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回忆往事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靖观新视角 2022-12-29 15:02:51

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上学校之前,他就已经能熟读各种古典名著,不仅如此,他从小就能吟诗作对,这在同龄人身上是很少见的。

以上,毛泽东的恩师毛宇居最有发言权,他曾亲眼目睹了小时候的毛泽东作诗的全过程,在读完这首诗后,他打心底里佩服毛泽东。

从那以后,毛宇居心里想: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01

从小就爱读书

小时候的毛泽东,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他外祖母家度过的,毛泽东的外祖母家就在离韶山冲不远处的唐家坨。

那时,外婆每天要做很多家务,所以就让文运昌和文南松,也就是毛泽东的两个表哥,负责照看小时候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和他两个表哥一起相处的日子里,经常被他们俩带去附近的私塾里玩,那时毛泽东的年纪还很小,基本上还没有接触太多读书和写字一类的事情。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一来到私塾,马上就开始读书写字,而且有模有样的,俨然像一个大人一样,他身边的两位表哥也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而韶山冲和毛泽东年纪相仿的孩子不少,但喜欢读书的少,喜欢玩耍的居多,因此,小时候的毛泽东喜欢读书写字这件事,在当时是十分少见的。

就这样,毛泽东在还没有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之前,就基本上,算是已经接触过私塾中的“学前教育”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舅文正莹发现毛泽东酷爱读书,于是,便送给了他一本厚厚的《康熙字典》。

这一下,毛泽东抱着《康熙字典》像怀里抱着宝贝一样,和这本字典紧紧“粘”在了一起,他平日里在教室上课时看,放学回到家以后再接着看,每天为了看书,废寝忘食。

毛泽东表哥看到他整天抱着字典不放,便走上前去,想要考一考他,看看他认不认识自己的名字,结果,他全部答了出来,没有一点错误。

02

惊人的记忆力

1936年,在面对国外记者采访的时候,毛泽东曾讲道,当初自己在念私塾的时候,提前就已经读过大量的古典名著,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毛泽东8岁那年,他的父亲毛顺生打算将他从外婆家带回自己家中,毛顺生在准备接走儿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吃了不小的一惊。

从没上过学堂的儿子,竟然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文章了,看那背书的架势怎么着也是个优等生。

儿子有如此本事,身为父亲的毛顺生心里也妥帖不已,恰巧这时毛泽东也到了该去上学的年纪,他的父亲毛顺生便决定,将毛泽东他送到家附近的南岸私塾读书。

在那间私塾里教书的先生叫邹春培,他在私塾教书不少年了,不仅学识渊博,在学生中还很有威望,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严师。

临走前毛泽东父亲不放心,便反复叮嘱先生说,自己的儿子比较淘气,让先生好好管管。

面对毛顺生的交代,先生自然是连连答应。

不久,南岸私塾开始上课了,按学校以往惯例,首先要学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其次先生会开始教学生《论语》《孟子》等等。

可是,课堂里的毛泽东早就提前学过这些了,如今再来一遍也无甚新意。

因此,每次上课,毛泽东就坐不住了,心里老想着拿出来抽屉里的《三国演义》,悄悄瞄上几眼。

03

不懂就问

每逢下课,班上的同学就会围成一圈围在毛泽东身边,迫不及待的想听他讲三国的故事,每次毛泽东讲完,他们就会大喊精彩,因为他们之前从没听过如此般精彩的故事。

毛泽东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课堂上没什么乐趣时,他便也会像其他顽皮孩子一样,看些杂书。然而当他遇到不懂得问题时,他也是十分乐于主动提问的。

在他刚刚入学那会儿,老师带着他进行了一场祭拜仪式。

之所以会在开学时进行祭拜,是因为当时处于清朝末期,有规定要求所有私塾在开学时,需要进行一场祭拜仪式,这种祭拜仪式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当时学校里的老先生像往常一样召开了这次开学仪式,仪式上,他带着学生,对着写有“天、地、君”的牌位进行三叩九拜。

虽然私塾的学生大都不懂为什么要三叩九拜,但却不敢提问,依旧是照着老师说的去做,这时,毛泽东大胆的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直言不讳的问私塾先生,这个“君”是什么?为什么要拜“君”?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在场人的目光全部停在了毛泽东身上。

要知道,在当时清朝末期那个年代,“君”指的就是皇帝,而看到写有“君”的牌位却不叩拜,反而提出疑问,是一种对皇帝的大不敬。

邹春培听到毛泽东这个问题后,吓的一愣,赶忙提醒毛泽东父亲,让他纠正一下毛泽东的言行,否则,被人告发的话,就会被扣上大不敬的罪名。

从那以后,班上的很多学生都记住了这个敢于提问的毛泽东,可能也是出于这个缘故,班上的同学大都喜欢跟着他一块玩耍。

04

聪明机智

有一次,毛泽东向同学们提议:去池塘游泳,邹春培来到教室后,发现人都不见了,一时间,整个人慌了起来。

他赶忙出去找学生,终于,在池塘边儿发现了他们,他一脸严肃的问:“是谁带头出去游泳的?”毛泽东回答说,带头游泳的不是他,而是孔子。

邹春培一听到这个消息,气的直跺脚,他心想,孔子可是一代文圣,好端端的怎么可能会带着一群孩子去游泳。

正当他气不打一处来的时候,毛泽东打开论语翻到子路这一章节,指了指上面的一句话,让他看。

待他看完以后,毛泽东问道:“孔夫子是不是说过可以游泳?”,面对这个问题,邹春培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原来,毛泽东指给邹春培看的那句话,描述的是当年孔圣人带人去池塘边游泳踏春的情景,邹春培远没有想到,年纪轻轻的孩子,竟然如此聪明。

