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刘阿姨是广场舞的忠实爱好者,可最近半个多月,她总觉得右腿隐隐作痛,还比左腿粗了一圈。起初以为是跳舞太投入,肌肉拉伤,便在家休息了一周。然而,疼痛非但没缓解,反而连走路都变得困难。家人不放心,催她去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神情严肃,指着超声图像说:“血管堵了,得赶紧治。”原来,刘阿姨右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幸亏发现及时,否则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后果不堪设想。

住院期间,刘阿姨感慨:“总以为腿疼是累着了,没想到是血管在求救。”医生提醒,久坐少动、饮水不足都是血栓风险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信号切不可忽视。
如今,刘阿姨康复出院,广场舞照跳,但包里多了个水杯,休息间隙不忘活动腿脚。她说:“血管健康,才是长久跳舞的本钱。”
血管好好的,怎么会堵住呢?1.动脉粥样硬化是基础
血管堵塞往往源于长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增厚、变硬,导致血管狭窄。即使日常无症状,斑块可能已悄然发展。
2.斑块破裂是“导火索”
在高血压、炎症等因素作用下,斑块可能破裂。暴露的脂质核心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
3.血栓形成需“三要素”

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如久坐)和血液高凝状态(如脱水)共同促进血栓形成。看似健康的血管,若存在隐匿损伤或高凝倾向,也可能突发堵塞。
4.诱因加速堵塞发生
情绪波动、寒冷刺激、血管痉挛等可诱发斑块破裂或血管急性收缩,使原本稳定的血管突然闭塞。
5个部位疼痛,警惕血管堵塞风险1.胸部疼痛
心脏血管堵塞时,常表现为胸痛或压迫感,尤其是活动时加剧,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若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需警惕心肌梗死。
2.上肢或肩部疼痛
血管堵塞影响上肢或肩部供血时,可能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感。需与肩周炎等疾病鉴别,尤其伴有胸闷时需警惕心脏问题。
3.腹部疼痛
腹部剧烈疼痛,尤其是餐后出现,可能提示肠系膜血管堵塞导致的肠缺血。需紧急就医,避免肠坏死。

4.下肢疼痛
下肢血管堵塞(如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腿部疼痛、肿胀、皮温升高。行走时疼痛加重,需警惕肺栓塞风险。
5.头痛或颈部疼痛
突发剧烈头痛、头晕或颈部疼痛,可能提示颈动脉或脑血管堵塞。伴有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脑卒中。
提示:血管堵塞可能隐匿发展,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个动作,自测血管抵抗力握拳动作可辅助评估血管弹性。方法:用力握拳10秒,松开观察手掌颜色恢复速度。
若2秒内恢复红润,表明血管弹性良好;若超过5秒或存在局部苍白,可能提示血管弹性下降,需警惕动脉硬化。
原理:握拳时血管受压,松拳后血流迅速恢复,反映血管舒张功能。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血管弹性,延缓颜色恢复。
注意:自测时避免用力过猛,以防手部不适。结果异常或合并胸闷、头晕等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检查血压、血脂及血管超声。
让血管恢复弹性,从生活细节入手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加速其硬化。改善需多管齐下:
1.控制基础病:遵医嘱管理血压、血糖、血脂。
2.饮食调整:多摄入深色蔬菜、鱼类、坚果,富含抗氧化剂及Omega-3脂肪酸,保护血管。
3.适度运动: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
4.戒烟限酒: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影响血脂代谢。
5.定期检查:监测血管超声、动脉弹性指标,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