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夏天,北京的一场特殊“战争”打响:中央领导叶剑英元帅病危,医疗专家们束手无策。
紧急时刻,中央迅速召唤一位来自广东的呼吸科专家——钟南山。
一次“淮海战役”般的抢救行动,因何展开?又如何迎来转机?
元帅病危
1980年的一个清晨,叶剑英元帅的书房却依旧灯火通明。
书案上摆满了摊开的文件,他一手拿着钢笔,一手轻轻扶着桌沿,眉头微皱,专注地批阅着一份份文件。
尽管已经年过八旬,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帅,还保持着不屈的韧劲。
可很少有人知道,从1979年开始,叶帅的健康状况逐渐显露出不寻常的变化。
起初,只是走路时步伐变得缓慢,身体略显摇晃,身边的工作人员以为是疲劳所致,劝他多休息。
可叶帅总是一笑置之,挥挥手说道:
“国事要紧,人老了,腿脚不听话也是正常的。”
但渐渐地,手部颤抖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每次签署重要文件时,他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按住写字的那只手,努力让自己的笔迹保持整齐。
他的手常常因为用力过猛而发白,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声。
可几个月后,病情加重,他的脚步愈发沉重,连站立时间稍长都变得吃力。
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保健委员会正式介入,为叶帅制定了更加细致的健康检查计划。
可是叶帅的忙碌日程和对自身问题的轻视,导致这项工作推进得异常艰难。
医生和专家只能利用他间隙时间进行检查,甚至在体检时,叶帅还笑着对医生们说道:
“你们别太上心了,难不成真想给我查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病不成?”
这句略带幽默的话,却让在场的每个人听得心里发酸。
到了1982年,叶帅的病情已逐渐恶化,一次例行检查中,医生们确诊,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
这种病对年迈的叶帅来说尤为致命,尤其是它带来的并发症——肺部感染。
叶帅的每一次感冒,都会将他推向危险的边缘,可即便如此,叶帅仍旧对病情显得坦然,甚至幽默地对医护团队说:
“如果真治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算几年。”
病魔终究没有因他的乐观而放过他,1984年7月的一天深夜,叶帅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他被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接上了呼吸机。
所有医护人员都明白,这位年近九十的元帅正在与死神搏斗,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集中抢救
叶剑英病情急转直下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中央领导层,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立即下令召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疗团队,不惜一切代价展开抢救。
医疗小组的成员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和老年病领域的顶尖专家。
一场紧急会议在北京人民医院的抢救大厅内召开,几十名专家围绕着病床上的病情报告激烈讨论。
会议结束后,几台进口的监护设备被调动至重症病房,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为叶帅进行各项检查。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医疗物资也被快速送达医院,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这场“战役”,中央高层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北京的医疗资源全力配合,还下达了一系列特殊指示:
取消即将到来的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以示对叶帅病情的重视,同时要求各部门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医疗团队仍未放弃任何希望。
在不断尝试中,一名参与抢救的专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叶帅的病情核心在于呼吸道问题,必须尽快找到国内最顶尖的呼吸病专家进行会诊。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名字上——钟南山。
随即,一纸紧急调令从北京飞往广州,这场史无前例的抢救即将迎来新的希望。
临危受命
1984年的一个炎热夏日,广州医学院的呼吸内科办公室里,钟南山正低头伏案,专注地审阅一份关于肺部感染的最新研究报告。
他的桌上摆满了医学书籍和厚厚的病例档案,旁边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钟南山拿起话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急切的声音:
“钟教授,请您立即收拾行装,赶往北京,有一个紧急任务需要您参与!”
电话是学院党委书记刘正纾打来的,语气中夹杂着一种少见的肃穆和急迫。
钟南山愣了一下,几乎来不及多问细节,只听到几个关键词:
“绝密”“紧急”“中央需要你”。
放下电话后,他顾不上多想,将桌上的文件匆匆合上,又随手抓起白大褂和随身的几个常用医学工具包,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来到广州军用机场时,一架专机已经在跑道上发动引擎,等候他的到来。
临登机前,刘正纾特意赶来为他送行,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老钟,这次任务非同小可,时间就是生命。中央上下对你寄予厚望,千万不能有闪失!”
