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培
10月25日,品钛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
对任何创业团队来说,上市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品钛很低调,没有直播,也没有庆祝,就简单的发了一个新闻稿。这是品钛的一贯风格。
品钛CEO魏伟,在公司还有个外号,“首席冷静官”,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同事的注意力从热闹的想象拉回冷静的现实。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他谈到自己对IPO的看法时说,“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对于品钛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来说,上市不是胜利的锣鼓,而是起跑的发令枪。”
实际上,得知拼多多IPO的时候,黄峥没有去美国纳斯达克现场,他还想:可以这么操作吗?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不去美国了。
公司里的一些人觉得,魏伟太不把IPO当天的活动当作一件事了。负责品牌和公关的高军不停的提醒他,敲钟过程还是应该要强化,要有个仪式感,至少对于员工来说这还是一个挺重要的事儿。
“我真的不觉得敲钟那是个巅峰。”魏伟说,这些年,媒体把创业神圣化了,认为一定要有个仪式证明自己成功了。而除了IPO,人们似乎也想不到其它什么更好的证明了。
在他关注的事情的优先级中,IPO不是唯一的重点,业务、团队、公司文化建设等等这些事情都很重要。不久前,魏伟刚去了一趟南方,和一个银行客户讨论合作的模式。这是他心中,优先级第一的事情,“这个合作要是能成功的话,是很有价值的。”
魏伟曾经的合作伙伴董骏觉得,魏伟是会想得比较深的那种人。他在公司里总喜欢强调稳健,一直在说,“VC可以把我们当分母,但我们自己当不了分母。我们自己是不能承担失败的,我们一定要去管理好不确定性的。”
魏伟看似平和。和他对话,他永远都想不起自己有什么兴奋的时刻,但创业以来的点点滴滴却都记在心里。IPO当天,他发了一个朋友圈,是自己的几个重要时刻,包括在中欧商学院遇到董骏、彭笑玫,公司里写下第一行代码。他写道:“有时觉得我特别不幸,这几年经历了太多困惑、无奈、沮丧和无力,无数次被逼到崩溃边缘;有时又觉得自己无比幸运,犯过那么多错误,在这样血雨腥风的市场上依旧能屹立不倒。创业真是个绝好的修炼过程,还没被打倒就要前行。”
眼下,资本市场起伏不定,被认为是创业的寒冬。品钛的投资人,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感慨,能在今年逆市中成功上市的公司都不容易,这是行业和投资者的信任。
“做一家好公司的起码要求就是能穿越周期,经得起冬天的考验。”作为一连续创业者,魏伟历过公司上市,也见识过资本市场的起伏。他说,随着成功上市,品钛已经在寒冬里做了充分准备,接下来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等待市场的复苏和行业春天。
魏伟进入金融科技行业创业,已经有5年了,但品钛从分拆独立到现在还不到2年,还是一家年轻的公司。
魏伟这波金融科技的创业,经历过的选择其实挺多的,但要说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在2013年初决定做网贷,另一个就是2016年决定分拆要做品钛。
技术出身的魏伟,曾先后在诺基亚、华为、飞利浦等公司工作,后来自己创办了一家IT外包公司,并卖给了文思创新。2011年,魏伟离开文思创新,进入中欧商学院读书,在这里他认识了董骏,以及前去哪儿网COO彭笑玫。
董骏曾在在华尔街跨国银行工作了 5 年,回国后创办了恒信悦华,想要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做一些尝试。他们被分在了一组,讨论的方向是,如何利用技术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而这个方向,就成了他们创业的雏形。
2012 年,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还没那么热闹。董骏、魏伟以及彭笑玫创立了企乐汇,一家用数据帮企业做征信的公司。2013年8月,在企乐汇的基础上,他们又创建了以P2P业务为主的积木盒子。
和当时的主流P2P公司一样,积木盒子很快就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小米、经纬、Investec Bank、海通、淡马锡祥峰、银泰资本等机构先后成为了积木盒子的投资人。然而,随着跑路、倒闭等一系列负面行业新闻的出现,P2P行业在2015年经历了第一个行业冬天。积木盒子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拓宽自己的边界,延伸出了信贷资产管理、基金销售和智能投顾等业务,并于2016年6月成立了品钛(PINTEC)集团。
不过,三个月后,他们又决定把集团一拆为二,让公司更专注的运行。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曾经看过积木盒子的项目,得知对方拆分后,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
“之前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率也不高。我们希望大家相当长一段时间专注在一个点上,不被其他事情所左右。”魏伟说。
