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脉上,爆发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的高海拔冲突。
面对咄咄逼人、变本加厉地蚕食我神圣领土并一再挑衅的印度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忍无可忍,奋起反击。
在战前,穷兵黩武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仗着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猖狂地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3万多人,并陆续向苏联方面采购了大量先进的作战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
1962年10月12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在班加罗尔发表讲话,公开表示要用武力解决中印边境领土争议问题。
他赤裸裸地说:“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这里不存在这种态度有任何改变的问题。”
10月18日,印军向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举进攻。另一支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米林县洛山口北侧地区,向中国边防哨所进行武装挑衅。
尼赫鲁检阅印度军队
与此同时,毛主席、中央军委发布《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我西藏军区、新疆军区集中约1万兵力向印军发起坚决反击。
从10月20日开始,双方先后在克节朗、加勒万河谷地区交火,经过9天激战,印军惨败,被歼2000多人,余部仓皇西逃。
不甘心失败的印度政府断然拒绝了中国政府在10月24日提出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一面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一面调兵遣将,于11月14日再次向我发动进攻。
印度政府的一意孤行,是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公开打气撑腰下,对中印两国军事实力的致命误判。
第二次进攻,印军虽然增兵至5万余人,但在短短8天交手之后依然一败涂地,折兵6000多人,5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遭到歼灭性打击。
在解放军雷霆万钧的攻势下,前线印军乱作一团,昔日嚣张和不可一世的气焰荡然无存,几万人马丢盔卸甲,乱纷纷地向南溃退。
被解放军俘虏的印军士兵
人民解放军击溃印度军队,兵临印度河平原的消息,令印度当局惊恐万状,朝野上下陷入无尽的争吵、抱怨和指责,为了自保,尼赫鲁不得不解除了梅农和第4军军长考尔将军的职务。
然而就在前线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以毛主席、周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却保持了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主动在11月21日宣布停止进攻,并决定人民解放军从1959年两国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毛主席高瞻远瞩的决策,充分体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至理名言:军事手段只是一种途径,枪炮能够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如果用得不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当时,印度政府标榜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所谓“第三世界的领头羊”,并且在美国、苏联之间左右逢源。
美国人给尼赫鲁戴了高帽,说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橱窗”;苏联人则赞美印度“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说尼赫鲁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如果战争旷日持久,不仅存在引发美国、苏联进一步干涉的风险,也会对中国致力团结的一些亚非拉国家造成误解和疑虑。
毛主席雄才大略
而且,战线向南不断延伸还将大大加剧解放军的后勤压力,给条件本就不宽裕的西藏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负担。
为了支援1万多人的解放军作战,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已先后组织了5.2万多群众,1.2万多头牲畜给解放军运送补给,如果再打下去,消耗的人力和畜力还要成倍增加。