钟南山郑重地点了点头,登机后,他靠在座椅上,脑海中反复推演各种可能的病情。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钟南山提着行李箱走下舷梯,几名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人员早已在机场等候。
他们一边迎上来一边简短地交代了任务:
叶帅因呼吸道疾病引发的肺部感染,已经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连日高烧不退,多器官功能出现严重紊乱。眼下所有治疗手段都已用尽,专家组希望钟南山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听到这些,钟南山心里一沉,他没有多问,随着车队赶往医院。
进入医院时,时间已经是深夜,而重症病房门外,几位专家正在商讨最新的抢救方案,见到钟南山到来,会议室里的讨论暂时停了下来。
专家组成员们的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钟南山到来的期盼,也有几分焦虑。
他们向钟南山简要说明了叶帅的病史和当前的诊治情况,钟南山低头认真翻阅了病历,眉头越皱越紧。
叶帅年事已高,帕金森并发的肺部感染让他的肺功能接近衰竭,再加上长时间的高烧,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几乎崩溃,呼吸机已经成为维持生命的唯一手段。
可持续依赖呼吸机也会对身体造成二次损伤,加剧肺部并发症的恶化。
钟南山一边听,一边快速记下所有细节,稍作沉思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集中力量先解决叶帅呼吸道的阻塞问题,恢复基础的通气功能,然后再逐步处理肺部感染的炎症和并发症。
接下来的几天,钟南山几乎把自己关在了病房里,他仔细检查叶帅的每一项身体指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他的日常工作节奏几乎没有停止,一边密切监测叶帅的血氧浓度和肺部功能,一边召集团队成员开会,分享病情的最新变化和治疗方向。
为了争取最佳治疗效果,他甚至亲自操作纤维支气管镜,为叶帅清理气道的堵塞物。
这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操作,围观的医护人员屏息凝神,当镜头上显示气道重新通畅的一刻,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长时间的工作让钟南山看起来格外疲惫,他的白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脸上布满倦容,但他依旧没有丝毫松懈。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叶帅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转危为安
8月的北京,重症监护室内,钟南山和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几天前,叶帅的生命指标刚刚趋于平稳,但战斗还没有结束,肺部感染的威胁依然如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清晨七点,钟南山准时出现在病房,他站在病床边,低头检查叶帅的呼吸机数据,随即又将听诊器放在叶帅的胸口,仔细听着肺部的每一丝变化。
仪器的滴滴声平稳有序,显示出叶帅的生命体征逐步恢复正常。
那天上午,钟南山召开了小型的医疗会议,进一步调整了叶帅的治疗方案。
他提议逐步减少呼吸机的辅助,开始让叶帅自主尝试呼吸。
这是一场新挑战,因为年迈的叶帅已经依赖呼吸机太久,肺部功能需要重新适应自主运作。
这个过程必须极其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次拔除呼吸机的时间从五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十分钟、二十分钟。
拔除呼吸机的训练持续了一个星期,叶帅终于能够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坚持半小时。
接下来的日子里,钟南山为叶帅安排了更全面的恢复计划,叶帅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
随着病情的逐步好转,叶帅也渐渐恢复了神志,病房里渐渐有了生气,叶帅时而会和护士聊几句家常,甚至还会提起自己年轻时的战斗故事。
随着叶帅的病情持续好转,他终于可以脱离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
两个月后,叶帅的肺部炎症基本消失。
这次抢救参与的医护人员和专家非常多,而且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也被称为是医疗界的淮海战役。
结语
正是这一场艰难的抢救,为叶帅争取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里,叶帅依然关注着国家事务,精神上依旧如年轻时般锐利。
叶帅的一生如同一首为国家献身的史诗,而这次重生,则是钟南山和所有医护人员用双手为他续写的最后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