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益州的存在被淡化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1 02:14:58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公元265年曹魏灭亡,公元280年东吴灭亡,自此三国归于一统。三国旧臣纷纷开始各自修史。蜀汉旧臣陈寿撰写了《蜀汉丞相诸葛亮集》和《益部耆旧传》。后来陈寿撰写记录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历史的《三国志》,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蜀汉的卷数是最少,字数也是最少。我个人认为这也正常,毕竟蜀汉的实力、地盘、人口、人才也是比不上东吴和曹魏。但是《三国志蜀书》是有问题。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讲: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陈寿把锅甩给诸葛亮。

历来对于蜀汉有没有设置史官都有争议,有人认为陈寿在污蔑诸葛亮。据《晋书》记载陈寿的两件事,以证明其人品有问题。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判髡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讲诸葛亮不懂军事,诸葛瞻有名无实。陈寿写《三国志》时找到丁仪的儿子要求送千斛米就给他父亲写篇好传,因为没有送,所以也没有立传。但是据《三国志》记载曹丕继王位后就把丁仪家族所有男人诛杀了,所以丁仪哪来的儿子。

我个人认为《三国志蜀书》卷数比《魏书》、《吴书》少这个没有问题。里面缺少了很多重要内容。这不是陈寿一句行事多遗说得通。在唐代以前都是私人修史,陈寿的难度难道比西汉人司马迁修《史记》、东汉人班固修《汉书》、南朝人范晔修《后汉书》要难?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就引用两百多家著作。其中像《典略》、《英雄记》、《魏书》、《九州春秋》、《献帝春秋》、《吴历》、《魏略》等史书都成书《三国志》之前。所以讲《三国志蜀书》是有非常多问题。

缺少表疏诏令

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了蜀汉大臣的表疏和君主的诏令。表疏是大臣向皇帝讲述事情和劝谏、建议的奏章,诏令是君主发布命令。这些东西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军政、人事、经济等。但这方面蜀汉少得可怜。在《三国志蜀书》中诸葛亮算是比较多,差不多有十次。但是其他大臣,大将军蒋琬上过一次疏,大将军姜维上过一次表,谏议大夫谯周上过一次疏。然后就基本上没有了。在蜀汉四十二年历史中只有十多次表疏,这根本就不正常。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是由蒋琬、费祎执政,也有近二十年。但却只有蒋琬仅有一道表。这不是不置史注记无官说得通。

在《三国志蜀书十三张嶷传》记载公元254年曹魏魏狄道长李简秘密向蜀汉投降,卫将军姜维率军接应。荡寇将军张嶷战死,杀敌两倍于已。但是据《益部耆旧传》记载当时张嶷已经重病,但坚决要求参与北伐。张嶷给后主上表:“臣遇到圣明的君主,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刘禅看了表,为之流泪。《益部耆旧传》也是陈寿所撰写,成书在《三国志》之前。但是陈寿却没有把张嶷的上表收录在《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蜀汉的诏令也是少得可怜。在刘备称帝时发了任命太傅、丞相,立梁王、立鲁王、立皇后等诏书。在刘禅时发了立皇后、立太子、复丞相位等诏书。既然刘备时期的诏书都能保留这几份,刘禅前期也有。为何后面越来越少。相对比曹魏、东吴都有大量涉及军政人事的诏书和诏令。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刘禅给诸葛亮下了一封七百字的诏书。但这封诏书在《三国志》没有,反而收录在《诸葛亮集》。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都是记载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去干嘛了。这虽然也符合贯例,一些大臣重要的事情也会记录在君主的传纪中。但偏偏没有刘禅干嘛,也没有任何诏令。公元238年辽东反曹,刘禅给蒋琬下诏让他率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这封诏书放在《三国志蒋琬传》。

大臣传记过于简略

在《三国志蜀书》有传的一共有五十六人,但相对比曹魏、东吴,蜀汉的人物传记太过简略。蜀汉五虎将的传记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将传记在字数上相差一倍。五子良将打山贼小战都记录清楚。一些重量级大臣也少得可怜。比如尚书令刘巴虽然有传,但也只有仅仅百字。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就引用《零陵先贤传》上千字。如果没有这个补充,根本就无法体现刘巴的能力和重要性。

蜀汉前中期三个都督,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安汉侯王平、镇南大将军庲降都督彭乡亭侯马忠、车骑将军江州都督阳武亭侯邓芝三人的传记也非常之少。反而集中在前期,后面的一笔带过。荡寇将军张嶷一人的传记字数就相于三人的传记。张嶷和王马邓是同时代人,去世也只比他们晚几年。在刘备攻打刘璋时,巴西南充县受到山贼进攻。县长跑了,功曹张嶷保护县长夫人。这么一件小事又隔得时间比较久,陈寿都能记录在《三国志张嶷传》。

