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

大林品诗词 2024-04-05 00:25:27

【按】《延禧攻略》《如懿传》……宫斗剧再次霸占荧屏!这让我又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篇旧文《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此文原发于2002年第二期《南风窗》,并入选《2002年中国杂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又被《散文百家》转载。因又有所感,我就百度了一下,发现此文被2013年江苏省高三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文章,并被“作业帮”、“新东方在线”、“乐乐课堂”、“上学吧”等网站及APP的题库收入。此前,我的散文《盼雪》也曾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试卷上(附链接:(散文)盼雪 | 盛大林)。我觉得,就《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设计的题目及其答案还是比较到位的,至少符合我的本意。特转发一下,供大家一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

盛大林

(1)孙中山斗康熙,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别误会,我说的是“戏”。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时推出了两台大戏:一是《孙中山》,一是《康熙王朝》。结果《孙中山》输给了《康熙王朝》,《康熙王朝》的收视率竟高达11%!

(2)同样是一代风云人物,同样曾登上权力顶峰;孙中山距我们不到一百年,而康熙已远去三四百年。按理说,年代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人们对孙中山如此冷遇,对康熙却如此热烈呢?陶醉于戏中的人们也许无暇考虑这些,而笔者却觉得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3)怀念“辉煌”淡忘“伤痛”也许是个原因吧。是啊,康熙时代的中国是何等的“风光”!康熙大帝君临天下六十年,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威震四海,胡族蛮夷,纷纷来朝。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当然也是“扬眉吐气”。相比之下,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实在是“不堪回首”!积贫积弱,列强欺凌,“大清帝国”,气息奄奄;而后又是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可怜孙中山,哀民生维艰,悲国运多舛,誓推翻帝制,望民主救国,然谈何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还回忆它作甚!

(4)“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康熙时代虽然也有过几次叛乱,但那是边疆的事,而且为祸不长。沐浴皇恩,百姓终于吃饱了肚子,也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虽然是做奴才,但这奴才却也过得“滋润”。巴望着康熙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指望安安稳稳做奴才。上千年了,习惯了,能永远像这样多好啊!可你孙中山非要“革命”不可,今天这里搞搞暴动,明天那里又搞起义,结果呢?好不容易把皇帝拉下了马,国家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你口口声声搞“民主”,民主在哪里?民主是什么样子?你东躲西藏,出生入死,倒是很辛苦,但何苦来哉?如此乱哄哄,无终日,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我们还不如像当初那样做奴才呢!

(5)其实,孙中山对此了然于胸。他说,“中国百姓并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因为他们太穷,所以迫切想发财。所以,一些人士争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老百姓无动于衷,胜利了也不激动,失败了也不悲恸。如果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用发财去号召百姓,立即一呼百应。”他还说,“中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

(6)何止那时候如此。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何尝不是如此呢?孙中山至死都没有实现民主的目标,二十世纪的他“输”了。如果他生在二十一世纪会如何呢?至少在“戏”中,他又“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一个是拼命地维护封建帝制,一个是玩命地推翻封建专制,该“欣赏”谁?面对这样的抉择,更多的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康乾盛世”中。

(7)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两部“戏”遭遇不同吗?岂能如此上纲上线!殊不知,社会也是个“大舞台”,看戏也能看出价值取向。从《乾隆皇帝》到《雍正王朝》再到《康熙王朝》,每一个“好皇帝”,都能勾起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都能让众多国人“陶醉”好长时间,直至唱出了让康熙“再活五百年”的赞歌。

(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尚且如此,上个世纪的孙中山怎么可能成功呢?“仍须努力”的太多了。而当务之急,莫过于让民众了解什么叫民主什么是专制,让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试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2.作者认为“孙中山斗不过康熙”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文题能否改为“《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请阐述理由。(6分)

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析 :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就要按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一共8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提出问题: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第二到七段,分析原因;最后一段,“今天尚且如此”,对我国民主的忧虑,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第三段的要点比较好概括:怀念“辉煌”淡忘“伤痛”也许是个原因吧;第四、五段就要注意,看起来是一个要点,其实讲到了“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指望安安稳稳做奴才”,奴性使然;“中国百姓并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民主意识淡薄.

(3)这类开放性的题目看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宜顺着作者作品的原意答题比较保险,不必因求新而贸然否定原作意图.要从有书名号和无书名号的区别着手,有书名号,只是两部作品而已,无书名号,可能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他们所代表的事物、思想等.这两个不是同一时期的人“斗”,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引发人们对背后现象的思考.

答案:

(1)文章以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为引子,引出下文议论;(2分)然后对比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2分)最后对我国的民主现状表示忧虑,并指出我国民主建设任重而道远.(2分)

(2)①怀念“辉煌”淡忘“伤痛”的民族心理;②国民深入骨髓难以根除的奴性;③国人民主意识淡薄(答“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或“国人只注重物质利益”也可).(每点2分)

(3)不能.①文题让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相斗,看似荒谬,实则耐人寻味,启人深思,能激发阅读兴趣;②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只是文章的引子,只是一种现象,文章旨在通过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而不是比较两部电视剧的优劣.③文题中的“孙中山”、“康熙”已不仅是两个人名,而分别是民主和专制的象征,以此为题形象地揭示了专制意识对国人的毒害之深和我国民主历程的艰难.(每点3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得满分)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