综合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的多重考虑,中国军队自1962年12月1日开始陆续北撤,到1963年初全面撤回传统习惯线以内。
在中印边境西段,我军仅保留了奇普恰普河、加勒万河、空喀山口和班公湖地区的少数哨所。
在中印边界东段,我军撤至达旺河以北、打坝、古玉通等地及其以北地区,仅保留了瓦弄山口等少数哨所。
二、纵览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实控点:不动则已,动如雷霆应当看到的是,1962年底人民解放军的撤退和后续部署是建立在充分军事考虑基础上的。
一方面,为了防范气急败坏的印度军队可能的反扑,我军仍在地利上确保了一些战略要点的控制。
1962年在对峙前线的解放军新疆军区部队
另一方面,为了在两国边境争端中和国际舆论上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同时减轻部队的防御压力,解放军撤出了大部分战略价值不高的地方。
时至今日,在中印边界西段地区,解放军主要控制的战略要点为喀喇昆仑山口、空喀山口、班公湖-曼冬错(斯潘古尔湖)中间的班公山区。
如果从地图上看,喀喇昆仑山口的险要之处在于它与东南方向的天文点哨所一南一北,对印军控制的DBO盆地形成包抄之势。
说句不好听的,喀喇昆仑山口和天文点就像叉子的两个尖头,而扎堆在DBO盆地的印度军队就像叉子尖上戳着的一块肉。
而班公湖和曼冬错中间的班公山地区现在是西段边境线上难得的交通便利区域,这里已经通了边防公路,后勤保障条件优越。
从解放军控制的5525高地放眼望去,对面就是印度屯兵的楚舒勒地区和简易机场,对方的一举一动都难逃过我方的眼底。
班公湖一线形势
从班公山出发,军车沿公路北上只要150公里就可以抵达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地区首府列城,而150公里对摩托化部队来说也就是半天时间的问题。
在边境中段地区,解放军主要控制了海拔5618米的玛那山口和强拉山口。
玛那山口是一个交通要隘,因为印方修筑的58号国道和中国境内的公路从山口中间通过,可以说平时就很忙碌。
58号国道从这里向南一直通往新德里,开车全程600公里,如果想赶路的话大半天就能到达,所以玛那山口对双方的重要性均不言而喻。
在边境东段地区,解放军控制线从开鲁山口向东南,经乃堆拉山口、洞朗地区一直延伸到帕里镇、达旺、瓦弄附近的山口要地。
前三个要点均分布在中国与锡金的边境线上,对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制约极大。
西里古里走廊形势
所谓西里古里走廊,是指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宽约仅仅20公里的狭长地带,一头连着印度内陆,一头连着东北6邦,如果被切断,意味着印度与其东北部地区的陆上联系将彻底断绝。
对于解放军控制的这些地方的选择,有的时候只好用“精明”来形容。
以开鲁山口为例,这里海拔5100多米,宽度只有区区500多米,从西面过来的部队要想进入东面的岗巴县城只能走这个狭窄的山口。
关键是开鲁山口一带四周都是岩石裸露的大山,荒无人烟,而走过开鲁山口就豁然开朗,从东面的高原台地上可以部署几万大军和武器装备。
这就是古书上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想要强攻开鲁山口,就得先扛住东面骤然打来的钢铁火雨。
鉴于解放军自行榴弹炮和火箭炮的强大威力,在这么窄的平面上任你过来千军万马都得全部报销,所以靠陆军攻击是绝对不现实的。
岗巴县城外一片平原,远处就是喜马拉雅山
既然对方丝毫没有进攻的欲望,其所能考虑的只有我方何时进攻的问题。
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我国政府从国际道义的角度考虑,命令西藏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我军驻开鲁山口的一个营部队在军区增援部队和炮兵团支援下,在开鲁山口一带举行实弹军事训练,一时间山口附近枪炮声不绝,印度军队随即大举增兵,如临大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压力。
由于上述战略要点均控制在解放军手中,使得我军在非常事态发生时能拥有极大的主动权,而对手则必须处处设防,疲于奔命。
打个比方说,对方在你面前修了一个碉堡,你知道那个碉堡里平时只有10个兵,但保不齐对方会悄咪咪地调100个兵过来。
所以你没有选择,只好在他对面驻扎100个兵,以防对方什么时候玩阴的摸到家里来,让你请吃饭。
这就是兵法常说的“料敌从宽,料己从严”。
乃堆拉山口形势
这些只是战术层面的考量,而从战略层面上看,我们的视野将骤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我们把西藏作为一个整体的战略单元看待,就不难发现这里对国家安全的作用至为关键。
从西藏出发向中国内陆走,往东走400公里就是成都,往南走500公里就是昆明,往西北走600公里则是兰州。
从西藏出发向国外走,跨过喜马拉雅山,走400公里能抵达新德里,走800公里能抵达喀布尔。
现代作战飞机从西藏起飞,无论是抵达新德里、喀布尔,还是兰州、成都、昆明,所需的时间都是以分钟计算的。
也别说飞机了,400公里这样的距离射程远一点的火炮都能打得到,更不要说战术导弹。
对印方而言,坏就坏在新德里离喜马拉雅山太近!