在《三国志蜀书十》记录治中从事彭羕给诸葛亮的书信、孟达给给刘封的书信、刘琰给诸葛亮的书信。在《三国志蜀书十一、十二》记录了诸葛亮写给杜微、张裔的书。彭羕的书信在公元219年以前、孟达在公元220年、刘琰的在公元234年、杜微的在公元224年、张裔的在公元227年。这是注记无官?前期的都能能找到,中后期的反而没有。

在《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的传记,对于他们的执政、军事行动也是非常简略。有不少益州人在丞相府、益州牧府、卫将军府、益州刺史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担任属官。陈寿自己就担任过卫将军姜维的主簿。陈寿的好朋友文立、李宓也担任过刺史府从事、大将军府东曹掾和主簿。陈寿要了解他们的事迹应该也是不难。大司马蒋琬、尚书令董允死于公元246年,尚书令吕乂死于公元251年,费祎死于公元253年,姜维死于公元264年。距离蜀汉灭亡的时间并不久,何况还有大量跟他们共事的大臣和昔日故吏尚在人世。再者他们的儿孙也尚在。

蜀汉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张翼和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廖化是蜀汉后期重量级武将,多次随诸葛亮、姜维北伐。张翼和廖化都是死于公元264年。但是《三国志》中张翼有传,廖化只是附在张翼传里有一百字而已。在附传中记载了公元221年廖化诈死骗过吴人,带老母昼夜西行。在秭归遇到刘备,然后随军东征。这事都能记录,后面四十年却没有记录。只是记录了廖化的官职履历。张翼虽然有传,但字数也不多。陈寿的《益部耆旧传》张翼的祖父、高祖父有传,他们的传记字数是张翼的两倍以上。

在《三国志蜀书》各人传记关于军政事的议论或者言论也是非常之少。比如《三国志魏书李典传》:(刘)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这是博望之战时李典劝谏夏侯惇。这样类似的言论在《三国志蜀书》基本上没有。反而在《三国志魏书》每人的传记几乎都有,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显然《三国志蜀书》极有问题。如果说刘备时代的因为久远还勉强说得通,但是往后的就说不通了。

大量重量级大臣失传

在《三国志蜀书》中很多蜀汉大臣连名字都没有,有些只是出现过名字而已。比如庞羲、射援在《汉中王劝进表》领衔人物之一,班位在诸葛亮之上。这两位是东州大佬。但在《三国志》也仅仅有个名字。公元241年益州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把刘备和已故大臣赞美和评价。陈寿把《季汉辅臣赞》附在《三国志蜀书杨戏传》,并补充籍贯履历。蜀汉前期重量级人物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大鸿胪何宗等都没有传。陈寿讲: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意思是讲他们够格立传,但没有他们事迹的记录,所以不立传。

这四个人都曾劝刘备称帝。赖恭和黄柱是荆州人,就不讲了。王谋和何宗是益州人。王谋在刘璋时任治中,刘备入蜀后任别驾。这两个职位就是副州牧。能做这两个职位的人在整州的影响力是非常大。要不就天下名士、非常有才干、家族势力大。何宗出身于蜀郡,史书记载冠冕大姓。何宗跟杜微、周群、杜琼等人是师兄弟,他们都有传。何宗在刘璋时已经是太守。何宗也是益州大神棍,比周群、张裕更大的神棍。在公元221年何宗援引图谶,劝刘备称帝。何宗的同宗何祗在《三国志》就两句话。但在《益部耆旧传杂记》却有三百多字的传。《益部耆旧传杂记》也是陈寿所著。蜀汉不少大臣的传记也就一百字。

蜀汉建国前比较重要官员也是大量失传,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刘备时代益州人担任过别驾的益州人有王谋、李朝、李恢、马勋、赵笮。李朝三兄弟被称为李氏三龙,都有才能和名望。王谋前面讲过,就不讲了。李恢有传,在刘璋任郡督邮。李朝在刘璋时任县令,刘备入蜀后任命为别驾。后随刘备东征,不久去世。《汉中王劝进表》就是李朝所写。马勋在刘璋时是州书佐,就是省政府文员。因为有才干,一路升到别驾。赵笮在刘璋时任太守,只是在劝进刘备称帝时露了下脸。

蜀汉前期荆州人失传的也比较多。在《季汉辅臣赞》中马良等六人被称为楚之兰芳,也就马良有传。张存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习桢失其行事。据《襄阳记》记载习桢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殷观在刘备任荆州牧时任别驾,治中是庞统。殷观,失其郡县。也就是说连他入蜀后担任的官职都不清楚。卫文经和韩士元,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其他人没有传,也说得过去。但习桢的儿子、孙子都在蜀汉做官。

