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洛星何
编辑|张润晨
引言1937年苏联的远东边疆区,靠近朝鲜的地方正是稻田丰收的时节,田地里是一片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水稻的香气。朝鲜人村民们本来正准备迎接大丰收,却突然被一则命令彻底改变了生活。
这一年,斯大林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决定将远东的17万朝鲜人强制迁移到遥远的中亚地区,给出的理由是担心这些朝鲜人会成为“日本间谍”的潜在威胁。
清晨,一位叫做金昌浩的朝鲜族农民正背着竹篮准备下田,村子里忽然传来动静,村长急急忙忙地跑来说:“大家都放下手里的活儿,收拾家当,听说上面有命令,要我们迁到哈萨克斯坦!
”村民们愣住了。眼看着成熟的稻穗随风摇曳,金昌浩手里的篮子啪地掉在地上,内心翻江倒海——这片土地辛苦耕耘了几代人,怎么就说走就走了?
而且还是搬到那个谁都没去过的“哈萨克斯坦”,连名字听着都陌生。可是,命令如山,他们根本没有选择,必须踏上这趟充满未知的迁徙之旅。
从故土到异乡远东的朝鲜人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早在19世纪60年代,朝鲜半岛的农民就因为贫困和动荡,开始移居到俄国的远东地区。这一波波朝鲜移民在俄罗斯远东扎下了根。
他们到那里主要还是以农耕为生,种植水稻和各种粮食作物,很快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朝鲜人聚集区。俄国也觉得这些朝鲜移民勤劳、能干,不但接纳了他们,还让他们在苏联的集体农庄里施展才华。
但到了1930年代,日本的侵略愈演愈烈,苏联政府开始怀疑生活在远东的朝鲜人可能会成为潜在的“间谍”,认为他们与日本有血缘联系,有可能被日本利用。
因此,在1937年,苏联政府下达了将朝鲜人迁移到中亚的命令。这个决定意味着十多万朝鲜人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走上一条未知而充满艰辛的道路。
当时的情景可想而知:许多家庭甚至连收拾细软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几天内匆匆准备好行李,带着孩子和老人在夜色中被赶上了火车。他们带着满腔不安和对未来的迷茫,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迁徙之旅。
在寒冷的车厢里,十多万朝鲜人被挤得密不透风,沿途许多人因疾病和疲惫倒下,永远没能抵达目的地。等那些幸存者终于到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荒野,眼前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和从未见过的环境,而这片荒凉的土地将是他们的“新家”。
中亚的环境对于从远东迁徙而来的朝鲜人来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广袤却贫瘠,气候干旱,和水稻田纵横的远东地区完全不同。然而,朝鲜人凭借着顽强的性格和丰富的农业知识,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步适应下来。
一位名叫朴正勋的朝鲜族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一到哈萨克斯坦,就觉得天特别大,地特别平。没有山,风也比我们老家大。晚上冷得睡不着,白天热得要命,刚来的时候甚至连水都找不到。”
为了生存,朝鲜人不得不发挥农耕的本领,他们开荒种地、建设水渠,硬是在中亚荒凉的土地上开辟出了一片片绿洲。
他们还组建了集体农庄,利用自己的水稻种植经验,成功在中亚开创了稻田。朝鲜人的集体农庄很快成为了中亚地区的农业模范,产量甚至远超当地的其他农场。
苏联政府也给予了这些集体农庄一定的表彰,称赞他们是“农业模范民族”。在新环境中,朝鲜人不仅适应了生活,还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中亚。他们保留了朝鲜语言和传统习俗,形成了中亚独特的朝鲜族文化圈。
光复朝鲜:苏联朝鲜人赴朝的建设之路1945年,朝鲜光复,苏联决定派遣朝鲜人支援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朝鲜族人应召回到朝鲜,他们中有教师、技术专家、军人等,被统称为“苏联派”,他们在朝鲜的政治、文化、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苏联派成员的构成很复杂,有的是在苏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的是熟悉农业技术的农民,还有的在苏联军队中服役过。然而,这些“苏联派”尽管对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贡献,但他们也面临不少困难。
例如,由于他们习惯了苏联的体制和生活方式,许多“苏联派”成员难以适应朝鲜的政治环境,加上语言不流利,文化隔阂使他们在朝鲜的地位始终尴尬,甚至不被完全信任。到1950年代末,随着苏联在朝鲜影响力的减弱,这些“苏联派”成员的地位也逐渐被边缘化。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独立国家,而这些散居在中亚的朝鲜族人也成了两国的公民。
经过几十年的融合和发展,朝鲜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不少朝鲜裔中亚人甚至成为了政府官员、商人和学者。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有约10万和20万的朝鲜族人,他们在当地经济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许多朝鲜裔家庭都已经完全本地化,但他们依旧保持着朝鲜族的传统。