新德里北面的喜马拉雅山
前段时间,由于新德里大部分的工厂都停产,整日笼罩在印度次大陆上空的浓烟和雾霾骤然散去。
天气晴好时,住在新德里的印度人民打开窗户往北眺望,突然发现:啊咧,怎么北边多出来一堵以前从没看到过的高墙?
后来才搞明白,那不是墙,而是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所以新德里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远。
从喜马拉雅山下来就能直接跨入印度河与恒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如以经济价值而论,这里是印度次大陆的精华,但就军事价值而言,实在拿不出什么可以阻挡机械化大军的屏障。
这种情况和谅山与河内的关系类似:北方军队冲过谅山周边的山区,距离河内虽然还有150公里,但一路上均无险可守,所以对于防御一方压力山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印度政府的大小官员在听到解放军已经冲过喜马拉雅山之后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准备南撤了。
新德里一景
在古代,喜马拉雅山又被称为“帝国之盾”,这面巨大的盾牌掌握在谁手中,谁就拥有主动,而它所面对的一方则每时每刻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头顶,被这种犹如实体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谁要想跨过喜马拉雅山打上青藏高原,相当于背着大量后勤辎重从山脚下往上仰攻,万分吃力不说,还得克服山地作战的种种不利条件。
三、四两拨千斤,毛主席布局深远50年代初毛主席下定决心破除万难进军西藏,一举粉碎了英美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和印度染指西藏的野心,随后国家长期致力于建设和发展西藏,这一步棋有力地保障了大西南、大西北的安全。
毛主席在70年多前的布局70多年来一直在生效,而且中国发展得越快,效力发挥得越大。
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整整20多年中印双方边界上总体平静,但仍时有摩擦。8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化,但双方围绕着喜马拉雅山的博弈却始终没有停止。
目前解放军负责中印边界防务的主要是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这两个军区都是副战区级,比一般的省级军区高半级。
解放军西藏军区将士
而目前两个军区所属部队已经完成了向多兵种合成、信息化水平高的新型作战部队转型任务,从兵力上看约等于一个集团军,但实际的战斗力略有过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部署在新疆、西藏的部队大概就是2个集团军。
而在喜马拉雅山另一侧,印度几十年来都在一心一意地干一件事:堆兵。
这也是没有办法:1962年以后解放军让出来的那些地方总得派人去守吧?说实在话这么多地方守又守不住,但印度政府为了面子却不能不守。
中印边界太长了,足足有2000多公里,在2000多公里的防线上部署几十万人,就像往游泳池里撒一把芝麻,眨眼就看不见了。
印度总共有140万人的常备军,其中陆军120万人,编成16个军34个师,而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有来自6个军的15个师。
印军“山地师”士兵
西段地区的第14军编制有5.7万人,另外还有第16军的1个师作为后援;东段地区的4个山地军共有12个师15万人,外加一个坦克旅。
上述部队拉拉杂杂加在一起至少有约25万人,这还不包括相当数量的准军事部队,不夸张地说,就算把新疆、西藏两个军区的解放军部队加在一起,印度方面的兵力也能占到3:1的优势。
印度并不是疯了,而是如前面所说,他们根本就料不到将来一旦有事双方可能发生冲突的方向,所以只能处处设防,处处准备。
处处设防还只是其次,还有更要命的:既然要到处部署人力、武器,就得把道路修到部署兵力的地方。
这么一来,还得调动大量的工程部队和后勤人员到处修路,直到把路修得跟蜘蛛网一样。
而且喜马拉雅山南半边又潮湿多雨,一般山区的路修好之后没几年就会被山洪、泥石流冲得不成样子,被重型汽车轧多了也会跟旧衣服一样东缺一块西塌一块的。
印度在边境地区年复一年地修路
于是印度就陷入了长期造路—修路—再造路的循环,几十年来消耗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再有就是,人部署在哪里都必须吃东西,无论是正规军还是准军事人员,甚至是工程人员,他们还得拿军饷跟工资,当然拿多拿少是另一回事。
几十万大军加上武器装备,每天消耗的物资和资金都是一笔巨额开支,再加上修桥修路、武器采购,以及在印巴边境屯驻的大量军队,可以说印度每天都在中、巴两个方向打一场低烈度战争。
可怜印度政府花了那么多钱,至今喜马拉雅山区印军士兵的主要食物还是无酵饼、罐头和小扁豆,调料则只有姜黄和盐。
简直不能忍,对面的解放军都吃上饺子和自热火锅了!