蜀汉的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济阳侯吴壹、骠骑将军假节绵竹侯吴班、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征西将军都亭侯袁綝、骠骑将军督汉中都亭侯胡济、征西将军督永安亭侯陈到、右将军中乡侯辅匡、监军后将军关内侯刘邕等通通没有传。这些都是活跃在蜀汉前中期的将领。胡济是最后一任汉中都督,至少活到公元258年。在《三国志》只有三句话。蜀汉封爵比曹魏、东吴要难得多。吴壹和吴班都是县侯,却也没有传。陈寿讲: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这些活跃在蜀汉前中期的将领都没有传,反一些活跃在刘备时期或蜀汉前期有传。

在《季汉辅臣赞》中王甫、李邵、马齐、马勋、李福、李朝、龚禄、王士合称蜀之芬芳。但是没有一个人在《三国志》中有传。王甫和王士是广汉郡大姓,死于蜀汉东征和南征。王氏一门在蜀汉也是一门显赫。他们的侄孙王崇跟陈寿是好朋友。虽然咱俩是好朋友,但就是不提你爹、你叔公。尚书仆射阳亭侯李福也没有传,他的儿子李骧跟陈寿是好朋友。给你爹写三句话,够朋友的。我知道你爷爷是谁,看在朋友的份上提一句。但我不讲他是你爷爷。(刘焉)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陈寿在《益部耆旧杂记》记载:李权字伯豫,为临邛长。子福。

李邵和李朝是兄弟,兄弟三人称为蜀中三龙。李氏三龙的出处就是陈寿所著《益部耆旧杂记》。两兄弟在《三国志》加起来也就七句话。诸葛亮曾把李邵和马良并列,李邵字永南。马齐和马勋皆以才干受到重用。提到马齐和马勋就顺便提一下老乡姚伷,官居尚书仆射曾受到诸葛亮称赞。龚禄跟陈寿也是是老乡,其父龚谌在张飞攻巴西时出城迎接。《三国志》根本没提这事。龚禄三兄弟和父亲都在蜀汉官居太守级别,也是一门显赫。在《三国志》也就提龚禄几句,随便提了下弟弟龚衡任领军。

益州不少家族要不就只言片语,要不连名字都没有。陈寿同乡句扶,在蜀汉数次立有战功。官居左将军,封宕渠侯。功劳名望爵位在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安汉侯王平之后。但在《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就一句话。庲降都督后将军张表,也只是在马忠的传记提了一句。马忠在公元249年去世,张表接任庲降都督。这已经是蜀汉后期了,陈寿自己也在蜀汉做官。尚书仆射姚伷、太常镡承这些人也仅仅有一个名字和两句话。

有好多益州人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比如益州大族常氏和柳氏,这两个家族很多人出仕蜀汉。据《华阳国志》记载常氏一门显赫,廉孝相继。但是翻遍《三国志》没有任何关于常氏、柳氏的记录。柳氏一门的柳隐是位有勇有谋的将军。据《华阳国志》记载:数从大将军姜维征伐,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在蜀汉灭亡之际柳隐坚守不降,直到收到刘禅亲笔手书才投降。这样一位活跃在后期的蜀汉将军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很多在晋朝出仕的益州人,陈寿根本就不提他们的祖父辈。

凑人数

在《三国志蜀书》有些活跃在前期的人有传,反而不少活跃在中后期的人没有传。有些人的传记明显是凑人数。按照他们的官爵名望其实不够资格,或不符合传,或有更合适的人。比如《三国志蜀书十一》是霍峻(附霍弋)、王连、向朗(附向宠)、张裔、杨洪、费诗。这个费诗明显是凑人数。在官爵名位上,费诗远远不如他们。在刘备时入蜀时,费诗先举城降,但后来他官职一直都不高。一是反对刘备称帝,二是反对诸葛亮联络叛将孟达。

在《三国志蜀书十二》杜微、周群、杜琼、许慈、孟光、来敏、尹默、李譔、郤正、谯周合传。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学问。周群只是预言了一下汉中之战,居然也有传。也没有其他事迹。许慈、孟光、尹默、李譔这些都是比较冷门的人物,活跃在刘备时期,都是负责礼仪制度、图书。郤正和谯周都做了晋朝的官,谯周临终前拒绝穿晋朝官服下葬。凭他的名气也入传也够资格。郤正在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去洛阳,教刘禅回答司马昭就是他所教。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事迹写,陈寿直接把他文章一千五百字收录。好家伙这不像是惜默如金的陈寿。郤正在蜀汉受黄皓压制官职一直很小。蜀汉最后十年由董厥、樊建、诸葛瞻执政,董樊都曾在诸葛亮丞相府担任属官。但他们也只是在诸葛亮传中提了几句。

