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问:你怎么称呼蒋介石?主席回了七个字,让尼克松大笑不已

靖观新视角 2022-12-22 09:58:33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除了毛主席与周总理这两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人物,还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就是蒋介石。

可以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与蒋介石作为国共两党的旗手,其之间的合作与斗争,涵盖着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图源网络

这也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表达过的观点,甚至在第一次访华时,他还专门询问毛主席关于对蒋介石的称呼:“蒋介石喊共产党是‘土匪’,你们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尼克松为何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毛主席又是如何巧妙回答呢?主席对蒋介石的看法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时说起!

友好外交,破冰开始

图源网络

在中国的抗战岁月中,美国与国民党的关系密切,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不温不热的态度。后来二战结束,美苏之间形成争霸关系,而我国起初坚定追随苏联老大哥的步伐,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僵局。

尼克松

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完全跌至冰点。此后,这样的敌对态度持续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谁也预想不到,中苏关系的逐渐崩盘,让中美之间的外交再次提上日程。

毛主席

当时,斯大林去世,苏联走上修正主义的苏修道路,甚至将中国视作威胁和假想敌,并且三番五次地侵略中国的领土完整权。而毛主席自知中国人民的和平来之不易,毫不犹豫地拒绝苏联的过分要求。

图源网络

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但我国的国防发展与经济恢复迫在眉睫,必须尽快走出国门,加快外交进程。而走在发展前沿的美国则拥有很多我国能学习与发展的前车之鉴,重建外交关系已成必然。

1969年初,尼克松上任美国总统后,一改往日咄咄逼人的反华态度,并基于美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认知,向中国示好。

周总理与尼克松

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是非常稳定且牢固的发展伙伴,另一方面是因为想要达到“联中抗苏”的战略目的,借中国之手抑制苏联的发展。

因此,尼克松在访华之前,做足了准备,先是公开表示:“不能让一个国家一直活在被排挤的孤立境况之中。”

而后一改往日称呼中国为“中国共产党”,而是直接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算是承认我国在国际上的合法位置。

右一尼克松

对于美国多次抛来的橄榄枝,毛主席也做足了准备。其实,早在1957年的时候,主席就曾说过:“美国迟早要与中国建交,这是必然趋势。”

可见,毛主席能成为一代伟人,是有超乎常人的高瞻远瞩。很快,主席在《人民日报》上作了积极回应。

“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包括美国人民。”

图源网络

然而,一面被打碎的镜子要想破镜重圆,称得上“难上加难”。但是,中国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一场惊心动魄的“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的方式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

然而,国际上对中美关系进入破冰期褒贬不一,尤其是美国内部,更是众说纷纭,因此,尼克松一开始并未直接做定访华的安排,而是让国务卿基辛格秘密到访中国。

周总理

1971年4月,在中美两国的友好睦邻——巴基斯坦的帮助下,基辛格辗转多处抵达中国北京,与周总理会面。

当时,毛主席还打趣道:“既然要来,就公开来嘛,何必要藏头藏尾。”不过,尼克松执意坚持,主席与总理只能进行安排。

但是,因为是秘密访华,导致张贴在街上的标语“打倒美帝”等都来不及去除。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原因,直至尼克松访华时,都没有办法彻底清理这些标语。

图源网络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携夫人顺利抵达中国,等候多时的周总理连忙迎接。两人双手紧握,此次握手被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在专车接送的道路上,尼克松注意到街道两旁张贴着不合时宜的标语,心中略感不适,而周总理也察觉到尴尬气氛。但大家都没有直说这件事情,直至尼克松正式与毛主席与会面。

“中美此次和平建交已成必然,为何街上还会有‘打倒美帝’之类的标语?”

尼克松

毛主席见尼克松开门见山,并未有丝毫怯场。他沉思片刻后,微笑着不慌不忙地说:“放空炮嘛!”

此时,周总理也适时地解释道:“就像蒋介石往日里嚷嚷着要‘剿共’一般,只是在放空炮。而且,我们说的敌人是美国反动派,是美方和中方共同的敌人。”

毛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预设的毛主席与尼克松的见面时间只有十分钟,但是因为双方交谈的太过融洽,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不仅提到关于两国建交后的发展问题,也有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阐述。

其中最有意思的小插曲,莫过于尼克松询问毛主席对于蒋介石的称呼。虽然他抱着看戏的态度,但是伟人丝毫没有丝毫尴尬,依旧面带笑容的回答:“他们称我们为土匪,我们也叫他土匪。”

毛主席与尼克松

一时间,场上众人都露出了笑容,而尼克松听后更是大笑不止,心中充满着对毛主席的语言艺术的欣赏。在他后来的回忆中,还评价道:“毛主席虽然身体不好,但思想充满活力。”

正因为尼克松对毛主席的个人魅力充满钦佩之情,才有了中美顺利走上正常化的美好结局。但是,主席之所以会有对蒋介石的这番称呼,也是他们交手多年来的关系说明。

毛主席与尼克松

换句话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蒋介石抱有怎样的态度。

两次合作,尽显人心

国共之间共有两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第一次是1924年到1927年初,为了讨伐各路军阀,推翻北洋军阀,完成中国的统一成果,国民党与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图源网络

