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20周年聚会”感怀
盛大林
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梦想的力量——华信成立二十周年聚会”在上海普兰金融服务公司热烈举行。曾经在华信工作过的近百位老同事,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叙旧话新,把酒言欢!
25日,茶话会在普兰金融服务公司的大会议室举行。普兰金融董事长、原华信资金市场总经理、原华信支行行长、此次聚会的东道主李映辉女士首先上台发言。走到发言席,嘴还没有张开,眼圈已经泛红,虽然也想忍住,终于还是泪洒当场……
接下来,原华信资金市场财务总监、现在退休的张强先生回顾了当年创业的艰辛历程。他说,华信资金市场创立之初,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办公及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业务的拓展也非常困难。“那段时间,头发成把成把地掉,为什么?都是被李总逼的!”说到这里,张强哽咽了起来,李总的眼圈又红了,而浦发银行南宁分行行长、原华信资金市场副总经理吴长路先生则是泪流满面,他掏出了纸巾,抹了又抹!
“二十多年过去,还能从全国各地聚到一起,而且能泪目相对,确实太不容易了!”老同事们纷纷感叹!
“华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竟然具有如此的魔力?
(一)“华信”的前世今生
1991年11月,“豫鄂皖苏区资金市场”在河南省信阳市成立,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信阳分行。时任信阳工行计划科科长的李映辉为资金市场总经理。
1993年2月,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大别山同业拆借市场迁到了郑州,名称也改成了“中国工商银行华信资金市场”,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这是华信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华信”扬名立万的时期。3年后,由于宏观政策的原因,华信资金市场被迫撤销。
1996月6月,为安置华信资金市场非工行编制内职工,成立了河南日馨公司,从事百货销售、美容美体、食品生产等业务,先后开办了日馨连锁超市、日馨美容院、日馨食品厂等实体企业。这是个过渡时期,只持续了1年多的时间。
在李映辉的提议下,1997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华信支行成立,李映辉为首任行长。华信主要从事票据业务,这也是全国首个专门从事票据业务的银行机构。此次聚会所说的“二十周年”,就是相对于华信支行的成立而言的。5年前在郑州也举行过“华信二十周年聚会”,那是华信资金市场的二十周年纪念活动。
2002年,已经辞去公职的李映辉到上海创办了普兰金融服务公司,前华信的部分员工也追随她来到普兰,因此,“普兰”是“华信”的延续,“华信”是“普兰”的前身。普兰是国内首家持有“票据中介”营业范围的创新型金融服务公司,是票据行业的领导者。
(二)“华信”的峥嵘岁月
我在华信工作了三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三年是非常特别又非常难忘的。
1994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老乡推荐到了华信资金市场,同为商城老乡的李映辉总经理对我一见如故,当即让我马上上班。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华信资金市场的第13名员工,职位是《华信报》(内资赠阅)的“编辑兼记者”,同时负责市场的部分文秘工作。
当时,华信资金市场已经度过了初创时的困难,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黄金时期,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之后的几个月里,又陆续有十几位同事进入华信,他们基本上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帅哥或美女。处处追求完美的李总也从不避讳她对颜值的看重,她认为这也是公司形象的一部分。为此,公司专门定制了高档的工作服,那是玉蓝色的西装,配以红色的领带。那个年纪,风华正茂,穿上高档的制服,果真是英姿勃发。而当同事们都穿上工作服,齐刷刷走在一起的时候,那叫一个“齐整”,简直就是一道风景线!
当然,颜值并不能当饭吃,关键还是要看业务。当时,资金市场是一种“灰色”的生存,政策上没有禁止但也不提倡。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拆借尤其是跨行的拆借总是心存疑虑,关停资金市场的声音时有所闻。实际上,华信资金市场一直处在夹缝之中。为了生存,李总提出了“超常规”发展的计划,希望通过迅速提升业绩从而影响高层的决策。为了引入竞争机制,李总把融资部从原有的1个扩充到3个。一时间,三路神仙,各显神通,融资量快速增长。仅一年多的时间,资金拆借量从1亿多元提升到60亿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全国的几家资金市场中是最高的。
华信业务的迅猛增长,引起了全国金融界的高度关注。《金融时报》《金融早报》《河南日报》纷纷报道华信,连篇累牍,甚至头版头条,新华社则以《动态清样》的 形式将华信及资金市场的发展态势反映到高层。“华信现象”也引起了理论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钟朋荣先后到华信考察,时任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后来成为财政部长)楼继伟也到华信调研,并呼吁主管部门把华信资金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试验田”保留下来。
尽管如此,无力回天。华信资金市场最终还是被终止了同业拆借业务。遗憾、无奈、悲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想起来,成败已然不重要,那一段活力四射、激情满怀、同心协力、角力政策的经历,实在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部青春瑰丽的华章!
华信资金市场谢幕,日馨商贸公司开启。从金融转向商业,是一次被动的转身。虽然大家都很努力,但业绩却与期待相去甚远。一年多后,又回到了金融行业,华信支行成立。李映辉行长等同事们对存贷款等常规的银行业务还是不感兴趣,他们又选择了一个“冷门”且“灰色”的业务——票据经纪。于是,华信支行也成了全国首个专营票据的银行机构。后来,李映辉辞职下海来到上海,并创立了以票据经纪为主营业务的普兰金融公司,并拿到了票据经纪的“牌照”,成为国内首家持有“票据中介”营业范围的创新型金融服务公司——这一“票”,终于玩大了!
