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别再拿这些瓶子装东西了,小心患癌风险增高

运杰聊养护 2025-04-19 18:32:36

塑料瓶因轻便、耐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容器,但并非所有塑料瓶都适合重复使用,尤其是某些类型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析出有害物质,威胁健康。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多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其设计初衷是“一次性使用”。这类塑料瓶在高温、酸性或碱性环境下,可能加速老化,释放出双酚A(BPA)的替代物(如BPS、BPF)或锑等重金属。尽管短期接触量较低,但长期使用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症风险。

塑料制品迁移出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

塑料制品在生产、使用和老化过程中,可能释放多种有害物质,通过食物、水或接触进入人体,长期累积对健康构成威胁。以下是主要危害的分类说明:

1. 内分泌干扰,增加癌症风险

双酚A(BPA)是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尤其在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中广泛使用。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长期接触可能干扰人体激素平衡,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激素相关癌症风险。

研究表明,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或饮料时,BPA的释放量可能显著增加,高温会加速其迁移。

2. 损害生殖系统与发育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增塑剂被添加到塑料中,以增强柔韧性。这类物质易溶于油脂,长期接触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干扰生殖系统发育,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月经紊乱,甚至增加不孕不育风险。孕妇接触PAEs还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增加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风险。

3. 血液系统与器官损伤

聚氯乙烯(PVC)塑料制品在高温下可能释放氯化氢气体,吸入后会引起咳嗽、气急、胸闷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能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水肿。此外,PVC中的增塑剂和稳定剂可能迁移至食物中,长期摄入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4. 神经毒性

某些塑料制品(如聚氨酯泡沫)可能释放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导致咳嗽、哮喘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引发头晕、乏力、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

5. 微塑料积累与慢性疾病

塑料制品在环境中分解形成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已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食物中。人体摄入后,微塑料可能累积在消化道、血液甚至胎盘中,诱发炎症、代谢紊乱,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风险。

关键使用误区需警惕

1.避免重复灌装热水或酸性饮料:高温会加速塑料分子结构破坏,酸性物质(如果汁、碳酸饮料)会加速有害物质溶出。

2.禁长期存放日用品:部分人将塑料瓶改装为油壶、调料瓶,油脂的渗透性更强,可能加速增塑剂析出。

3.勿阳光下暴晒: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有害物质释放风险。

4.认准“1号”PET标识,仅一次性使用:避免重复灌装,尤其是热水或酸性液体。

5.选择食品级材质替代品:如玻璃、不锈钢或PP(聚丙烯,标号“5”)材质容器,耐高温且化学稳定性强。

3种值得重复使用的塑料制品请放心使用!

并非所有塑料制品都只能“一次性使用”,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材质,可兼顾环保与健康。以下几种塑料制品可放心重复使用:

1. PP材质(聚丙烯,标号“5”)

常见于微波炉专用餐盒、水杯等。PP材质耐高温(可承受120℃以上),化学稳定性强,不易释放有害物质,适合反复盛装热食或热水。

2. Tritan材质

一种新型共聚酯,常用于婴儿奶瓶、运动水壶。透明度高、抗冲击性强,且不含BPA,可重复使用且耐高温(约90℃),适合日常饮水。

3. PETE材质特定用途

虽PET(标号“1”)材质的饮料瓶不建议重复使用,但部分食品级PET容器(如酱料瓶)经特殊处理后,可安全用于短期存放干货或调味料,但需避免高温和酸性环境。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