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看来,翼王石达开太年轻,没有自己稳重

聪明的原野 2025-02-24 14:47:11

在李秀成的眼中,翼王石达开是比较年轻的。这年轻嘛,做事的时候就容易冲动起来,不像李秀成自己那般稳重呢。李秀成要比石达开年长8岁,在经历诸多事情的过程中,李秀成可是受了不少委屈的,但他都能够凭借着理智去应对处理这些情况。然而石达开在这方面就和李秀成不太一样啦,面对一些状况时,他就没能像李秀成那样理智地去对待。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被总结出的十大错误,其中翼王石达开选择单干这件事,那可真是被认为“大错特错”。李秀成甚至专门用了“至大误”这样的表述来形容石达开的这一行为呢。那石达开为什么要单干呢?李秀成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觉得石达开当时还是太年轻啦,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在相关的自述书里,石达开的做法是把所有责任都一股脑儿地推给了洪氏兄弟,压根就不觉得自己存在什么过错呢。那李秀成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在他的自述书中,并没有偏向哪一方哦,只是陈述说“天王和翼王之间相互产生了猜忌,之后翼王便离开了。”

,就会发现李秀成所说的情况还是比较靠谱的。要知道,石达开当时可是手握重兵,那在太平天国里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当他回到京城辅助处理政务的时候,竟然强迫洪秀全把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这两位大臣给处死了,而且这两位大臣的地位那也是相当高的,秦日纲仅次于石达开呢。面对石达开这样手握重兵又做出如此强硬举动的情况,洪秀全心里怎么可能不害怕。

洪秀全把洪仁发、洪仁达册封为王这件事,实际上是有着特定目的的哦。大家都知道,之前秦日纲、陈承瑢离世了,他们一走呢,就留下了权力方面的空缺位置。洪秀全这么做,就是为了去填补这个因为他们二人去世而出现的权力真空呢。从常理来讲,这也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啦。所以呢,石达开其实真的没必要为此而恼火生气,毕竟这种情况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也算是正常的操作手段咯。

在封建王朝时期,君王对大臣心存猜忌并且加以防备,甚至直接剥夺大臣们手中的实际权力,这其实是颇为常见的情况呢。就拿几位在历史上备受历史学家肯定的帝王来说吧,像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他在建立东汉政权之后,面对诸多功臣大臣,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于是在一些举措上便有着对大臣的防备之意。还有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虽说他有着非凡的治国才能和广阔胸怀,但在处理与大臣关系时,也会有出于巩固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些防备手段哦。再看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大家都知道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轻轻松松地就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们的实际兵权给剥夺了。由此可见,这些被后世所赞誉的帝王,在面对大臣时也都有着类似猜忌、防备乃至剥夺其实权的举动呢。

刘秀采取了“进文吏退功臣”的举措,使得云台二十八将都卸去官职,回到家中安享晚年。赵匡胤呢,在还没有完全将天下掌控在自己手中,甚至可以说皇位都还没坐热乎的时候,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通过一场酒宴,巧妙地让义社十兄弟放下手中兵权,各自回到家里去享受清福啦。

李世民对待李靖的情况便是如此。那时李靖都已经75岁高龄了,身体状况极差,虚弱地躺在床上,几乎是奄奄一息的状态。可即便这样,李世民仍旧执意要拉着他一同去远征高句丽。李世民还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提到司马懿,说司马懿在年老的时候,不也依旧能够发挥作用,继续发光发热嘛。在他看来,李靖虽已年迈病重,但想必也能像司马懿那般,即便到了这般年纪,也能在远征之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人把李靖比作司马懿,这是啥意思呢?咱们来看看司马懿的情况。司马懿曾经装病长达十年之久呢,在这期间,就好像隐匿起来了一样。可没想到,突然之间,他就如同满血复活一般,一下子又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然后呢,他发动了高平陵事变,通过这一行动,成功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权力,而这一举措呢,也为后来西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说把李靖誉为司马懿,大概就是从这种善于蛰伏而后又能有大动作、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等类似方面去类比的吧。

咱们都知道,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这几位在历史上的风评那可是相当高,他们都有着卓越的功绩和不凡的领导才能,深受后人的赞誉呢。可即便如此,他们也都有着防备功臣的举动。毕竟在那个时候,身处高位,面对那些功劳赫赫的臣子,难免会有所顾虑嘛。那再看看洪秀全呢,他所处的也是类似的情况。石达开呢,在他们的关系里那是臣的角色,而洪秀全则是君。在专制皇权的大背景之下,君主对大臣进行一些限制,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儿。从古至今,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都是存在的呢,君主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等种种考虑,对大臣的权力等方面加以限制,也是常有的手段啦。所以洪秀全对石达开有所限制,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讲,也算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一种常见现象咯。