但专注要靠组织架构的调整来实现的。公司文化也不是贴在墙上的那几个字、几个口号,它更多的是这个群体的人,待人接物的第一反应,怎么想问题,怎么做事情。为此,魏伟刻意做了很多有仪式感的事,让员工感觉分拆得特别地彻底。他希望,这公司开始严肃、低调,大家能把过去的习惯能给忘了,能认识到,以后品钛是一个靠技术跟产品吃饭的公司,不那么追求光环,把光环应该交给合作伙伴。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魏伟认为,夏天的虫子,能适应的环境,一定是很亢奋的、打鸡血的,最好每天一个好消息接着一个好消息的。但来一个坏消息,就容易一哄而散。这种心态,是过不了冬的。而不幸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数这种心态。
因此,魏伟最常琢磨的就是,怎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团队里一些气质,让他们在爬坡的时候咬得住牙,在某一些时点上要做一些艰难决定的时候,能下得去手。
“过去一年多,我最满意的,就是把这个公司的文化改到了一个适合我们现在战略方向的氛围。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觉得是遗祸无穷的。”魏伟说。分拆时,他也说了很多愿景,但是每个员工的理解都不一样,就得做一些让大家看得见的调整,比如会在很多场合强化自己的客户是谁。
之前,魏伟是飘在金融行业外头的。隔靴搔痒,创造的价值永远有限。但2013年,开始做积木盒子做P2P,让他真正的渗透了进来,可以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规律。
而回看2016年的转变,“我觉得我又回到了自己初心。”魏伟说,回到整个职业生涯的起点,十几年受的训练,思考问题的一些基本逻辑,还是一个技术的背景。这是自己的局限,但也是优势。
在文思创新的最后一两年,魏伟觉得很崩溃的一点是:自己殚精竭虑想做的一件事,客户却觉得非常的小儿科。
做了品钛后,他慢慢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之前的自己是在行业外,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对方的业务。
ToB和ToC有着本质的区别。
ToC的业务,产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用户。大部分时候,自己知道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也不可能做出一个人人喜爱的产品。你做出来的,其实是自己心中的完美的产品。但只要能够满足用户80%的需求,或者让80%的人觉得可用,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ToB业务是完全不同的。客户实实在在的坐在你面前,需求也说得很清楚。你做出一套他不需要的产品,那就是无用功。
而且,客户的需求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每天也会有新的客户出现,这就要求自己跟着每天不停地变化。用《隐藏人物》里的一句台词就是:每一次我们有进步的机会,他们就把终点线往前移动。
每一次好不容易做到预期了,接着又不得不打破舒适区。用一个被用烂了的词形容,就是转型。而每次转型,也意味着会有一堆人掉队。
进入2018年,互金领域的巨头们纷纷在去金融化,声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不是金融公司。4月的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更表示,不再自营金融业务转做服务商。而品钛在两年前就把自己定位于智能金融服务商。
魏伟认为,勇于选择像金融科技服务这个方向的,起码是对自己的技术有自信的。“因为ToB,是没法骗用户的。”
做赋能机构,一定是解决客户今天的短板,而不是尝试去提升它的长板。品钛的方向非常清晰,“要看人家缺什么,自己能不能进。不能把人家不缺的东西,硬塞给人家。”因此,品钛不做数据中心,不做每秒吞吐多少次的存储,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就是因为知道这是人家的长处,不是自己的。
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品钛的优势在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现在实践意义上的大数据很多时候是指替代性数据(Alternative Data),这并不不是说数据越多越好,而是要会用来自多种多样非传统的数据源,并在其上打造人工智能的相关产品,这方面品钛这种脱胎于互联网的公司就有优势。
而另一个优势就是对C端的理解,帮客户解决从市场流量入口的一系列的很互联网化的那些东西,比如说怎么做流量运营,怎么做用户运营。这也在业务分拆前,品钛就有的看家本事。
互联网相关的创业,没有一个不赢家通吃,而且没有一个最后不是被BAT给纳入版图的。但魏伟相信,金融这件事不会赢家通吃。在他看来,BAT占优势的生态系统、环境,放在整个大的商业体系里,其实也没多大。而且,金融天然是个风险的生意,是重资本的生意,每个金融机构又都有资产配比的强需求,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最后就不可能出现赢家通吃的情况。
但毕竟市面上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多,京东、百度、蚂蚁都在做,传统金融机构为什么要选择品钛呢?