可以说,第一次合作是非常成功,但是,孙中山病逝后,蒋介石逐渐掌握国民党大权,野心越来越大,对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四一二”等各种惨绝人道的“反革命”政变,致使我党陷入困难境地。

毛主席

从这时起,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于毛主席的态度已经显而易见。即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始终在乎自我利益,甚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保持对我党的敌对状态。

要知道,外敌当前,如果执意计较个人得失,大厦倾覆,安有完卵。

毛主席

毛主席深知全中华民族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解决外忧,因此,数次向蒋介石发出信号,希望能达成第二次合作。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实施“兵谏”,逼蒋抗日,才让国共再次达成合作。但是,蒋介石表面上与我党站在统一战线,但背地里却依旧小动作不断,多次破坏我方作战行动。

毛主席与蒋介石

因此,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互为对手和敌人。在蒋介石看来,毛主席等人始终是“土匪”,但是主席精通辩证法和富有幽默气质,认为蒋介石除了是顽固的“反动派”外,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反面教员”和“运输大队长”。

毛主席这种想法,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笑到最后的原因。然而,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彻底铲除了中华民族的外敌,而国共两方的矛盾也由此被摆在明面上,成为急需处理的关键。

毛主席与蒋介石

1945年8月,蒋介石多次电邀毛主席前往重庆商谈合作事宜,表面上是情真意切,但背地里却是为即将爆发的内战抢占先机。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同商讨……”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特再驰电奉邀……”

“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兹已准备飞机迎接,特再驰电速驾。”

图源网络

这是蒋介石寄往延安方面的三封电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专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定下的“鸿门宴”。

如果毛主席拒绝,就将“拒绝谈判,挑起内战”的罪名安上,但如果主席接受,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有可能会被逼迫交出军队与解放区。

毛主席怎能不知对方的狼子野心,起初一再拒绝。但蒋介石依旧不肯善罢甘休,竟然直接登报,变相胁迫主席必须前往重庆接受谈判。

图源网络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同抵达重庆。此行是实打实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甚至连蒋介石都没有预料到主席会如此勇敢,连迎接仪式都没有准备。

这是唯一一次,毛主席与蒋介石在正式意义上的会面。因为彼时东北战场上的步步取胜,蒋介石在幕僚的建议下丝毫不敢轻举妄动,而主席则在此期间开展多层次的战线工作,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重庆谈判取得成果奠定基础。

毛主席

当然,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也进行着唇枪舌战,双方互不退步,最终达成双十二协定,暂时形成和平局面。可惜,主席回到延安后不久,蒋介石不顾反对,撕毁协定,悍然挑起内战。

要知道,全国百姓经历十几年水深火热的生活,早已经千疮百孔,再次陷入战乱中,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情况。毛主席清楚内战的后果,陡然发怒:“蒋介石这个土匪,竟然不讲信用。”

毛主席与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不顾全族人民的安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期间,他更是一改往日对毛主席的“先生”之称,单纯以“土匪”待之。

1949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而蒋介石蜷缩在广州,最后带着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地区,但他依旧没有磨灭“反攻大陆”的计划,喊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

图源网络

当时,国民党依附着美国,在“台海问题”上进行小动作。但是,在1965年,解放军海军取得“八六海战”的胜利后,蒋介石的反攻美梦彻底成为泡影,并且清楚意识到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差距。

可以说,蒋介石失败的原因,是只关注中上层的阶级,从未在乎过农民、工人等底层百姓的感受,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为自己利益而剥夺他人利益。

毛主席

然而,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是从底层人民中来,到底层人民中去,关心劳苦贫困百姓的生活与命运,甚至听到老百姓受苦,还会跟着掉眼泪。

不过,尼克松访华,又再次挑起蒋介石心中对毛主席的态度。

早在尼克松备选美国总统时,就曾两次抵达台湾地区,希望能得到蒋介石的资金支持。但是,蒋介石的态度始终冷淡,丝毫不认为尼克松会当选。

图源网络

因此,在得知尼克松成功访华时,蒋介石愤怒至极,但已经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被承认,而国民党的衰落已成定局,他心中有了向往第三次合作的动摇。

可是,还未等蒋介石与毛主席进行海峡两岸的谈话工作,蒋介石在1975年去世,而后儿子蒋经国也因为未能完全经手和平统一的事宜,因病去世。

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留下遗嘱,死后骨灰不得下葬,等来日葬回大陆老家,这也算他承认毛主席的领导的另一种方式。而毛主席也在生命的最后挂念着两岸关系,希望能尽快实现和平统一,让中国的领土彻底完整。

后记

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近22年的敌对关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环境。而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亦师亦敌的关系,也因此迎来了最后的胜负之分。

10 阅读:4592
评论列表

靖观新视角

简介: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