石达开当时可是手握着重兵,在太平军当中那威望也是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心里怎么可能不担心呢?要知道,在当时实行的军师负责制的体制之下,天王所拥有的权力其实是受到了一定限制的。就拿东王杨秀清掌权的那个时期来说吧,洪秀全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时刻都得小心翼翼。而后来发生的天京事变,那一场残酷的杀戮,更是让洪秀全被吓得胆战心惊,心里的担忧和恐惧愈发强烈了。

洪秀全心里是想着要保住秦日纲和陈承瑢的,可石达开在这件事上态度很坚决,就是不同意洪秀全的想法。没办法,最后洪秀全也只好做出让步了。后来呢,石达开决定离开,出去自己单干了。这时候洪秀全的态度可算是很诚恳啦,他主动派了使者去给石达开道歉呢,而且还拿着群臣写的“求情表”,明显就是想对石达开做出妥协,希望能把石达开给劝回来。但可惜的是,石达开压根就没理会洪秀全的这些举动,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洪秀全派出使者,先是抵达了天京,之后又辗转来到安庆,接着还去往建昌、抚州等地,反正就是石达开走到哪儿,这些使者就跟到哪儿,从这情形来看,洪秀全在这件事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的。那石达开这边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他,依旧和以往一样,坚决地拒绝了洪秀全的相关安排,完全是铁了心要自己单干,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那种坚决劲儿。

话说石达开外出的时候,李秀成并没有选择追随他呢。为啥呢?李秀成心里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石达开这人太年轻啦,而且做事特别冲动,常常是干起事儿来都不考虑会有啥后果。这其中的缘由啊,就是石达开老是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本事看得太大了,却没太重视所处平台的重要性呢,所以李秀成才没有跟着他一起外出。

李秀成家境贫寒,可即便如此,他却十分喜爱读书,并且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在他所知晓的诸多事情当中,就明白平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回顾历史便会发现,帝王对大臣心存猜忌的情况是相当常见的,而权臣因为各种缘由看不惯帝王,甚至妄图取而代之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但不管是帝王也好,权臣也罢,他们在行事的过程中其实都离不开相应的平台,并且往往在表面上还得维持着一种看似合得来的状态。

大家想一想啊,就因为洪秀全对石达开有所猜忌,石达开难道就非得要自己单干去另起炉灶吗?要是真就这么干了的话,那像曹操、司马师、司马昭、桓温、刘裕、宇文泰、高欢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雄主们,他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的创业历程又该从何谈起?人家这些雄主,在面对各种复杂艰难的局面时,可都有着非凡的应对之策,也没轻易就因为一点猜忌之类的情况就抛开大局单干,石达开要是那么轻易就单干,和这些雄主们比起来,可就显得有些沉不住气啦,那他们所秉持的那种为了大业而努力奋斗、权衡各种利弊的创业精神又该怎么算呢?

你看啊,要是有人因为一言不合的事儿,就干脆脱离朝廷,还自己带着兵跑出去了,那这局势可就全变啦,说不定连魏晋隋唐这些朝代的发展走向都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可能都不会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子喽。要知道啊,在权力的这场大博弈当中,最为关键的是得学会容忍呢。就是遇到事儿得能沉得住气,别轻易就炸毛啦。还要学会表演,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下,懂得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适当地隐藏起来,别啥都摆在明面上让人一眼看穿。另外呢,更要学会耐心等待机会,就好比猎人等待猎物出现那样,时机不到可不能轻举妄动哦。可不能像小孩子似的,就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耍起性子来赌气行事,那样往往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在权力的舞台上可没法这样任性哦。

李秀成是不认可石达开外出这一做法的,而且他也压根不相信石达开外出后能够取得成功。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恰恰印证了李秀成的看法。相比之下呢,李秀成在很多方面确实表现得要比石达开更为出色一些。他显得更加成熟,在处理各类事情的时候考虑得更为周全,不会轻易冲动行事。同时呢,他也更加稳重,遇到状况能够沉稳应对,不会慌乱无措。并且,李秀成还更能清晰地看清现实的状况,对局势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不像石达开那样做出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呢。

李秀成属于后起之秀这一类,是在天京事变之后才逐渐崭露头角并崛起的,不过呢,他这个人相当成熟。这里得说一下,李秀成要比石达开年长8岁呢。他早年的时候,家庭生活状况那叫一个穷困潦倒,都说穷孩子早当家,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李秀成在生活阅历方面可比石达开要深厚得多啦。

李秀成在辅佐洪秀全的整整7年时间里,打从一开始就未曾获得君王的信任,而且洪秀全对他的猜忌那可是相当深的呢。就拿李秀成自己在自述里所说的情况来看吧,他提到自己能够被册封为忠王千岁这件事,并不是靠着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才获此殊荣的,反而是因为洪秀全心里一直担心他会去投降敌方,所以才给了他这样一个册封。

洪秀全对李秀成的防备程度着实不低。他采取了不少措施来限制李秀成呢,比如说,竟然扣押了李秀成的家属当作人质,这手段可真是够狠的。而且还曾严厉斥责李秀成存有二心,对其满心的猜忌。哪怕到了临死之际,都始终不愿意让李秀成真正掌握实权,还特意安排洪仁发、洪仁达去对忠王李秀成进行牵制,就是不想让李秀成的权力过大,处处提防着他呢。