面对如此聪明的毛泽东,邹春培决定出些难题来考考他,他用出对子的方式,一连给毛泽东出了好几个难题。

邹春培出题:世上万般皆下品

毛泽东回答:思量唯有读书高

邹春培又出题:濯足

毛泽东又回答:修身

几回合下来,毛泽东对对子的气势丝毫未减,反倒是愈加对答如流,无奈之下,邹春培不得不承认自己败下阵来。

05

小时候的毛泽东有一个绰号:省先生

后来,邹春培还专门找到了毛泽东的父亲,他对毛顺生说,自己才疏学浅,实在管不住毛泽东,对于毛泽东上学这件事,邹培春认为,他需要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他。

这时,毛顺生才知道,自己儿子的学识如此之高,除此以外,毛顺生还得知,自己儿子在学校有一个称号:“省先生”。

而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号,是因为毛泽东在学习上,基本上没有让他的老师操过心。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打毛泽东出生起就对他寄予厚望,他希望毛泽东在外学有所成后,回家继承他的事业。

那时候的毛顺生,卖米卖的比较成功,但是自己没有念过什么书,大字不识几个,所以他希望毛泽东读书回来后,能帮他算算帐,记记账本之类的。

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预先规划好的路线走,毛泽东在学习上的天赋以及兴趣,要高于经商许多,这一点从他的恩师毛宇居身上便可以得知。

时光来到1906年,先前提到过,邹春培认为毛泽东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上更好的学校,于是,几经辗转后,毛泽东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井湾里读书。

在这里,毛泽东遇见了自己的恩师毛宇居,有一天,毛宇居外出办事,走的时候不放心班里的学生,于是便千叮咛万嘱咐,让班里的学生规规矩矩读书,不许乱跑。

可殊不知,等到毛宇居再回到教室的时候,竟发现毛泽东不知去了哪里,后来才发现,活泼的毛泽东带着班上的同学跑到山上玩去了,而且还边摘果子边背书,一副欢快的场面。

这件事,让毛宇居十分生气,他甚至扬言说:毛泽东大逆不道!因为在当时那样一个十分封建的年代,传统的“尊师重道”思想根深蒂固,在那个年代,毛泽东做的事情在很多长辈眼中,可以说是“大不敬”了。

06

毛泽东从小就能作诗

但毛泽东回来以后,不仅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还说自己在山上背书的速度很快,对此,韶山美名远扬的毛宇居忍不了了,于是,他便故意出难题刁难毛泽东。

出提前,毛宇居对毛泽东说,如果他答的上来,那么过去的事情便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他答不上来,就需要挨板子了。

对此,毛泽东一口答应,随后,毛泽东和众学生便来到了院子里,到了以后,毛宇居看了眼院子里的一口井,扭头就对毛泽东说:“我要你赞一赞这口井”。

毛宇居说罢,自己心里便得意洋洋了起来,他觉得如此这般刁难的问题,毛泽东肯定答不上来,除此以外,毛宇居还加了一句:“你要是答不好,就提前准备挨板子吧”。

毛泽东在听到这个难题后,脑筋转的飞快,他在不大不小的院子里转了几圈,看了看那口井,不一会儿,他就做出一首诗,诗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这首诗中的“小鱼”,不正是一个个学生吗,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如学生们一直困在“教室”里,就会像井里的“小鱼”那样,永远也长不大。

尽管这首诗读起来稍显稚嫩,但无疑体现出了毛泽东非同一般的文学天赋,诗中简洁精炼的几句话,读起来却意味深长。

毛宇居听完这首诗后,吃了一惊,嘴上说着不服气,可心底里却很佩服毛泽东,佩服他小小年纪,遇见难题沉着冷静,用他的聪明才智,做出了一首又妙又好的诗。

1951年,毛泽东邀请毛宇居来北京做客,两人相遇后,激动万分,先前的回忆又重新浮现在脑海当中,毛宇居说道,毛泽东从小就很聪明,这一点让他印象颇深。毛泽东则笑着回答,多亏了恩师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教诲。

在毛宇居的心里,他始终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时候就如此聪明的毛泽东,日后一定能成大器。

而在今后的日子里,毛泽东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道路,在他的带领下,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毛泽东改变了中国,中国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3 阅读:463
评论列表
  • 2022-12-30 17:18

    伟人就是伟人,从小可见不同于一般人。

靖观新视角

简介: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