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兵马40万,悍将众多,为何不如陈玉成耐战?

菜鸟富贵 2025-02-24 10:50:20

在湘军的眼中,李秀成手底下可是有着足足40万的兵马呢。按说这兵力规模不算小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兵马打起仗来一点都不怎么厉害,根本就不耐战。再看看他们的作战意志,和陈玉成所率领的部队比起来,那可差得远啦。陈玉成那一部的将士们,打起仗来那叫一个顽强,面对各种艰难情况都毫不退缩。而李秀成所带领的这支部队呢,装备方面倒是挺精良的,拥有大量的洋枪、洋炮,在武器配备上可以说挺有优势的。但奇怪的是,即便有着这样不错的装备条件,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却总是不舍得放开手脚去拼一把,感觉总是有所保留似的。

在1858年11月的时候,湘军中有一位堪称第一悍将的人物,那就是李续宾,很不幸的是,他在这期间阵亡了。随着他的阵亡,其所率领的那支有着7千精兵的队伍也遭遇了覆灭的命运,全军覆没。到了1860年,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将领采取行动,成功地将江南大营给摧毁了。而在这个时候呢,曾国藩担任起了两江总督这一要职,自此之后,他所率领的军队就成为了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部队,在对抗太平军的诸多战事中承担起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来看看1860年时的情况,就说论起资格、能力以及战斗力这些方面呢,曾国荃和其他人相比,那是要稍逊一筹的哦。像鲍超、多隆阿,他们在这些方面可都比曾国荃要强呢,更不用提彭玉麟、杨载福这几位大帅啦,那更是厉害得多,曾国荃和他们相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呢。不过呢,这里面有个情况得说一说,曾国藩当时可是两江总督呢,而且,他还拥有节制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这四个省军政的大权哦。正因为曾国藩有这样的身份和权力,所以作为他弟弟的曾国荃呢,就比别人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啦。

话说曾国藩与他的弟弟曾国荃携手合作,经历了两场大战,分别是安庆之战以及雨花台之战。在这两场战役当中,他们所面对的对手可不简单,安庆之战要与陈玉成军团展开激烈较量,而雨花台之战则是要和李秀成军团一决高下,那战斗场面可谓是异常激烈。经过这两场大战之后呢,曾国藩根据实际作战情况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发现,李秀成带领的那支部队,人数那是相当多的,而且在装备方面也很精良,按常理来说应该实力很强才对。可奇怪的是,真到了战场上,这支队伍却表现得不太能经得起长时间的战斗考验,和陈玉成所率领的军团相比,那可真是差得远了呢。

在1862年10月的时候,太平军和湘军在雨花台这块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呢,这一打就打了足足44天之久。在这场战斗当中,湘军这边的九帅曾国荃可遭了殃,他的左额被击伤了,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成功守住了营垒。要说这雨花台之战,那可是相当不一般呢,它可是自太平军和湘军开始交战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战略会战啦。当时的曾国藩那心里可是害怕得很,一直胆战心惊的呢,可没想到最后居然逆袭成功了,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样得出李秀成所部“不耐战”这一结论的呢?难道是因为湘军在战斗中赢得极为轻松,增援雨花台的太平军全都不堪一击吗?实际上,答案并非如此哦。要知道,在雨花台之战里,湘军可是一度陷入到了崩溃的境地呢。

湘军有着极为强大的后勤补给力量,而且其水师牢牢把控着长江航线,凭借这些优势,湘军和由李秀成所率领、号称拥有40万兵力的太平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双方在拼消耗,而最终湘军凭借自身的那些优势取得了胜利。在作战过程中,当面对太平军发起的猛烈强攻时,曾国藩心里那叫一个害怕,胆战心惊的。他赶忙给曾国荃下达命令,让曾国荃赶紧带着部队往后撤,可千万别像之前江南大营那样,落得个覆没的下场。

李秀成撤兵以后,曾国藩心里就一直犯嘀咕呢。他特别担心太平军会再次杀回到雨花台这个地方来。所以呢,他就琢磨着,得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赶紧撤兵才好,可不能让他就这么孤军冒进,万一出了什么事儿,那可不得了。其实呢,在雨花台之战结束之后,曾国藩就已经有了撤兵的打算啦。为啥呢?还不是因为这一战打得他着实是疼得厉害,他也怕再这么耗下去,会有更大的损失呢。不过呢,最后为啥又没撤兵呢?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李秀成搞了个“进北攻南”的策略。这么一来,曾国荃这边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呢,所以这撤兵的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下来啦。

