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著名爱国将军张治中肩负特殊使命,乘船前往广东某地执行任务。一天深夜,已经熟睡的张治中突然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拿起话筒,对面传来老朋友叶剑英的声音:“你们的位置已经暴露,赶紧撤离!”
一听这话,张治中睡意全无,立马带着行动小组原路返回。这件事该从何说起呢……从未与人民军队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关于张治中的早年经历,已经不用过多赘述。他1890年生于安徽巢湖,16岁时独自踏上外出闯荡的道路,在辛亥革命时参加北伐;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从此踏入国民党军事阵营。不久,他已成为国民党的中流砥柱。1928年秋,张治中出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后来好几次离开军校,率兵参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
在淞沪抗战前夕,张治中留下遗书赶赴前线。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身为军人理应赶赴疆场,保卫我神圣领土。只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若不幸牺牲,希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张治中于1932年2月18日率领第五军接替十九路军投入抗战。近三个月时间里,第五军经历数十次大小战斗,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战斗结束后,张治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觉得这一仗他应该牺牲,最后生还倒算是意外。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治中率领中国部队奋战在前线,为家国民族立下过汗马功劳。至于在土地革命战争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戎相见,他却从来没有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打过仗。
甚至在重庆谈判时,张治中还给毛主席、周总理提出过许多重要意见,甚至私底下透露过想要加入共产党的念头。1949年,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张治中终于回归人民的怀抱。一次特殊任务,一次难忘的经历回归人民怀抱后的张治中,为新中国的建设还有两岸和平统一作出过重要贡献,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特别是在1950年初,他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前往广东某地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这是一次绝密任务,临出发前,张治中向外界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去广东接返回国内的女儿”。实际上,此次的广东之行他是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率领由李俊龙、余湛邦、屈武等人员组成的特别工作小组,肩负起对岸重要领导沟通的任务。据近些年揭秘的档案资料来看,张治中一行人乘船来到广东南海,住在一座小岛上。到达地方后,却没有看到对方谈判代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张治中等人还在苦等,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一天深夜,叶剑英打电话给张治中,告诉他“位置已经暴露,赶紧离开”。果不其然,当张治中带着女儿还有工作人员跑到安全地带后,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几枚炸弹顿时落下,张治中等人住过的房屋已经被夷为平地。显然,此次谈判是国民党反动派设下的圈套,其目的就是要炸死或炸伤我党派出的领导同志。据档案揭秘,此次张治中等人进行谈判的国民党代表应该是蒋经国或陈诚,但这两人始终没有出现,谈判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国民党这种出尔反尔的卑劣行径,着实令毛主席和周总理感到不满。正因如此,党中央才会立即让粟裕、萧劲光投入渡海作战的训练中,争取在1951年之前解放台湾。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解放台湾一事被暂时搁置下来。同一时间,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信,内容是想让他认清现实,不要再与美国狼狈为奸。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治中特别选派老部下张稚琴,专门负责两岸意见沟通。这一特殊使命得到国共双方高度重视和严格保密,知情者屈指可数,起到的作用也是关键性的。1964年,蒋介石甚至在高雄接见过张稚琴,详细询问了大陆方面有关台湾回归,还有蒋介石父子的安排。不仅如此,张治中一直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对台工作,老将军的后半生为两岸和平统一操碎了心。周恩来与蒋经国的秘密会晤1950年初,张治中率领特别代表小组前往广东某地准备与蒋经国(陈诚)谈判时遭到对方的陷害,差点小命不保。从那之后的十数年时间,以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为核心提出的“一纲四目”指导文件,为缓解海峡两岸的关系乃至推动两岸统一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1963年底,周总理前往广东南海与蒋经国(陈诚)进行了一番会晤。
临行之前,周总理还准备询问张治中将军是否一同前往?毕竟他在国共双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转念一想,十几年前的那场变动,差点让张将军命丧当场,所以此次周总理算是独闯龙潭。据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消息,周总理于1963年12月7日前后在广东南海会见了国民党重要领导。诸多资料表明,周总理会晤了时任台湾国民党“政务委员”“国防部政战部副主任”蒋经国。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周总理和国民党代表当时达成了共识和默契。罗青长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公开发表的文章也指出:此次会晤沟通当时台湾当局与大陆,都在主张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默契,使得国共两党有了一定基础的共识。正因如此,1965年3月,陈诚病逝时罕见未提到“反共”,也未提到“反攻大陆”;蒋介石不允许国民党中部分人士,把“反共”和“反攻大陆”之言论加到他的遗言里面去。陈诚病逝前,还曾托人捎信给周恩来和张治中,再三表明让大陆相信他的人格,他绝不会做出违背民族大义的错事;陈诚同时建议蒋介石不能反潮流,更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不能信任美国、日本。周总理将这一切都归于十几年来与台湾交流沟通协商的结果,对负责与台湾沟通交流的张治中表达了充分的赞扬与肯定。
1969年正值特殊年代,张治中因病离世。老将军去世前除了留下一份政治遗嘱,还叮嘱了两件事,第一就是对台工作希望继续保持下去。子承父志,张治中的小儿子张一纯一直在做对台湾工作。总的来说,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两岸关系愈发缓和,主要归功于老一辈领导人对台湾当局释放的最大善意。
就拿张治中将军差点遇害这件事来说,若换作国民党领导受到如此陷害,定不会再与共产党进行任何谈判。我党向来是以德报怨。张治中也是投身于对台工作的前线,并且为两岸的关系缓和,甚至统一的实质性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