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者教育领域,即将到来的上证科创板综合 ETF,可能会成为2025年的第一个重量级“热点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投资工具的进一步升级,更开启了一个以更简单、更全面方式投资科创板的新篇章。
在存在科创50、科创100和科创200等指数产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需要推出科创综指ETF?答案或许很简单——这是对纯粹Beta的追求,是想让科创板的投资回归到全面和稳健的本质。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一综合指数究竟有何亮点,又会如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科创综指:让“小而美”也发光“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科创板综合指数的核心使命。
2025 年 1 月 20 日,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了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000680.SH)。这距离2020 年 7 月23 日科创50 指数的发布,已经过去了四年多时间了。
为什么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
简单来说,科创综指是一个覆盖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指数,这其中不单囊括了市值前列的头部公司,还延伸到一些市值相对较小、但可能颇具成长潜力的“小而美”企业。当然 ST、*ST 证券除外。
自 2019 年科创板推出迄今,科创板上市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硬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从国泰君安的研报可以看到,科创板定位于服务“硬科技”,已实现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全面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领域合计市值占比约 9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值占比最高,达43.2%。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20250124 发布的《新核心宽基:科创综指解析》
从下图可以看到,截至 1 月 25 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有 584 家。
而传统的科创50、科创100 和科创200 加起来,也不过能覆盖市值最大的 350 家,这意味着仍有两百多家科创板的企业无法被指数所覆盖,而伴随科创板的进一步扩容,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多。
科创综指的横空出世,就是为了弥补这些盲区。它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纳入指数,且按照稳健规则对成分股进行调整。例如,市值排名前十的“明星企业”在上市满三个月后即可入选,而其他公司需满一年后才能纳入。同时,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企业会被剔除,确保指数长期的质量和代表性。
从企业视角来看,这意味着更多初创、高成长的科创公司,将获得长期资本关注的“暖阳”笼罩。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科创综指的推出,则是以低门槛的方式,一次性布局整个科创板的绝佳工具。
科创综指,是全收益指数当然,谈及科创综指,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性就是——这是一个天生全收益指数。
在 A股的指数领域,绝大多数指数都是价格指数,不包含股息再投资的收益。在这个价格指数的基础上,往往会衍生发布全收益、净收益等指数,反应不同算法下的股息再投资收益。比如科创50(000688.SH)对应的全收益指数是科创50(全)(000688CNY01.SH)。
但是,科创综指(000680.SH)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包含股息再投资的全收益指数,是为其配套了科创价格(000681.SH)这样一个纯价格指数。
虽然科创板的企业大多是成长股,甚至部分还没盈利,股息分红的收益不如红利板块多,但考虑到顶层设计目前越来越看重对股东的回报,所以科创综指从一开始就按照全收益指数设计,也是希望更多的投资者能够综合看待指数的收益来源。
下图是科创综指和科创价格指数发布迄今的表现,可以看到还是有几个百分点的差异的,这说明哪怕是科创板,股息收入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收益来源——伴随科创板企业越来越成熟,这块的贡献也应该稳步增加才是。就此而言,科创综指还是有前瞻性的。
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
捕捉科创板最纯粹的Beta
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无论是普惠还是全收益表征,这些都不如收益来的真切。
