成为知己好友的,但其实,曾国藩在京师的履历有一段时间是与胡林翼重合的,两人之所以当时没能成为至交,就是因为,双方虽然同为进士,是同事,但在综合素质上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很难有深度交往。

1836年,胡林翼考中进士,随后就点翰林、授编修,正式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中开启自己的仕途。

两年后的1838年,曾国藩第三次参见会试,这一次终于是如愿考中进士,殿试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庶吉士,入庶常馆深造。两年后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但是,作为湖南老乡,这一时期的曾国藩和胡林翼却只是保持着礼节性的交往,因为,不管是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还是胡林翼的有关资料中都很难看到两人深度交往的细节。

至于两人为什么同在翰林院任职,又是湖南老乡,而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只是点到为止的交往,本质原因还是,两人不管是原生家庭、阅历还是认知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根本不可能产生共振。

先说原生家庭。曾国藩虽然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富农之家,但也只是经济条件好点,祖父曾玉屏就是个纯粹的农民,父亲曾麟书连续参加十七次院试才中了个秀才,后来是以教书为业。

而胡林翼呢,却是生于标准的官宦之家。祖父胡显韶是个秀才,父亲胡达源于1819年高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此后的仕途也是较为顺利。而且,胡林翼的岳父还是两江总督陶澍。

原生家庭的不同必然造成曾国藩和胡林翼之间眼界、格局、气质的巨大差距。对于曾国藩早期的形象,左宗棠后来曾有过描述,说他“乡曲气太重”“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左宗棠初见曾国藩的时间为1852年,距离曾国藩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可见,和基因一样,人在成长期间所形成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

而胡林翼在初进入官场时就表现出了对政治环境的高度适应,因为,他就是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的。

由于原生家庭不同,两人的阅历自然也就不同。曾国藩在考中进士之前,一直都在湖南的大山里徘徊,而胡林翼却可以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不断切换生活场景,可谓是见多识广。尤其是他还可以近距离观察他那位精英岳父陶澍是如何在官场中纵横捭阖的。

怎么说呢,阅历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高度,而认知的高低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就阅历这一层,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没法比的。左宗棠虽然一直没有考中进士,但却交了一帮特有分量的朋友,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陶澍都曾与他深度交往过。另外,左宗棠还和胡林翼是铁哥们。如此朋友圈无形中就塑造了左宗棠的认知、格局、气质和境界。相信,在与林则徐深度交谈之后,左宗棠就更有了睥睨天下的豪迈气质。

而曾国藩呢,在参加科举期间曾经特意去拜见过两江总督陶澍,但却连门都没有进。当时的曾国藩可谓是尴尬至极。

对于曾国藩和胡林翼之间的这种差距,同为湖南人的王闿运后来就说得非常明白:“曾起农家,胡称贵胄,诸所措置,曾不及胡...”

这就造成,曾国藩和胡林翼虽然同为湖南人,又在京师做了一年多的同事,但却根本没有多少交集。可能,那时候的胡林翼在内心是瞧不上曾国藩的。

胡林翼是标准的官宦之家 图源/剧照

再说,两人的悟性差距也极大。先说胡林翼。陶澍在第一次见胡林翼时就被对方所震撼,直接就将胡林翼收为女婿,据《胡文忠公年谱》记载:“见公,惊为伟器,曰:‘吾已得一快婿’。”

要知道,当时的胡林翼只有七岁,其聪慧程度由此可见。就连祖父胡显韶都对这个孙子是寄予厚望,说:“此子俊伟,必昌吾宗。”

当然,胡林翼的才华后来也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中得以验证,被称为中兴第一人。

而曾国藩呢,别说和胡林翼这样的大才相比,就是放在人群中都是一个路人甲。对于自己的资质,曾国藩自己就曾描述过:“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所以,在初次见面时,左宗棠就给曾国藩打上了“才略太欠”的标签,在给朋友的信中,左宗棠如此形容他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此后,在和友人的通信中左宗棠一提起曾国藩就是“涤公才短”“此公才短气矜”“方略本不甚长”“于兵机每苦钝滞”“其将略未知何如”等的负面评价。