例如,朝鲜族人聚居的村落里,会有朝鲜文的报纸和学校,年轻人学会了俄语,但他们的长辈还会教他们朝鲜语。特别是一些大型节日,比如中秋节和春节,朝鲜族人会穿上传统的服装,举行庆祝活动。
当韩国开始对外投资时,朝鲜裔中亚人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文化联系,成功引进了许多韩国企业,帮助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吸引了韩国的投资。
到2000年代,三星、大宇等韩国大企业纷纷在这两国设立分公司,朝鲜族人在促进两国与韩国的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
苏联朝鲜人群体的历史意义苏联朝鲜人群体的命运充满波折:他们从19世纪初的移民到1937年的强制迁徙,再到中亚的落地生根,最终成为了中亚地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这段历史展现了一个民族在异乡艰难求生和发展的不屈精神,也揭示了苏联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复杂态度。
对于苏联来说,这些朝鲜人最初是被用作远东开发的“工具”,后来却因“安全考虑”而被抛弃。历史的风吹雨打,让苏联朝鲜人在中亚扎下了根,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双手开创了新的生活,同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段迁徙的历史不仅是他们的苦难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见证。
结语今天的中亚朝鲜族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异乡人”,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即便经历了几代人的变化,这个群体依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他们在庆祝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参与到当地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建设中。特别是在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朝鲜裔年轻人走进大学,成为医生、工程师、政府工作人员,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朝鲜裔的中亚人还致力于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许多朝鲜人社区设立了文化中心,专门教授朝鲜语言和文化。
这些中心每周会举行讲座,传授朝鲜历史和传统舞蹈,年轻一代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历史根源。学校中也开设了朝鲜语课程,一些老一辈的朝鲜族人担任教师,教孩子们传统的朝鲜语言和书法,确保他们不会完全失去民族文化。
如今,尽管朝鲜裔的中亚人生活富足、身份稳定,他们仍然保有当年祖辈被迫迁徙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既是一种历史创伤,也是一种文化财富。每当提到“1937年”,许多年长的朝鲜族人脸上依旧会浮现出复杂的表情。
对于他们来说,那场迁徙不仅是对身体的磨难,更是对民族认同的考验。然而,正是这些苦难,反而锤炼了他们的毅力,使他们在中亚土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
在他们中间,有人选择融入主流社会,有人则选择保留朝鲜传统,但无论哪种选择,都让这个民族得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繁荣发展。事实上,朝鲜族的存在也丰富了中亚的文化版图,给当地增添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政府也积极支持这些少数民族社群的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保留传统习俗。这种文化支持不仅增强了朝鲜族人的归属感,也增进了中亚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综上所述,苏联朝鲜人这一群体经历了迁徙、融合、再迁徙的多次文化洗礼。从远东的稻田到中亚的广袤土地,从苏联的集体农庄到现代中亚的商业社区,这一群体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能力。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苏联时期民族政策的见证,也是全球移民历史中独特而丰富的一章。
如今,这些朝鲜裔的中亚人们或许已不再需要怀念曾经的家乡,因为他们早已将自己根植于中亚大地。
他们的祖辈走过的辛酸和苦难已成为历史的符号,而这一符号又在新一代中找到传承的方式。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保留,还是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融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民族在异乡生活与成长的故事。
参考资料:
试论朝鲜光复后入朝苏联朝鲜人群体的构成及其主要活动 2021-07-15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