那么在有了科创50、科创100 和科创200 等一众科创板指数产品后,科创综指 ETF 的发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本质上,我觉得是对科创板最纯粹 Beta 的捕捉,让基民可以规避在 Beta 背后市值偏离、行业偏离押注的风险,同时也是规避成为大盘风格指数往往要纳入大涨之后个股的“接棒者”。
“该选谁?会不会选错?” 这是指数投资者时常面对的问题。
行业偏差:科创50过于集中于电子行业(尤其是半导体),而科创100和科创200偏重医药生物行业。如果某一年某行业表现不佳,那么指数的波动可能会被放大。
市值局限:从市值分布来看,科创50和科创100的高市值权重明显更大,这限制了指数覆盖其他有潜力的小公司。相反,科创200覆盖的小市值公司较多,却也可能存在收益不稳定的风险。
这种结构性掣肘,使得现有指数难以全面折射科创板的整体表现。按照国泰君安的数据显示,科创板整体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长期增长潜力巨大。此时,全面覆盖的科创综指,无疑能更好地捕捉板块整体的成长Beta,让基民无需为行业和市值的偏差“买单”。
同时,科创综指的“自动挡”逻辑,也规避了传统规模指数常见的“接棒”现象。沪深300过去就有先例:一旦某些大牛股因市值跃升而被纳入指数,这些股票可能因高估值开始回调,拖累整体收益。
过去数年,关于沪深300成为“接棒者” 的讨论,始终没有停过。自 2021 年以来,不少被追捧暴涨的个股,因为市值达标而被沪深300纳入,并因此获得大量的指数基金资金持有,但此后可能各种原因股价一蹶不振,对沪深300造成拖累。也正因此,类似中证 A500 这样的“新一代”宽基指数应运而生,通过对 A股行业权重的对标、通过对三级行业的覆盖,力争让真正优秀的企业在市值还不大时就能被中证 A500 纳入。
当然,这套解决方案,对于科创板这样行业高度集中的板块,用处有限。要避免成为“接棒者” ,最简单也是最纯粹的方法,还是要回到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一直推崇的“全市场投资”里面,避免规模指数在市值层面硬性划分带来的问题。
下图是科创综指与科创50、科创100 和科创200 的行业分布对比(仅包含 5%以上重点行业),可以看到相比整个科创板(以科创综指为代表),科创50 的权重更多聚集在电子(半导体),科创100 和科创200 在医药生物有超配。这样的“行业偏性”,意味着这几个科创板指数会受到行业表现的影响比较大。
截至2025/1/24
至于市值的偏性,对于科创50 和科创100、科创200 就更大了。
截至2025/1/24
这种行业偏性和市值偏性,对于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困难,到底该选哪一个?
告别选择困难下图是科创综指和科创50及科创100 自 2020 年迄今的表现对比,由于科创200基点为 2022 年底,所以没有纳入。过往走势可以看到,选择科创50 和选择科创100,表现差距还是有的 。但这两者,都不如代表科创板整体的科创综指涨幅大 。正所谓“科创综指自己也能打全场 ”!
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
如果我们聚焦科创200 发布后的过去两年多的表现,那么科创综指的价值更为显现。2023 年,小市值的科创200 相对最抗跌,这时候科创综指虽然略逊色于科创200,但优于科创50 和科创100;到了 2024 年,科创50一枝独秀,而科创100 和科创200 则下挫,这个时候科创综指微涨。今年最初一段时间,又是科创100 和科创200 表现较好,科创50 下跌,科创综指也同样实现正收益。
指数历史表现不预示未来
投资科创,从此不再有选择烦恼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科创综指带来的一种投资“仪式感”是:科创板投资,终于也可以 一键全覆盖了。
过去的投资决策总充满纠结:选科创50,担心过于集中;选科创100或200,又担心追涨杀跌。而科创综指ETF的出现,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既普惠,又省心的方案。它是一种真正的“自动挡”工具,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你享受到整个科创板的发展红利。
如果你相信中国硬科技的未来,或者想捕捉科创板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但又厌倦了复杂的选择,那么科创综指可能就是你找到的“答案”。
根据公告,首批获批的汇添富上证科创板综合ETF(简称:科创综指ETF汇添富,交易代码589080,认购代码589083)也将于2月17日至21日正式发售,有兴趣的不妨关注。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根据基金合同,科创综指ETF汇添富可以采取完全复制法或抽样复制法构建投资组合。
目前科创综指成份股数量已超560只,若未来成份股持续扩充,采用完全复制法跟踪科创综指可能带来较高的跟踪成本,而抽样复制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抽取部分指数成份股以优化投资组合,从而降低操作成本和管理难度。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管理人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跟踪标的指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