魏伟认为,与传统金融机构比,与BAT等相比,品钛的长处是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产品更灵活,可以适应多种需求,快速地迭代,一处投入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受益。当大家都只服务于一家金融机构的时候,可能没啥优势了,但服务几十上百家机构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是有优势。
像品钛这个体量的公司,更在意专业化跟产品化,因为资源不是自己的卖点。魏伟也清楚,即使自己网罗一堆长尾的资源、长尾的流量、长尾的小机构,但是它的效率永远比不上大家伙的。有的人大,做万亿市场;有的人小,做百亿市场。每个人都有自己吃饭的领域,但不要犯错误。做万亿市场的人犯了错误,一样会把市场让出来,交给别人重新再分配。
而且,金融行业又是一个周期性受监管影响、受外围影响特别厉害的行业,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做得有多不好,而是整个这个行业如果往下走或者爆发,大家跟着它起起落落。这也不是某一个公司自己能左右的。
“我们自己能左右的,就是不要对它有过高的期望值,你一定要知道它就是起起落落的,在还从容的时候,先把它落下去的对策想好。”魏伟说。品钛的局也很清晰,就是国际化,只要还有地区的经济在往上走,都会对冲一定的影响。
品钛海外业务进行的很不错。楼上办公室的海外业务部门的十几个员工,每天都很嗨。
看他们做事,魏伟有时候会找到自己2013年创业后找到方向的感觉:人们怀着好奇心,进入一个空白的新领域做一些事情,这个阶段其实是特别令人享受的。
“做ToB业务,就意味着,永远做不了利润的爆发。” 魏伟认为,做ToC,可以先烧钱做大用户量,再去收割利润。但在ToB领域,想要收割客户是不可能的。你一收割,对方就跑了。
ToB的本质,是拿稳健、拿时间去换业绩。在文思创新的时候,魏伟对那个行业还有很多微词,但是今天回过头来,那个行业有很多很难得的优势,比如,客户黏性天然是高的。
C端产品,一般给投资人描绘的都是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但是B端用户,还是线性增长。关键是,后边能够越做越稳健,跟客户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稳定。这也是ToB行业的一个优势,对方跟你合作,就意味着对方也要投入很多,如果有一天双方不合作了,他的投入也就浪费了。
虽然ToB的骨头要难啃很多,但品钛坚决不碰ToC的业务,也不去强求大型银行。魏伟对公司定位明确,就是要赋能中小型的金融机构。“有多大的能量就做多大的事情。”他最近一直在看《隆美尔传》,读到隆美尔在北非因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遭遇失败时,特别的惋惜。
从战争看向商业,魏伟说:“我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赛道?我不应该去看一下竞争的环境,还有我自己的资源吗?我也想发一个车去火星,但我觉得那不是我们应该选的一个方向。”
7月17日,品钛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PT”。
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的全年总收入达5.6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6%;2018年上半年,总收入5.777亿元,同比增长232%。品钛收入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提供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系统服务获取的服务费;提供场景消费分期系统服务获取的费用;财富管理系统服务费。
营收不断增长,按照调整后的口径计算,在上半年实现3250万元的盈利,这得益于品钛在金融科技里的提早布局。分拆两年多,品钛在国内已经服务了几十家传统金融机构,还把业务做到了海外,与新加坡大华银行(UOB)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钛科技(AVATEC),为东南亚本土的B端用户提供智能信贷评估解决方案。
但魏伟丝毫不敢怠慢。
不久前,他去参加一个客户会,对方问:“你们有什么?” 每天出去见一个客户,总要重复一次自己:品钛的卖点是什么。
这也是魏伟每天在想的问题:“我有什么呢?”
“诚恳地说,短时间内,像品钛这种公司,所有的优势,都是时间的优势。”魏伟向《商业与生活》坦诚。
2016年,品钛集团做分拆,品钛定位解决方案输出。当时,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迹象还不明朗,大多数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赚钱快的现金贷上,转型做Fintech(金融科技)服务的企业并不多。
牌照跟资源在客户手上,如果是借贷,就是资金,如果是理财就是品牌,这些东西天然在他的手上。但是他不会变现,品钛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变现的思路。“在他有思路之前,我就进去会比较有优势。”魏伟觉得,这个可能是金融科技行业,跟他十年前待的那些纯IT行业最大的不同。
做技术服务,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做足够多的试错。2016年的那次转型,让品钛先行一步,具备了时间优势。但时间优势又不是一个强优势,其它对手通过日以继夜的辛苦或者并购都有可能追赶得上的。这也是让他焦虑的地方。
“短时间内,品钛肯定还是创业气氛的公司。”魏伟说,当只有时间上的优势的时候,速度一定不能慢下来。
