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是烂片?看完电影后我想说几句公道话

呱呱聊历史 2023-01-24 19:22:03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作为已经好几年没有去过电影院的阿宅,昨天晚上小编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流浪地球2》,近3个小时的影片看完之后,给小编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小编看的电影其实不多,国产片更少,甚至都没有看过《流浪地球1》,但我认为《流浪地球2》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特效画面等方面值得称道。

比起某些改编IP作品架空历史、玄幻爽文的粗制滥造而言,《流浪地球2》让小编看到了国产科幻IP改编的希望。

某些玄幻片绕不过去的逻辑硬伤就是:那些活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神仙,居然看不透人间的男欢女爱,为了所谓男女之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神籍,甚至搞得天崩地裂。

好家伙,修行几十万年的智慧还跟凡人没啥区别,这修行都修到了*身上?

我真的没有针对谁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小编想说的重点,因为本身就是娱乐产业太较真也没必要。

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流浪地球2》票房的节节攀升,也引来了一大波鼓吹“《流浪地球》2是烂片”的网络水军。

有的人可能根本没有看过《流浪地球2》,为了显示自己的思维独立、眼界过人就跟在水军后面起哄。

这其中可能有春节档的其他竞争对手,也有见不得国产电影好,希望外国电影一统天下的别有用心之徒。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看了以后对影片无感的大有人在,毕竟众口难调,大家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那里。

但要是只为黑而黑的话就很不令人佩服了。

我想大部分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凭良心说,《流浪地球2》在思想深度方面做得已经相当到位,不是科幻粉丝的可能还不一定能看出它的精神内核。

除了惊险刺激、感人飙泪、大国担当,《流浪地球2》在主线布局上其实是向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致敬。

其实,也不仅仅是致敬,还有超越。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三位科幻小说家之一,另两人是罗伯特·海因莱茵(即《星河战队》的原著作者)和亚瑟·克拉克(《2021太空漫游》的原著作者)。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三部曲》被他的粉丝们热情地誉为“科幻小说的《圣经》”,在科幻界是如雷贯耳般的存在。

《基地》系列的灵感源于18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大部头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全篇的开头即营造了极强的末世氛围。

《基地》系列插画

在曾经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对标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大智者哈里·谢顿已预见到帝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和崩溃;

而此后整个银河系将经历30000年的混乱和纷争,直到“第二帝国”的建立(对标罗马帝国灭亡后直至文艺复兴长达800年的“黑暗时代”)。

为了保障文明的传承,哈里·谢顿说服帝国高层在银河系的2个端点分别建立基地,并开始编纂《百科全书》,试图保留文明的火种,将30000年的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

这两个基地分别是以物理学家等科学家为主的“第一基地”和以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为主的“第二基地”。

在谢顿去世后50年,第一基地先后遭遇了野蛮王国入侵、先进文明入侵、内部统治崩溃等3次危机,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

但在英雄人物赛佛·哈定、侯伯·马洛的领导和谢顿所遗留的智慧指引下,在“第二基地”的帮助下,第一基地成功战胜了3次危机,将文明最终保留下来。

哈里·谢顿是《基地》系列的灵魂人物

阿西莫夫的观点是:任何历史上强大的人类文明都将不可扭转地走向衰亡,但是通过人类的主观努力可以缩短文明衰亡到文明兴起所需要的时间。

在阿西莫夫的小说中,无论科学还是宗教,贸易还是战争,都是文明维护其主导地位的手段,越先进的文明越倾向于非武力的手段解决文明冲突。

就像第一基地对外输出宗教,输出科学,输出商品,在价值观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这恰恰代表了20世纪以来,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实现更加“温和”扩张的方式。

在《流浪地球2》中,人类同样遇到各种危机,例如2044年的太空电梯坠毁危机,2058年的月球危机,2075年的木星危机,2078年的太阳氦闪危机。

影片前半部分的气氛十分沉重:虽然人类文明已相当发达,但在整个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渺小的一粒尘埃,宇宙环境一点点的变化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混乱、压抑、不确定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主题

