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泽东先后几次指示彭德怀,下令集中兵力歼灭西北“二马”:马鸿逵和马步芳;与此同时,却又欢迎同样是西北军阀的马鸿宾和平起义。
马鸿宾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过甘肃省副省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毛泽东为什么会对“三马”区别对待?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
西北二马,指的是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盘踞了80多年的军阀集团,蒋介石收纳了各地军阀,给他们发军饷,形成自己的兵力。
其中,马步芳属于青马,他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青海、兰州一带。马鸿宾和马鸿逵是堂兄弟,他们共同掌管着宁夏地区的武装力量。
要说二马的势力形成,最早要追溯到他们的爷爷辈,通过三代人的努力,他们掌握了地方的军队,继而收拢了土地,使得群众被牢牢地绑定在他们的土地上,任由他控制。
马步芳的爷爷马海宴,原本也是一个每天只顾刨地,仅能挣个温饱的农民;但他不甘心只当农民,所以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做“驮脚”挣钱。
驮脚也很辛苦,唯一不同的是,马海宴的眼界更宽了,他省吃俭用地存了一点钱,还是走街串巷地做小生意。
有了钱之后,又学会了用《古兰经》来拉好感,一时间,他成了马大善人。他原本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投靠了马占鳌,后来马占鳌归降左宗棠,马海宴顺势成为旗官,由此开始了不一样的家族发迹史。
马海宴不光自己敢打敢拼,他的三个儿子也是好勇斗狠之人,三儿子更是直接死于和藏民的械斗中。但军中就喜欢这样的猛将,所以当时马家父子深得上级喜欢。
马家父子斗过义和团,护卫过西逃的慈禧,马海宴已经升为骑兵督带,他死后,其二儿子马麒继承了他的功劳,升为循化营参将,然后逐渐开始势力扩张。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纷纷自立为王,马麒怂恿他的老上级自封为总统,刻意引导老上级骄纵狂放,引起甘肃等地的士绅不满。
在消灭了老上级之后,他趁机笼络青海各方势力,逐渐掌握了青海的军政大权,将原本只有1000名额的军队,扩充到3000多人,另外还有1500匹马、2500多支枪。
在有了钱粮、军队之后,马麒还广纳人才,他不识字,很多拉拢人心、改革的措施,都是智囊团给他出的。为了长久统治,他还兴办了教育,新建各级学校。
马麒很懂得审时度势,冯玉祥来了,他马上欢迎冯玉祥;蒋介石来了,他又马上归顺蒋介石,然后顺势将势力扩张到河州、兰州、河西等地区。
和马海宴的发家史相似的是,马鸿逵的祖父马千龄,也是农民出身,做小生意。不同的是,马千龄是做生意途中,救了蒙古头人,因此得以发迹。
马千龄后来也投靠了马占鳌,并在马占鳌归降清廷之后,被封为蓝翎都司,是个没有实权的闲官。
但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禄和马福祥争气,两个都考取了武举人,马福祥还文武双全。辛亥革命后,马福祥逐渐获得兵权,并掌握了整个宁夏境内的武装。
和马麒全靠自身实力不同,马福祥非常善于交际,他和张作霖、吴佩孚等人,都是兄弟,和马麒关系也不错,马鸿逵和马鸿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马鸿逵是马福祥的大儿子,曾经担任过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人的侍从武官。马福祥同样也是墙头草,冯来了跟着冯,蒋来了马上拥蒋反冯。善于利用大局势为自己谋利。
不过他们和蒋介石之前,竟然说不清,到底是谁利用了谁。
事实上,他们顺从政府,也不过是多了一层名正言顺奴役农民的借口而已。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以回民居多,另外还有藏民、蒙古人,以及汉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复杂的地界。
