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主席的曾孙女,长着洋面孔

历史海大富 2025-01-30 04:45:47

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一位俄罗斯主持人的精彩亮相,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这张典型的俄罗斯面孔后却有着一个中文名字:刘丽达。而他的曾祖父,正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刘少奇。

她是刘少奇的后代,却长着一张洋面孔,说着外国话。为了认祖归宗,全家不惜放弃俄罗斯的大好前途力排众议来到中国定居。而她本人更是通过了层层筛选,被中央电视台录取。

此事曝光后所有人都很疑惑,刘少奇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怎么会有一个外国后代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祖父刘允斌和异国少女结缘

这一故事还要追溯到刘丽达的祖父、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这一代。

原来,刘少奇和夫人何宝珍生下长子刘允斌后时,正值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双亲把更多的精力奉献给了革命事业,难以抽出时间陪伴他成长。于是,年幼的刘允斌就被送往湖南老家,和六伯一家相依为命。

1938年,六伯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的父亲要接他到延安去!他终于能和爸爸见面了,刘允斌心里真不知有多高兴!

然而,造化弄人,刘允斌在父亲身边不到一年,刘少奇就做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派遣其长子刘允斌远赴苏联进行学术深造。

在苏联,年幼的刘允斌步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的大门,最后成功考取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在班上学业也名列前茅。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这一下大大刺激了苏联。苏联开始自己的原子弹研究工作,并在莫斯科大学开设了原子能专业,这是一个十分保密的专业,非俄罗斯人不能进入这个专业。

刘允斌知道原子能对自己国家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又进不了这个专业,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决定退学重新报考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因为化学系有一个核放射化学专业与原子能有关,将来也可为原子能事业服务。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允斌如愿以偿考入这个专业学习,并在大学期间结识了一名叫玛拉的女孩。玛拉美丽善良,也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

慢慢地,随着接触的深入,他们各自的心就像小鹿一样地撞击起来了,一对年轻的男女一起陷入爱情的河流。恋爱长跑几年,最后刘允斌向玛拉求婚,两者结为夫妻,婚后不久便迎来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但刘允斌也知道自己和玛拉结合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父母能接纳她,同意他们结合吗?将来自己是决心要回国的,玛拉能跟自己回去吗?她父母会不会拖她的后腿,还有玛拉在中国生活会习惯吗?等等。

果然,天有不测风云,这场跨国恋情最后还是夭折了。刘允斌接到父亲的来信,说祖国很需要留学生回国服务。刘允斌从来没有想要一辈子留在苏联,一直想回来报效祖国,但这时他不能不想到爱人和孩子,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小家庭啊!

刘允斌试探性地问过玛拉:“愿不愿意到中国去?”玛拉摇摇头:“现在我们情况不同了,我们有了孩子,有了稳定而称心的工作,如果到了中国,年迈的父母谁来照顾,谁能帮助我们照顾孩子、教育孩子?”

这些问题,在现在读者看来,就像天方夜谭一样,现在跨国婚姻多如牛毛,与日本的、与美国的……然而在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以前的跨国婚姻如凤毛麟角。

再说,那时中苏关系正处在微妙的关头,时而“晴转多云”,时而“阴转雷阵雨”,而我们国家又是十分注意意识形态的。这一切对涉世未深的玛拉来说,如何适应得了。

很不幸最后两人还是离婚了,但是他们的一对儿女留在了俄罗斯。其中的儿子阿廖沙(中文名刘维宁)正是刘丽达的父亲。

父亲阿廖沙不远千里回归中国怀抱

1955年,阿廖沙出生在俄罗斯,他从小就生活在母亲身边,母亲经常和他诉说中国的故事。

阿廖沙和妹妹年纪尚小,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小时候与爷爷刘少奇短暂见面的记忆里。当时,刘少奇去苏联出席国际会议,抽空去看望了这两个异国孙辈。那次见面,是祖孙三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这段记忆,对于年幼的阿廖沙来说,像是童话中的一场梦。他并不知道,那个慈祥的老人,是新中国的国家主席。

阿廖沙对父亲的记忆虽不多,却长年受其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儿时收到的书信、满载中国文化的故事与玩具书籍,于他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深深的中国情怀之种。

长大后的阿廖沙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并被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录用,开启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阿廖沙从姑姑处得知,他的父亲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离世。时代的悲剧无法逆转,而他内心深处所承受的痛楚与遗憾,同样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重要事实。

父亲虽逝,但他与中国的纽带未断。中国对他而言,如同第二个家,他理应前去探访。

2003年,阿廖沙化名刘维宁重返中国,这一年,他已经48岁。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情。

但阿廖沙做到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

他在中国游历多处,凭借独特视角重温了家族中父辈与祖辈的往事。尽管他自幼未在中国成长,但归国后毫无陌生之感,反倒觉得自在惬意,如同鱼儿得水般舒适放松。他体内流淌着不可欺瞒的中国血脉,正是这一半的基因,深深牵引着他对中华大地的无尽眷恋。

2006年,频繁在中俄间往返的阿廖沙,也即刘维宁,做出了重大抉择,携全家迁往广州,并决定在此定居。

刘丽达的传奇人生

刘丽达的故事,也和父辈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阿廖沙的影响下,刘丽达这个从小在俄罗斯长大的女孩,最终走上了一条和父亲息息相关的道路。

她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尽管如此,父亲阿廖沙总是会在家庭聚餐时提起中国,说那是“刘家的根”,是他们血脉所连的地方。

小时候的刘丽达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她从未踏上过那片土地,也听不懂一句中文。但等到她长大后,父亲的执着和行动深深触动了她,她开始对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家充满了好奇。

在俄罗斯完成学业后,刘丽达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中国广州生活。

这一决定其实并不容易。摆在她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语言关。初来乍到时,她只会“你好”“谢谢”这样的简单词汇,连点一顿饭都困难。为了快速融入中国,她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每天坚持上语言课,还努力通过各种场合主动和人交流。

她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仅仅一年时间,她的汉语水平就达到了可以流利交流的程度,这种进步速度,让不少中国朋友都竖起了大拇指。

刘丽达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着中俄双语的优势,她顺利通过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招聘,成为了一名主持人。这段经历让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

尽管她在央视的工作仅仅维持了一年,但却借着这份工作踏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从长城到黄山,从北京胡同到云南小村庄,她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渐渐地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或许她最初只是想完成一场文化上的“朝圣”,但后来,她发现,这里不仅有她祖辈的故事,还有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离开主持岗位后,刘丽达并没有停下脚步。她选择追随父亲的足迹,投身到中俄文化交流和友谊合作中。她先后担任了中俄友好合作项目的负责人,还在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工作,穿梭于中俄两国之间。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她的语言优势和对两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她用行动证明,跨文化的身份并不是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桥梁。也许正是因为刘少奇家族的这种特殊背景,让她在中俄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位置。

刘丽达,她在中华大地上的身影不仅体现了先辈的红色基因,她的实际行动更是我们当代应该珍视的红色遗产。虽然身着洋装,但心系祖国,国籍并不能定义一切,只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都是我们血脉相连的朋友!

文/星语心愿

信源:《刘少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

《刘少奇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

《刘少奇的故事》冯世平

7 阅读: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