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药应该怎么选,为啥医生更倾向于这类药物?

自然料法探索者 2024-02-07 03:22:09

【特别策划】

失眠药物的副作用

策划 晓 雪

撰文 彭丹涛 王 宇

编辑 保健君

任何疾病的治疗管理都分为两方面,一是非药物管理,二是药物管理,失眠也是如此。

失眠的非药物管理

在失眠的非药物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失眠要有正确的认知。不要对失眠产生紧张甚至恐慌的心理。很多患者感慨,一到要睡觉的时候,就担心、害怕,怕自己又会辗转反侧、一夜无眠,带着这样的情绪准备入睡,结果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就是对失眠的不良认知。要知道失眠是一类很常见的问题,建立控制失眠的信心,不要紧张焦虑,可以跟同样有失眠问题的“病友”交流,以获得安慰。

非药物管理的第二方面是睡眠行为的管理。

白天要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酗酒,不要突然做剧烈运动,维持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

夜间睡眠时要根据个人情况管理好环境,如有的人要保持绝对安静,有的人喜欢听一些轻音乐帮助入睡,有的人需要黑暗环境,有的人可以在比较昏暗的环境下入睡。

但要注意的是,夜间睡眠一定不能有白光的刺激。至于什么样的睡眠环境最适合自己,可通过记录“睡眠日记”来分析判断。比如记录某天睡眠质量比较好,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这对睡眠管理很有用处。

失眠的药物管理

经过非药物管理后,还是有很多患者不能解决失眠的问题,那么就来到了第二步,药物管理。

想知道失眠需要用到哪些药物,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先要了解睡眠的机制。

人体为什么会有“觉醒-睡眠周期”,也就是人为什么夜晚会困、白天会醒?这主要是受人体自身合成的一类特殊的物质——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的调节,这些神经递质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它们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循环调节,维持着人体的觉醒和睡眠处于交替平衡的状态。

那么,根据睡眠机制,治疗失眠的药物就分为两类。

● 调节人体内的兴奋性氨基酸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药物。

这类药物对人体情绪的调节非常明显,常被贴上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标签,但同时,这类药物还有调节人体的睡眠、心率、血压、血管的收缩舒张甚至汗液的分泌等很多其他的功能,所以这类药可以用来治疗失眠。这类药物主要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如米氮平)、5-羟色胺受体调节剂(如曲唑酮)等。

● 刺激抑制性氨基酸如γ-氨基丁酸的药物。

如“安定”类药物,“安定”类药物有短效和中长效之分,短效主要是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思诺思)、佐匹克隆等。这类药物的药效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3~4小时,所以适合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服用后入睡很快。但是由于药效短,对于间断睡眠和早醒的失眠患者就不适合了。

中长效“安定”类药物主要是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咪达唑仑、氯硝西泮、硝基安定、劳拉西泮等,这类药物的药效维持时间可达到8小时,可以维持一夜睡眠。

此类药物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并且由于有松弛肌肉的效果,所以使用后会出现肌肉乏力、晨起跌倒(晨僵)、呼吸功能减退,长期使用还会产生药物依赖、停药后症状反弹等问题。有效药量会不断增加,如一开始吃半片药就有很好的效果,一段时间后要吃到1片药才有效果,再过一段时间则可能需要吃2片才能起效。我们在临床上就见到过这样的患者,每天服用5片艾司唑仑才能获得2小时的睡眠。

所以,老年、慢性失眠(失眠超过3个月)患者,最好不要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防止药物成瘾、依赖,以及记忆力减退。这类药物只适合比较年轻的失眠患者在短期内使用。

治疗失眠可以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在失眠刚开始时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改善症状后,长期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这样就会减少药物依赖和认知能力减退。

如何对待失眠药物的副作用

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机制复杂、副作用较多,当您出现失眠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综合判断,针对性地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失眠患者要遵医嘱服用药物,服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紧张或害怕,要及时回到医院就诊。

治疗失眠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种是症状方面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头痛、疲乏等;

另一种是机制方面的副作用,也就是说服药之后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但其实药物已经对身体产生了机制上的不良作用,这就如同吸烟一样,吸烟后人一般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对身体已经产生了影响。苯二氮䓬类药物服用后可能当时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长期服用就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和认知能力下降。

医生在给患者选择治疗失眠的药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机制上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可能这类药物患者服用的时候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这时有些患者就会对此不满,希望服用那些吃完没有不舒服感觉的药物,这就是医生和患者在选择药物方面存在的分歧。懂得了这个道理,作为患者应该更加理解医生的用药选择,更好地配合治疗,相信医生会给自己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

另外,用药过程中的药物调整也非常重要。像有些药物只能短期使用,到了复诊的时间患者就应到医院请医生更换可以长期使用的药物,而一些患者服用了这些短期药物觉得效果很好,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感觉,就不再复诊,而是自行一直用药下去,时间一长产生药物依赖或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再想挽回就特别困难了。

还有一些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觉得睡眠正常了,就自行停药,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症状反弹,失眠比之前更严重了。停药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安全。

所以在这里特别提醒失眠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复诊,这一点非常重要!

专家简介

彭丹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 (ADC)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副主委等。

专业特长:擅长诊治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疾病等神经科常见疾病。

科研成果:主持 1 项科技部十三五项目中的“阿尔茨海默病基因诊断新技术的研发”课题、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首都发展基金。获 2017 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等。

王宇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主要专业方向:血管性认知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 ( 阿尔茨海默病 ) 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的记忆障碍。综合应用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对大脑高级功能进行临床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院级的脑血管病及痴呆的课题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10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4 阅读:3023
评论列表
  • 2024-04-20 15:27

    明知副作用大,但不吃能行吗?能戒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