马家军阀就是利用宗教,让当地百姓只知道马家,而不知道国家。因此,表面上马氏军阀的军队,都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可实际上,军队还是听他们自己的。
而蒋介石又多疑,所以最初还调换了马鸿逵和马鸿宾的军队,企图让堂兄弟俩相互牵制。在宁夏和青海之间,蒋介石认为马步芳实力更强,于是他更倾向于扶持马步芳。
而马步芳在调集全军对抗中共这一点上,的确也最狠。
为了扩充兵力,马麟和马步芳施行了保甲制度,将全省将近1万3千户,分为1万个甲。
若干个甲,又分为一个保,这样保长管甲长,甲长负责每一户人家,如果哪一户有反抗情绪,有壮丁却不参军,那么马步芳很快就能精准查到个人。
为了不至于完全赶尽杀绝,马步芳一开始还为每户人家留了余地的,保证给每家人留一个壮劳力。
但长期这样征壮丁,中上层军官开始利用壮丁的名额赚钱,往往贫困百姓没钱就得当壮丁,以至于偌大一个青海,在广大农村只能看到80岁以上的老人,和3、4岁的小孩子。
这些人一是补充到正规军里,还有一部分则分到每个民团中,称之为团丁。平时他们照样种地、挖黄金,补充经济;战时就要协助正规部队作战。
因此,在针对红军的兵力布置上,马步芳表面宣称只有不足三万五千人,实际上民团人数就有八万多人,足足有六万匹战马,一个炮兵团,另外还有蒋介石派出的一个飞行中队。而我西路军满打满算,也不到两万两千人。
马步芳的正规军队打散了红军,民团就会派上用场,他们负责上山下乡,把藏匿在山林中、躲在老乡家的红军找出来,交给马步芳领赏。
当时马步芳许诺,抓住一个红军军官50两黄金,一个红军战士5两黄金,再加50元白洋。
当地群众也有愿意收留走失红军的,但红军战士不愿意拖累老乡,在民团到来的时候,往往仓皇逃路,最终被更加熟悉地形的民团抓住。
马步芳之所以能有如此力量,全是因为他在青海多年的经营。他不光控制了军队,还掌握了地方经济命脉。
马步芳的哥哥马步青,在14年的时间里,通过强买强卖,一共占有16000多亩田地,买下了贺家台街所有的铺面、房屋,大街上也有五分之二的铺面,归他一人所有,另外,他还占有整个临夏市,30%的水磨。
他们所在的地方干旱缺水,可以说,谁掌握了水资源的命脉,谁就可以是当地的土皇帝。很显然,二马也深深地知道这一点。
为补充财政,马步芳还开办了工厂,在管辖范围内名为禁烟,实则不闻不问,只是要收取高额税收。
二马都对当地有着不同的剥削和压榨,但中共唯独愿意对马鸿宾网开一面,也是有原因的。
抗战期间,马步芳和马鸿逵,虽然也募捐,也允许民众、学生等宣传抗日,但马步芳对于抗日并不积极,他只担心中共红军会威胁他的地盘,一门心思剿红军。
马鸿逵和马步芳相比,要更看得清大是大非,他为了抵御日寇入侵,计划破坏主要交通大道,同时还组织加修了黄河西岸的防御工事。
马鸿宾是唯一一个亲自带兵上战场的马氏军阀,他认为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军人就该有国家观念,时刻谨记国家至上,存着和阵地共存亡的抗战之心。
他和傅作义联手,挫败了日军企图建立绥远伪政府的野心,保卫了祖国的大西北。抗战胜利后,马鸿宾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忠勤勋章。
在马步芳全域皆兵的政策导向下,不仅马步芳的军队、民团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各个学校,甚至小学生,都被要求进行专业的军训。学校军训还会给学生发真枪真子弹。
最重要的是,马步芳利用宗教控制民众,他编造了很多并不属于宗教教义的规矩,或者故意曲解教义中的一些教条,唆使民众仇恨中共,只信任马步芳。
另外,马步芳还积极在黄河沿岸布防,从宁夏中卫地区,到兰州全长800多里的战线上,马步芳派了军队在险要处据守,还在战线间修筑堡垒,和各地驻守部队形成火力呼应。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马步芳还亲自到循化、化隆等地视察,而蒋介石为了敦促西北军阀积极剿共,他派出的飞行中队,一边对中共红军进行狂轰乱炸,一边又会轰炸不积极进攻的马步芳部队,以示惩戒。