对印度士兵来说,能吃饱就不错了
回看一千年,我们会发现中国也有一个朝代面临的战略态势跟如今的印度类似:北宋。
由于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国北方的屏障燕山山脉、太行山脉都被契丹人控制,北宋不得不在河北、山西南部部署大批军队,并长期修筑河渠工事阻挡契丹骑兵。
这种长期防守的被动态势一直持续到了北宋中后期,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宋朝冗兵、冗费的尴尬局面,若不是北宋经济繁荣拿得出巨额军费,可能还真熬不到辽国灭亡。
2021年,印度总共花掉了760多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占到其GDP的2.7%还多,而我国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5%。
由于陆军花费是印度国防投入的绝对大头,印度投入在中印边境的军费开支起码占到总体国防预算的2成以上。
而中国花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投入,不管金额多少,大概率是要低于印度方面的投入——我们的人数只有对方的1/3多一点而已啊!
解放军在高原地区搭建的新型营房
最近有人按照购买力平价,将中印两国国防开支的结构做了一番对比,结论是中国国防开支的质量远胜印度。
以购买力平价算,印度军队的人员开支大约是人民解放军的2倍,其中考虑了印军腐败横行等因素;
中国军队的训练开支大约是印度军队的3.4倍,装备开支是印军的6倍,要是再考虑印军的装备极易损坏等因素,实际上双方在装备开支上的差距还不止6倍。
倒不是印度不想在装备研发上投钱,而是实在没钱了:刨掉大头的人员开支和必要的训练开支,留给装备研发的资金只剩下了126亿美元。
和世界强国的装备投入相比,126亿美元简直少得可怜:要知道美国海军一个航母编队的造价就超过了150亿美元,中国海军一个航母编队的造价也接近了80亿美元。
遗憾地说:这么点军事装备研发投入和印度称霸印度洋的野心根本不相配。因为印度是一个两面向海,一面向山的国家,按照当初尼赫鲁那帮精英派的理想,印度应该成为一个海洋大国,而不是一个陆权大国。
印度海军唯一现役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
他们想要的印度,是一个往东控制马六甲海峡,往西辐射苏伊士运河,世界各地的港口里停泊着自家七八个航母编队的海权强国。
但现在的印度为了维持北方的战略均势,确保新德里的安全,把大量资金生生地扔在了喜马拉雅山几乎不长草的石头堆上面,在海上维持一个靠不住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编队已经勉为其难。
当印度海军还在为自家航母的保养头疼的时候,中国海军已经拥有3艘航母了。
至于印度的国防工业?战略空军?航天技术?不好意思全都欠费!
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要以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只不过是一句豪言壮语,毛主席那老一辈杰出的革命家、战略家说到做到,实际上为人民海军走向大洋、中国航天奔向太空除掉了一个潜在的强大对手。
除去美国、日本,要是再加上一个拥有强大海军的印度,人民海军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邓小平运筹帷幄
80年代邓小平同志一番神操作实现中苏、中越关系正常化,又帮助中国去掉了两个主要的外部不稳定因素。
再加上在西南方向以小博大,基本摆脱了与印度进行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这才让中国一心一意地投入国防工业的研发,在2010年代以后实现了海军、空军实力质的飞越,和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
应该说,印度对在大国博弈中所处的不利局面是有所认知的,只可惜自己身在局中无力破局。
21世纪和平与稳定是未来国际发展的主旋律,但这不代表世界太平,更不代表我们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老一辈伟人不容易!他们在自己战略视野之内能做到的,都已经竭尽所能帮我们安排好了。
只有居安思危,毫不松懈,坚定不移地沿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走下去,直到最终的胜利,才能不负他们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