(三)“华信”的江湖地位
在金融界,“华信”就像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
起初几年,“华信”因为同业拆借而闻名全国,但终因政策原因而折戟沉沙。而最近的十几年,“华信”则因票据经纪而声名大噪,其业务量及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了当年的“风头”。
有人说:票据业务的第一个圣地是工行华信支行,第二个圣地就是上海普兰,如果把华信支行看做票据业务的"黄埔军校",那么普兰就是票据业务的"延安抗大"!
据报道,目前活跃在民间票据市场尤其是上海和江浙闽票据市场的票友,大多出身于普兰。一些做得比较大的票据公司,核心团队几乎都是普兰前员工。这些"普兰系"票据机构的初始资源人脉,也几乎都是在普兰时积累起来的。“脱胎于工行华信支行的上海普兰金融服务公司,不仅可算上民间票据市场的主要缔造者,而且至今仍对该市场保持着无可匹敌的巨大影响力。”
以众多“华信系”及“普兰系”票据业务人员为载体,普兰一直保持着对民间票据市场主流业务模式的引导。“普兰2002年建立之前,市场尤其是开具票据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性票据几乎没有概念。但在普兰成立之后,很快就将融资性票据作为重点业务领域,建立起自营和经纪业务并举的商业模式。”正是在普兰初创期业务团队的极力推介和运作之下,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及多数银行金融机构开始逐渐接受“融资性票据”的业务模式,民间票据市场的初步奠基也就此完成。
在中国票据市场,“华信”及“普兰”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联系票据业务,只要一提“华信”或“普兰”,对方就会另眼相看!这个“标签”是那么的耀眼,以至于票据市场上有人冒充“华信”或“普兰”!由于多次发生“冒充”事件,普兰甚至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恳请”同行业者“不要参与票据交易”!
(四)华信的梦想情怀
从华信到普兰,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素质的团队、发展中的机遇等等,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它有一个优秀的“掌门人”,那就是李映辉女士——这也是所有华信人以及了解华信发展史的人所公认的。
1992年,李总辞去了工行信阳分行计划科科长的职务,创办了“豫鄂皖苏区资金市场”。当时,她才三十出头。众所周知,在商业银行,计划科是最重要、最吃香的部门之一。按照常规的成长路径,她的前程应该是非常锦绣的。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并走上了一个理论上风险就很大、实际上也历经波折的创业之路。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她也一直坚信,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货币市场一定可以大有作为。同业拆借方面的尝试失败了,她又敏锐地发现了票据经纪方面的机遇。
初心不忘,矢志不渝。李总对梦想的执着或者说是“固执”,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尝试,探索,创新……她不停地“折腾”,从不言放弃。从1992年至今,25年间,她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包括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她甚至因为业务上的创新险些招致牢狱之灾,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她对梦想的追求。
李总是个“工作狂”、“女强人”。她自己不知疲倦,也总是希望员工多拉快跑。她总是拿“鞭子”抽着你,让你不敢稍有懈怠。张强先生被她“逼”得大把脱发,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对工作的要求标准也是很高的,对员工的工作总是百般挑剔,几乎没有满意的时候。但她的心其实也是“豆腐”做的,即使对哪个员工的表现很恼火,她也不会轻易开人。公司难以为继的时候,她会尊重员工的选择,从不勉强谁留下。但即使是离开了,她也会把你记在心里。公司发展顺利的时候,她又会想起你、召唤你,邀请你回来看看,甚至是回来上班。我依然记得,1998年春节,我还收到了她发的红包,当时我离开华信已经大半年之久!
李总既是老板,又像是家长。事实上,很多同事称她“大姐”。当年的华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工作在一起,也租住在一起。如今,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散布在五湖四海,能让大家重新聚在一起是她最乐见的事情。为了这次大聚会,她亲自给很多老部下打了电话。今天,这么多人团聚在一起,她怎能不激动呢?
(五)“华信”的盛氏印记
在聚会的茶话会上,我也作了简短的发言。我对老同事们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华信三年是最难忘的经历。我以你们为荣,我因华信而自豪。我一直念着大家,也希望大家别忘了我。最后,我得意地笑着说:“其实,你们想忘也忘不了我,因为我在华信留下了很多的印记!”
的确,只要走进普兰公司,或者翻开华信的历史,就一定能看到我留下的印记——
《华信报》的报头是我写的。此前,报头用的是印刷体,确实没有“大报风范”。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李总,也就是面试的时候,她就让我写报头。当然,《华信报》上的报道或文章就不用说了——那是关于华信的第一手资料!
华信资金市场的徽标是我设计的。写完了报头,李总又把企业的CI系统工程交给了我,首先就要设计一个徽标。在李总的指导下,我手工绘制了那个红色的“双刀相背又相连”的图案。古时有“刀币”,刀代表着资金——它是华信经营的对象;中间的方块将两刀连通,意味着融通及中介——这是华信企业的性质;两把刀及中间的方块构成的图形,既像“H”,又像“X”,这是“华信”二字的拼音首字母。“华信”二字向心倾斜,一个圆形将几个要素拢在一起,浑然一体。
茶话会开始时,幻灯播放了很多当年的照片,记录了当年很多活动的场景。每次活动的现场,都要悬挂横幅,那红布上的白字也都是我亲手刻制的。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刻字,只能用刀子一笔一画地刻出来。我的这门手艺是在大学时期就练就的,当年武大很多大型活动的横幅也都是我刻制的。即使是现在看来,我刻出来的综艺体美术字也是中规中矩,几乎无可挑剔。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在华信的历史上留下一些印记,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11月25日晚,一台华信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在普兰举行。朗诵的是华信人自作的诗词,演唱的是当年同唱的老歌。老同事们载歌载舞,纵情欢唱,一切都恍如昨日——那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2017年12月2日夜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