在雨花台这场战役当中,曾国荃所带领的湘军呢,主要就是守着自家的营垒,并没有主动出击去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哦。可即便如此呢,这一战下来,湘军也损失了多达5千的兵马。而与之相对的太平军呢,他们在这场战役里是扮演进攻一方的角色哦。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太平军这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一万呢。您瞧瞧,这和湘军的伤亡情况一对比,太平军的伤亡人数可是湘军的2倍。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进攻一方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伤亡往往也会更重些哦。但在这雨花台之战里,湘军处于防守态势,太平军全力进攻,最后却打出了这样一比二的伤亡比例呢。所以综合来看,李秀成带领太平军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真的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啦。

咱们来看看雨花台这边的情况。从指挥层面来讲呢,李秀成那可是有着古代名将的风范呢。可奇怪的是,曾国藩居然得出了李秀成“不耐战”这样的结论。要知道,当时曾国藩自己可是胆战心惊的,有好多次都想着要撤兵呢。你看啊,他自己都害怕成那样,还说李秀成“不耐战”,这前后的反差也实在是太大啦。

那么曾国藩所说的“不耐战”,到底该怎么去理解呢?就拿陈玉成救援安庆这件事来讲吧,和陈玉成比起来,李秀成真的可以说是“不耐战”。这两人之间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而曾国藩也把这其中的差别看得明明白白的呢。

陈玉成当时为了解救安庆,和湘军展开了一场异常艰难且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哪怕到了安庆即将被湘军攻陷的前一天,陈玉成依旧没有放弃努力。他积极组建起了“敢死队”,打算做最后的奋力一搏。只见那些英勇的太平军战士们,每人手持着稻草,他们的目的是要用这些稻草去填充湘军设置的堑壕,以便能够开辟出一条进攻的道路。随后,他们便毫不畏惧地冒着湘军如林般密集的枪火,发起了冲锋。在冲锋过程中,他们成功地炸开了敌方防线的一处缺口。然而,湘军这边的火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太平军后续的攻势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没办法继续扩大战果。不过,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湘军的曾国荃也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受了伤。

安庆之战的整个过程前后延续了有一年半的时间呢。与之相比啊,雨花台之战结束得就比较快了,仅仅历时44天便宣告结束。李秀成成功夺取了江浙地区之后,有了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能够从在当地的列强手里购买洋枪、洋炮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此一来,江浙一带太平军的装备那可比陈玉成所率领的部队要强上好几个档次呢。按常理来讲,装备这么精良,打起仗来应该更加厉害、更能打胜仗才对。可实际情况呢,在雨花台之战中,仅仅打了44天,最后居然就主动撤兵了,这确实让人有些意想不到呢。

在安庆之战当中,陈玉成可是全力以赴地与湘军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的死磕。然而到了雨花台之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李秀成这边呢,只是稍微做出了作战的样子,并没有像陈玉成在安庆之战时那般拼尽全力地去和对方死磕到底。曾国藩曾经提到过一个所谓的“不耐战”的说法,这个说的就是李秀成在作战过程中的表现。他在战斗的时候,显得很不舍得毫无保留地去放手拼搏一番,整个人的状态好像是心不在焉的,根本就没有做到像陈玉成那样,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本钱都孤注一掷地压上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当中去呢。

那李秀成为什么会被认为“不耐战”呢?难道说江浙太平军的战斗力真的比不上英王所部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哦。江浙太平军当中可是有着不少精兵悍将的,而且他们的装备比起其他一些部队还要更加精良呢。只是有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在作战动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救援天京这件事,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呢。

李秀成在回来勤王之际,和那些留守在苏南地区的太平军达成了一个约定,就是要在40天之后返回苏南。那为什么会定下40天这样一个期限呢?其实啊,李秀成从一开始心里就不太愿意去打雨花台之战。在他看来,打这场仗既会浪费时间,又会消耗兵力,而他的心思主要都放在江浙一带呢。这次回京勤王,对他来说,不过就是应付一下洪秀全罢了,所以才会和留守苏南的太平军约定好40天后就返回。

李秀成并非是“不耐战”的情况,实际上呢,是他自己不想去耐战,觉得没必要非得和湘军死磕到底。然而陈玉成那边就全然不同啦。安庆可是陈玉成的大本营,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所以在面对相关战事的时候,他只能全力以赴,没有别的选择。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旦失去了安庆,陈玉成可就等于失去了安身立命的资本啦。但李秀成这边呢,就算没了天京,他在江浙一带还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他还是有着可以后退的道路的。

大家知道吗,李秀成在那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表现得相当耐战呢。就在天京快要陷落的前两个月的时候,天京城里能够参与战斗的太平军仅仅只有三千多人哦,可再看看湘军那边,人数竟然达到了十万之多。李秀成被困在天京,外面的援助早就断绝了,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不但和湘军顽强地对抗了整整两个月,而且更让人惊叹的是,就在城池陷落的前一天,他还能组织力量对湘军大营发动夜袭呢,这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1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