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中,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与消费提振的关系成为关键议题。尽管政策端不断释放利好,但居民储蓄意愿高企、提前还贷现象普遍,反映出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

一、房地产对消费的“双刃剑”效应
1. 挤出效应与财富效应的动态博弈
高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房贷挤占可支配收入,二是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资产缩水。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超过50%时,社会零售增速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作为家庭核心资产,其价格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例如房产增值带来的心理预期改善,或通过抵押贷款释放流动性。然而,这一效应更多惠及多套房持有者,对仅有一套自住房或无房群体的消费抑制更显著。
2. 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作用
房地产涉及建材、家电、装修等60多个行业,一套新房成交可带动约10万元的衍生消费。例如,2024年双十一期间,家电、家具类消费增长39.2%和7.4%,与楼市政策松绑后的装修需求释放密切相关。但若房价持续下跌,这类关联行业的需求可能同步萎缩,形成负向循环。

二、政策转向:房地产重归“消费”属性的深层逻辑
1. 从“房住不炒”到“大宗消费升级”
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住房需求明确纳入“大宗消费”范畴,标志着政策层对房地产定位的根本转变。此前,房地产长期被视为投资工具,限购、限贷等政策抑制了其消费属性。此次调整赋予楼市政策更多正当性,例如降低公积金利率、扩大提取范围等措施,旨在通过消费身份认证推动需求释放。
2. 地方政府的政策空间释放
中央文件对房地产“消费”属性的确认,为地方政府松绑限购、优化信贷提供了依据。例如,2024年10月部分城市房贷利率重回3%,叠加税费减免,虽未能扭转房价整体下跌趋势,但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已现企稳迹象。政策重心从“救房企”转向“稳需求”,通过置换需求激活市场流动性。

三、现实困境:居民信心不足与结构性矛盾
1. 高杠杆率下的消费抑制
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近60%,购房贷款占新增债务的60%以上。高负债导致家庭压缩非必要开支,即便政策降息,月供压力仍难缓解。例如,上海某购房者因高位购入瑕疵房产,房价下跌20%后陷入资产缩水和流动性困境。
2. 烂尾楼与预期转弱
2024年统计显示,全国烂尾楼影响近3000万家庭,这些中产群体因财富缩水和收房风险,消费意愿大幅降低。此外,房价下跌虽降低购房门槛,但可能加剧“预防性储蓄”,例如无房者为凑首付进一步缩减当期消费。

四、破局路径:平衡楼市企稳与消费提振
1.精准施策:分层激活需求
刚需群体:通过税费减免、公积金支持降低首付压力,例如将免税面积从90平米提升至140平米,释放改善型需求。
存量房市场: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货币化安置,2024年政策扩围至300城,通过释放土地资源和置换需求盘活市场。

2. 配套改革:减轻居民后顾之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教育、医疗、养老支出压力,提升边际消费倾向。 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例如通过出口退税转向补贴内需,2024年设备以旧换新政策撬动消费的效果已显现。
3. 长期机制:房价平稳与产业转型
学界建议房价应像CPI一样温和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同时,需摆脱土地财政依赖,例如2025年中央推动的12万亿化债计划,为地方财政转型争取时间。

五、结语
楼市止跌与消费提振的关联本质是信心修复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协同。短期需通过政策托底避免房价硬着陆,中期需完善社会保障以释放消费潜力,长期则依赖产业升级摆脱房地产依赖。正如2008年后“挤出效应”逐渐主导,当前政策转向“消费”属性,或为新一轮平衡周期起点。唯有居民收入增长与房价平稳形成共振,消费引擎方能真正重启。
头发长见识短,只有经济企稳,就业扩大,收入提高楼市才有可能止跌。
应该紧急通知银行可以立刻没收提前还贷的钱,看谁还敢不付利息?要让老百姓知道契约精神,借钱就要付利息,提前还贷就是违约可以没收违约金![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