也正是由于这方方面面的严密管控,马步芳军队对中共西路军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在兵戎相见之前,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一直试图争取到马步芳的支持。但马步芳一直不为所动。
甚至马步芳的部下,也对中共红军持完全戒备的态度。当我军俘虏了马步芳的士兵,总是会仁慈地放走,主要是寄希望于他们会宣传中共的好,从而降低工作难度。
然而这些士兵表面顺从,实则仍然坚信马步芳对他们灌输的反动思想,在获得自由后,还会拿着武器冲向红军,毫不手软。
还有一次,我军俘虏了1400多名团丁,红军战士同情他们都是被马步芳强征来卖命的,因此并未加以严格审查,还让民团帮红军修防御工事。
结果,这些团丁助纣为虐,反而和马步芳里应外合,使得我西路军失去了一个军长,和三分之一的兵力。
还有更恶毒的,马步芳威胁百姓藏起所有粮食,或者唆使士兵哄抢百姓,还在水里放上尸体,让西路军所到之处,无法补充粮草,甚至连喝水都成问题。
我西路军在前进的过程中,虽然也歼灭了不少敌军,但处于不断减员、而且得不到休养生息的境况下。
正值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表面答应国共合作,不再针对中共,实则下令马步芳变本加厉围剿红军。党中央多次试图救援,均被蒋介石找借口阻止。
西路军孤立无援,又在东返和西进之间犹豫良久,最终我西路军在倪家营,和马步青部队展开了惨烈的血战。
敌人采取轮番上阵的办法,既不给我军留子弹,也不让我军休息。他们每次只发5--10发子弹,打完就迅速骑马返回再取;而另一波攻势已经蓄势待发。
我军从21800多人,降到不足一万,在马家军的攻势持续了4天4夜之后,我西路军已经弹尽粮绝。在尝试东返失败后,西路军拼尽全力,再在倪家营进行了第三次苦战。
最终剩余2000多人。其中7000多西路军战死沙场,将近1万人被俘。和红军优待俘虏不同,马步芳任由部下残忍虐待红军,至少有5600人死于他们的折磨下。
俘虏中还有1300多名女战士,她们被强奸、转卖,分给下属当小妾、仆人等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也下令让马鸿逵和马鸿宾配合马步芳的行动。马鸿逵、马鸿宾虽然是堂兄弟,但其实也有矛盾和分歧。因此,在马鸿逵助纣为虐的时候,马鸿宾实际是按兵不动。
正因为如此,在我军有实力报仇的时候,毛泽东才会下令:集中兵力,攻克兰州,坚决歼灭“青马”。
在马步芳准备负隅顽抗的时候,毛泽东做了进一步指示,他认为马步芳死守兰州,反而有利于我军歼灭之。因此他让彭德怀集中三个兵团,合力攻下兰州,一次攻不下,就多攻几次。
在马步芳急需帮助的情况下,蒋介石多年前挑起的矛盾争端就起作用了,马鸿逵并不理他,胡宗南担心自身难保,也不来支援。
马步芳见势不妙,赶紧坐飞机逃到重庆,他的儿子马继援完全守不住,也仓皇逃到重庆。
仅仅三天之后,兰州失守,解放军全歼马步芳在兰州的残余势力,共歼敌2.7万,解放了兰州。
剩下就是宁马的问题了。关于马鸿逵和马鸿宾,打哪个还是一起打的问题,毛泽东指示,马鸿逵在陕北,残杀民众甚多,从不干好事。而歼灭马鸿逵后,有望让马鸿宾起义。
马鸿逵实力不如马步芳,他自知大势已去,却仍然鼓动部下顽抗,自己却趁机逃到银川,方便转向重庆。
他的儿子马敦静也立下豪言,即使打不过解放军,也要放水、放火、打光,不给中共留下好东西。
然而他在开战后,也把指挥权交给了卢忠良,自己步了马鸿逵的后尘,逃到了重庆。马鸿逵在重庆还想遥控已经失去战意的军队,此时已无人搭理他。
看到马鸿逵的下场,又收到了彭德怀“欢迎起义”的信,马鸿宾爽快地宣布起义,我军曾思玉和马鸿逵的大儿子马淳靖,签订了和平解放宁夏的协定。
马鸿宾担任宁夏、甘肃等地的要职,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贡献;而失势的马鸿逵和马步青等人,却受到了“撤职查办”的处分。
马鸿逵想办法躲去了洛杉矶,马步芳逃到了沙特阿拉伯,他们至死都没能再回来。
[点赞]
主要人物都逃跑了,消灭马家军意义也不大了。
扫除贼寇,保家卫国
三国马超也是西北人,西北马姓是大姓
二马不是指倒戈将军冯玉祥吗?
二馬:馬雲、馬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