在《三国志蜀书十三》是黄权、李恢、吕凯、王平、马忠、张嶷合传。论官爵地位吕凯、张嶷是不够资格和黄李王马合传。吕凯是永昌郡的郡吏,在南中叛乱时保城拒守。还收录了回复雍闿的劝降信。诸葛亮因他有功升为太守并封亭侯。但是吕凯还真是不够资格和马忠、王平合传。张嶷的官爵虽然不够资格合传,但可以和其他人合传。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右车骑将军中乡侯廖化跟王平、马忠合传不更合适。

《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对比

陈寿《三国志蜀书》记载蜀汉的很多事迹,也有不少遗漏。曹魏东吴也有相同、类似或补充。比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成书在《三国志》之前曹魏人所著《魏书》也记载了这件事: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同样是讲述一件事情,《魏书》的记载更加详细。交待了刺客为何不忍心下手的原因。也交待了刘备担任平原令的作为和得人心的原因。这样刘备的形象也更加高大。

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的记录也是非常简略。在赤壁之战只是讲刘备和周瑜并力,描述东吴的比较多。这样使得刘备一方沦为配角。据《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从这个记载说明火烧赤壁刘备亲自参战,也亲自率军去华容道伏击。曹操也承认刘备确实是自己的对手。据东吴人所著《吴书》关羽对鲁肃讲:“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时刘备睡觉连盔甲都不曾脱。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曹魏人所著《魏略》: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一个关中响震,一个朝野恐惧。影响高下不同。魏略讲的是陇右、祁山恐惧,所以三郡响应诸葛亮。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的北伐过程是非常简略,比如第四次北伐。也就两句话交待完了。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上邽之战、卤城提都没提。上邽之战诸葛亮把司马懿忽悠的团团转,成功割取了上邽的麦子。在《三国志魏书郭淮传》记载:是时,陇右无谷。这段记载也是佐证了上邽之战是蜀汉的胜利。卤城之战在《三国志蜀书王平传》提了一句。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但这句话只是交待张郃失败,未交待司马懿的胜负。两大主帅正面交战,却没有交待胜负。据《汉晋春秋》记载: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公元244年曹魏大举伐蜀,陈寿在《三国志》中一笔带过。《三国志蜀书王平传》: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三国志蜀书费祎传》:祎至,敌遂退。从《三国志蜀书》的记载来看是因为蜀汉援军到达后魏军就退军。《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记载的是魏军粮草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多死。很多老百姓在路上哭。因蜀汉防御得当,魏军无法前进只得退军。《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记载当时曹魏很多人嘲笑夏侯玄和曹爽发动的伐蜀战死。但是据《汉晋春秋》记载: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特别是关于蜀汉。如果没有裴松之注的补充,就非常遗憾。后来东晋时益州人常璩就撰写了《华阳国志》补充了大量关于蜀汉的人物历史。据常璩自述是参考了叔公常泰恭所著《梁益篇》、《蜀后志》、《后贤传》三书。陈寿《三国志蜀书》、《耆旧传》。杜敬修《蜀后志》。祝元灵、陈申伯《续耆旧》,黄容《梁州巴纪》、《南裔志》。这些人的书都失传了,只有《华阳国志》和《三国志》流传下来。蜀汉大臣来敏曾著《本蜀论》也失传,只有其他书引用了少部分内容,至少在南北朝时还在。

在蜀汉灭亡之际,益州人柳隐、常勖等人固守不降。陈寿在《三国志》提都不提。蜀汉灭亡后南中都督霍弋因为不知道后主刘禅的安危所以拒绝投降。等到刘禅去了洛阳得到曹魏礼待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但是这件事情陈寿在《三国志》提都没有提。这件事情陈寿肯定也是知道。蜀汉灭亡后在永安坚守的巴东领军罗宪,陈寿也只是提了一句话。也没提罗宪的父亲罗蒙。《襄阳记》倒是有六百字的描述。罗宪还是陈寿的同门师兄弟。罗宪还曾向司马炎推荐过陈寿。

陈寿的好友王崇曾撰写《蜀书》记录蜀汉的事情。王氏一门在蜀汉是非常显赫。祖父王商在刘璋时任别驾、蜀郡太守。叔公王士蜀郡太守、叔公王甫荆州议曹从事、叔叔王祐尚书右选郎、父亲王彭巴郡太守、同宗王离犍为太守。在西晋时光王崇四兄弟,就有三个在晋朝担任太守。所以讲王氏是益州大族。即使是号称所谓江东大族陆逊,其父祖也没有那么多人担任太守级。王崇在蜀汉担任东观郎,负责管理档案图书。据史书记载王崇所著《蜀书》与陈寿颇不同。但《蜀书》已经失传,所以到底那些内容不一样不为人所知。陈寿《三国志》也未必是原版,因为当时是司马炎派人去陈寿家中抄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