洪秀全在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之际,距离天京被攻陷,进而导致太平天国最终灭亡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不得不说,一直到洪秀全驾崩的那一刻,他都始终未曾真正相信过李秀成,对李秀成依旧是处处防备着,防备之心可以说是丝毫没有减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李秀成是怎么应对的吧。在长达7年的时间当中,李秀成真的是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啦。可是呢,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支持洪秀全。他心里虽说也会有一些怨言,可从来都没有过要放弃的念头,更不会因为心里有委屈就撂挑子不干了,始终都在坚持着呢。

我们就以雨花台之战为例来看,李秀成那绝对称得上是忠臣。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当时那种类似封地制的情况下,各路诸侯基本都是各自顾着自己作战,根本不管别人的死活。洪秀全都下旨催促各路将领前来勤王救驾了,可结果呢,除了李秀成不仅回来响应,而且还在作战的时候十分卖力,除此之外,又还有其他什么人做到了这些呢?

在当时,天京的局势已然万分危急,仿佛摇摇欲坠一般,陷落也不过是早晚的事儿了。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世贤劝说李秀成,觉得没必要再回到那已岌岌可危的天京,去为洪氏的江山陪葬。可李秀成呢,并没有听从李世贤的劝告,还是在当夜就匆忙赶回了南京,一心想着要去帮助洪秀全抵御来势汹汹的湘军。与此同时,洪秀全这边也没闲着,他赶忙派洪仁玕出去搬请救兵,盼着能有外援赶来解天京之围。然而,让人失望的是,那些被派出去的人,一个都没能回来,天京依旧孤立无援,形势严峻得很呐。

大家知道吗?李秀成居然能忍受长达7年的时间,可石达开呢,连半年都坚持不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而其中年龄无疑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哦。李秀成要比石达开年长8岁呢,正因为年长这8岁,他相对来说就更加成熟一些,做起事来、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也更加稳重啦。

李秀成相较于石达开,头脑要更为清醒一些。他心里十分明白平台以及大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当时的情境下,太平天国其实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平台,而洪秀全所拥有的天王这一身份呢,那可就是所谓的“大义”所在啦。要知道,一旦失去了太平天国这个平台,再抛开洪秀全天王身份所代表的“大义”,石达开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注定是走向灭亡的结局了。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整整14年之久,在这期间呢,要说对八旗、绿营、湘军、淮军这几支军队打击最为严重的,那可就得数李秀成、陈玉成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其余那些太平军部队啦。

英王和忠王所掌握的优势条件其实并不多,就好比手里的王牌数量有限,然而呢,他们却能够在军事领域接连不断地缔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们自身具备极为强悍的军事才能以及果敢无畏的战斗精神等特质。但另一方面呢,也和太平天国这个大平台有着紧密的关联。正是依托于太平天国这样一个有组织、有力量的集体平台,他们才拥有了施展军事抱负的广阔空间和诸多机会呢。而且,他们还拥有着“大义”的名分,这份名分让他们在行事作战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正当性和号召力,也为他们创造那些军事奇迹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作用呢。

咱们来说说石达开。想当初,在他决定单干的时候,那威望可是相当高的,手里的兵力也不少,而且之前立下的军功更是显赫,和李秀成、陈玉成比起来,那可真是远远地超过他们好多,可以说把他们甩开几条街都不为过呢。可是让人纳闷的是,就这样的情况,为啥他连那些只能算是三流水平的清军将领都打不赢呢?要知道啊,打仗可不只是靠兵力这些表面的东西。他这一从原来的集体中脱离出来单干,就相当于失去了原本所在平台所赋予的诸多优势,而且原本所秉持的那种大义名分也没了。没了这些重要的依托,翼王石达开又能用什么来支撑着去打仗,并且取得胜利呢?这确实是很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李秀成的观点里,对于翼王石达开而言,当时最为妥当的策略应当是继续留在太平天国呢。就算和洪秀全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分歧,那也得维持好彼此的关系,哪怕只是做到表面上让关系缓和一些,这都要比选择离开太平天国外出闯荡强得多呢。要知道,只有维持着一种斗而不破的状态,石达开才能够充分利用太平天国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凭借着太平天国这个大平台,他才有机会崛起发展呢。就算没办法成为像朱元璋那样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人物,可至少也能如同陈友谅一般,在那个时代拥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力。

石达开其实挺可惜的。他当时还很年轻呢,人一年轻嘛,就容易冲动。就因为和君主的关系处得不太好,他就选择外出单干了,回过头来看,这显然是个错误的决定。要知道,当时的他并非走投无路哦,其实还有很多别的选择呢,也有不少路可以去走。毕竟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从中是能汲取到经验教训的,可他却没处理好这事儿。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