为什么曾国藩初办湘军时以低到尘埃中的姿态邀请左宗棠出山协助自己,但却被左宗棠直接拒绝,就是因为,左宗棠不看好他曾国藩。

就连梁启超都评价说:“曾文正者...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所以,就悟性这一点,曾国藩和胡林翼是根本不能比的。对于自己和胡林翼之间的差距,曾国藩也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客观地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

虽然曾国藩后来以意志力苦追,弥补短板,但一生都没能追上胡林翼。对此,王闿运就曾评价过:“曾不如胡明甚,而名重于胡者...今乃知胡之不可及,惜交臂失此人也。”

别说曾国藩,就是左宗棠和胡林翼相比都有差距。对于此,清末的沈卓然就曾评价说:“世徒知曾、左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

另外,《清史稿》的评价也较为客观:“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借,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巨哉?”

也就是说,曾国藩苦追一生都没能填平他和胡林翼之间的鸿沟,要不是胡林翼早逝,其声名、地位必然在他之上。为此,王闿运在写《湘军志》时就感到不公:“中兴之业实成自胡,而外议不知所由,或谤或谀,皆非事实。”

那么,从湖南大山中走出的曾国藩后来是如何与胡林翼产生共振的,这还要从曾国藩的主动进化说起。当曾国藩以湖南当地的精英闯入京师这潭满是高手的池水中时马上就感受到了自己和众人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学识上的,更是气质、修为、格局和境界上的巨大鸿沟。

于是,曾国藩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为了更好的融入这池水中,就开启了猛烈的精进模式,不仅跟随理学大师唐鉴、倭仁、吴廷栋等名流学习知识,更是以写日记的方式提升个人修为。用曾国藩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于是,我们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就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眼:“妄语”“可耻”“直不是人”“鄙极丑极”....

简直对自己不要太狠。

经过这种长期而刻意的内观、复盘、修炼,曾国藩不管是学识还是修为都得到了质的改变:对义理的剖析极为纯正;其清修亮结也是让众人眼前一亮。

对此,作为曾国藩门客的黎庶昌曾经如此说:“始公居京师,从太常寺卿唐公鉴讲授义理学...名称重于京师。”

曾国藩在日记里也曾写:“昔在京中颇著名望。”

也就是说,在京师为官的这十四年,曾国藩不仅增长了见识,学问大涨,且在修身层面取得了大的进展。

曾国藩早在京师就已经小有名气 图源/剧照

行文至此,笔者终于明白了曾国藩后来为什么能办成湘军,取得打败太平军的不世之功,就是因为他完成了修身这个人生大命题,因为,一个没有修为的人大概率上是经营不好家庭的,老天也不会将平天下的重任交给他。

所以,生活中我们在抱怨命运不公之前先问问自己的修为值不值得老天给自己机会。记住,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对是成事之道。

还有,所谓的成长绝对不是只增长学问那么简单,要在心量、眼界、认知等各个层面下功夫,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全面升级才能完成自我蜕变,就像曾国藩一样。

只是,身在京师的曾国藩还有缺点,那就是做事时是个愣头青,导致大家都不想靠近他,曾国藩自己就说:“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

即使初在湖南办团练,也与骆秉章等同僚处理不好关系,甚至发生了被绿营兵冲击其办公室的恶性事件。

所以,在实践的应用场景中,曾国藩还得继续修炼,所幸,他后来终于将自己融入了那个系统,被大部分人所敬重,成为湘系的领头羊。

可见,相比胡林翼,出身农家的曾国藩其成长周期确实是长。只是,他比较幸运,不仅通过努力考中进士,并通过内观不断进化,最终实现了基因层面的改变。

最终,曾国藩终于具备了和左宗棠、胡林翼、骆秉章等人能够坐在一张桌子上下天下这盘棋的实力。不过,当时的他和胡林翼相比还是有些距离。要不是胡林翼早逝,曾国藩可能永远成为不了聚光灯下的主角。

总之,曾国藩以个人经历给我们验证了一个资质愚钝、对世界严重缺乏理解的素人的破局路径,那就是:

通过内观长期对自己实行动态化练兵。

最后,再将孔子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君子修身以俟命。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