而且,人类开发出的高度智慧的电脑系统“550W”(自称“MOSS”)掌握了全球网络和机器人,它已经具备了独立意识,只要“它”乐意,随时可以导致人类毁灭。

这就是《流浪地球》系列所创造的末世氛围和内忧外患。

“550W”或“MOSS”纯粹以一个上帝视角玩家的心态和人类玩起了生存游戏,不断地制造危机,测试人类是否有足够的团结、智慧和勇气战胜危机。

以周喆直、刘培强、张鹏、马兆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不惜冒着个人身败名裂风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整个人类度过了一次次危机,实现了文明火种的延续。

《流浪地球》所模仿阿西莫夫的,首先是将电影的系列故事架构在一次次的危机与克服危机之上;

其次,与贯穿《基地》系列全篇的正面英雄谢顿相比,《流浪地球》则塑造了一个立场不明、善恶难分的人工智能“MOSS”。

人工智能“550W”无处不在

所以读者们看到这里,大概率应能够理解《流浪地球》系列的思想来源和叙事逻辑。

而电影的创作者真正超越阿西莫夫的,是他们又打破了阿西莫夫的叙事逻辑,提出了“文明不灭”的观点。

“文明不灭”源于20世纪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

汤因比提出了四个要素:人类文明始终处于挑战与应战的循环往复;挑战的来源从外部逐渐转向内部;成功应对挑战的能力源于整个社会自决能力的增强;少数杰出人物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中华文明的危机和传承,正是几千年来我们一次次面对挑战,一次次赢得挑战(当然中间也有几次失败导致的黑暗时代)的结果。

尽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各领风骚,但最后正如毛主席所提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主席的辩证历史观高人一等

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是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选择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影片即将进入高潮时,由于“MOSS”刻意制造的事故,全人类陷于灭顶之灾,距离地球毁灭只剩下最后3天。

天崩地裂,海水沸腾,地面上一片混乱,在所有人六神无主时,中国代表周喆直面对全世界的代表掷地有声地说:“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文明的方向!”

最终,是全世界各国团结起来,贡献各自的力量成功战胜了这次月球危机。

最终,也是全世界各国的部分航天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已经不可能完成的引爆任务。

这一幕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没有牺牲,就没有文明的生存和繁荣;团结起来,人类可以改变看似已注定的命运。

李雪健老师气场全开hold住全场

至此,《流浪地球2》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让影片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这里,对《流浪地球2》的表扬也该差不多了,下面谈谈对这部电影后续发展的一点担忧。

导演和编剧们的野心真太大了。

影片对文明如何应对危机的刻画已经非常成功,几乎达到甚至超越了阿西莫夫的程度。如果后面的《流浪地球》3、4、5能够把这个系列故事讲好就算中国影史一代佳作了。

但是,影片又塞进了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生与死、真与假的另一条思想主线,把历史问题扩展成了哲学问题。

要讲好一个故事虽然不容易,但比解释清楚哲学问题是要容易很多的。

“当科学家爬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

观众没有办法在两三个小时中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对影片的观点也就不容易买账,所以,《流浪地球》2结尾后的彩蛋部分争议较大。

一位现代著名学者曾经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像生与死这种哲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几乎没有人能很好地解释清楚。

我们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因为解释不清楚,像牛顿和爱因斯坦也只能把问题往“神”身上一推了之。

传统哲学认为,死亡是不可逆转的终点,是所有生物必须遵循的规律,而《流浪地球2》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即死亡是个开始。

已经死去的人经过“数字化”之后,在与现实世界相连的另一个维度作为独立意识继续存在着,而且近乎永远存在。

可能世俗大众对这个结论是喜闻乐见的,但哲学问题讲不好就容易烂尾,即在逻辑上产生严重的硬伤。

从演职员角度来说,他们已尽力了

从《流浪地球》的一般受众来说,他们还是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和教育基础的,所以导演和编剧要收好尾有点难。

但总体来说,影片还是瑕不掩瑜,堪称上乘之作,我真心地为中国电影能够诞生像《流浪地球2》这样的佳作而感到高兴。

也真诚地感谢李雪健、刘德华、吴京、沙溢、王智、宁理等诸位演员老师和以郭帆、龚格尔、叶濡畅、杨治学、刘慈欣等创作人员的敬业付出。

能够把大刘两万三千多字的原著小说演绎成这样,确实很不容易。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