“没有一个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一个借口。”魏伟感慨。影响增速的因素太多了,竞争、监管、产品质量下降、用户退货甚至中断合作,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团队也会流失。每当想放松的时候,他就会想这个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具备,那个核心力还不突出,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得,要做得具体事情特别多,比如业务的增速、团队投入的方向。
今天的品钛,是一个2+2的四年的公司。虽然公司本身的历史是新的,但它的团队历史是从四五年前开始的。一个团队到了四五年的时候,好奇心直接转化成行动力的能力,必然是下降的。
经过华为、文思创新体系的训练,魏伟清楚的知道,一家2B服务的公司,真正的考验是在什么地方,以及客户是怎么期待,甚至怎么防备你的。但是,品钛团队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背景,所以他希望能通过不停的提醒,让大家注意这个东西。
创业,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开始萌生了创业想法后,不论是获得第一笔钱,还是找到第一个用户,都是让人欣喜若狂的时刻。但喜悦永远只是一刹那,接下来就是要去找更多的钱,更多的用户,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后面都会多出来99个新的目标要去做。
这条路上,如何定义一个人,一件事成功与否呢?融资算是一种成功吗?拿到了B轮,但可能会死在C轮。正是因为这条路没有什么尽头可言,因此,人们才愿意把IPO的那一刻当作一个里程碑。毕竟,那一刻,投资人有了退出的渠道,团队也能有回报。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团队特别痴迷于这些成功时刻,方向就难免会跑偏,氛围变得浮躁。“我特别怕团队沉迷于往那个方向看,并不是说世人皆醉我独醒,是因为我看过这样的状况,员工的期望值上去之后,承担不了市场的波动的。”魏伟说。
他不止一次的强调,“或许资本不介意投资的某几家公司成为分母,他只要分子就可以。但我们这一票人,是为它的结果负责的,我们不能容忍自己成为分母。
魏伟的前东家文思创新,于2007年上市。上市后,有一天,老板把公司的管理层叫到一起,组织学习吉姆.格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
魏伟心里咯噔一下:我们优秀了吗?大家应该看要从平庸到优秀还差不多。
从那以后,文思创新开始走下坡路。并不单纯是公司自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自2008年后,整个软件外包行业同时承受着人力成本上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带来的多重压力。
吉姆.格林斯在写完《从卓越到优秀》后,又花了6年多的时间,在1994年写了《基业长青》。《基业长青》里选取的正向研究对象里有宝洁、通用、惠普、IBM、摩托罗拉、索尼等,如今,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摩托罗拉甚至卖掉了自己的移动手机业务。
“衰落,好像是一个公司必然的宿命。”魏伟感慨。只有靠创业者自己来扛,让公司衰落的曲线能平缓一点。
所以,魏伟对品钛未来能做多大的规模、市值多少,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一家公司只有有大问题和小问题,有多问题和少问题的区别。本来就填坑,每天能把所有见到的坑,你都填的还比较圆满,这公司就能活很久。”
魏伟是品钛里出名的谨慎主义者,群里面但凡有人发个好消息,马上就被他泼冷水。还在积木的时候,他就被叫做“乌鸦嘴”,因为经常担心行业出什么问题,而且多数还都被他说中了。
前两天,他跟一位投行的朋友聊到股票市场又在跌。对方说:today is a bad day。他立马接了一句: Every day is a bad day, the only difference is how bad it is。
魏伟倾向于谨慎的看一切事情的。但团队有时候特别需要士气,所以魏伟现在开始在内部刻意的高调做一些事情。“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态,但团队不一定受得了这么丧的一个环境。”魏伟说,自己其实挺反思的,只不过习惯不好改。“我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但并不是说不渴望胜利,我是特别在意输赢的。”
上一拨创业的时候,魏伟还在练健身房。有一次,正在练的半途,接了一个坏消息的电话,说一件原本热切期盼的事情基本上搞不成了。放下电话,魏伟就继续练,但教练叫停了他。说他已经散了,已经不专注了会出危险。但过了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说事情已经搞定了。前后不过几分钟,事情就经历了大悲大喜。
“我就告诉你,创业的实质,一定是一堆特别在乎输赢的人,很长时间的去搞这一件事情。”魏伟说,这个过程就是煎跟熬。
在创业公司里做事,员工有时候也会觉得烦躁、煎熬。有一些员工受不了创业的氛围——天天加班,做不完的事情——选择离开加入大公司了。但没过多久有的人又回来了,因为他们觉得,品钛还是有吸引自己的地方,要么气氛吸引,要么做事的节奏。
魏伟特别能体会他们的感受。
本质上来说,你做一个创业公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你的位置,你非要出来占一个位置,你就得付出点不一样的代价或者压力,而这些代价和压力分在个体身上,它不是均匀的。
“比如放在我头上的压力可能是100,放在某个员工身上可能是30-50,但如果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10,那就他就受不了了。我的心理承受力也不是100,但只不过很多时候,大家能选的选项我没有,没有这个选项那就扛呗。”魏伟说。
有一次,魏伟跟一个同事聊,待在一个公司里头的欲望是什么?魏伟觉得,自己想要的就是,能把品钛做成一个“在别人眼里看这个公司做得还不错”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