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两次东征日本,为何都失败?第二次15万人活着的不到十分之一

晓彬读历史 2025-01-24 18:21:05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两次对日本发起东征,这在我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中,属于首次大规模跨越海洋远征日本。

同时这也是在日本古代史上,唯一一回遭受的大规模外敌进犯。

这次战争不光和元朝以及日本有关,还跟高丽有牵扯。

故而成为继唐朝白江口战役之后,又一场牵涉分别处于东亚大陆、日本列岛以及朝鲜半岛的政权的战争。

忽必烈不但多次派使节前往,而且两次出兵,就连第三次攻打日本的军事行动都在筹备当中。

那忽必烈为啥这么坚决地要去征服日本呢?

他派出使节以及开展两次东征的具体过程究竟如何呢?

在双方国家实力差距很大的状况下,为啥元朝最后没有取得成功呢?

难道仅仅是台风造成的吗?

【游牧民族的本性与世界征服的野心】

1206 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就此创立,这意味着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开始兴起。其后,蒙古的铁骑在亚欧大陆上纵横驰骋,西辽、花剌子模、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权接连被击溃,蒙古的疆域持续拓展。因为游牧民族的天性,蒙古不停地挑起战事。

一方面,游牧经济不稳定,他们得从定居农业社会取得经济资源来维持生存,所以暴力抢夺是常有的事;另一方面,对蒙古人而言,战斗是种乐趣,他们就是为打仗而打仗。

在持续的征服过程里,蒙古统治团体慢慢构建起了一种帝国思想观念,觉得蒙古人本来就理应去征服整个世界。

忽必烈身为黄金家族的后代,自幼在蒙古帝国不断扩张的环境里成长,其脑海中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征服者的想法。与此同时,他还遭遇着政治合法性欠缺的状况。

依据蒙古的政治传统,新的大汗得在蒙古本土的政治核心之地举办忽里勒台大会,通过宗室诸王以及大臣的推举来确定。

忽必烈在开平府经少数宗王推举而登上皇位,这种做法被视作不合法规,有违传统。

另外,他积极施行汉法,这让秉持草原本位的蒙古宗室诸王颇为不满。而忽必烈为了提升政治的合法性,依照蒙古的传统,每任大汗即位后都会展开对外战争,以此给帝国增添财富、人口以及土地。

当下,蒙古在北部和西部的扩张差不多到顶了,和南宋的战争僵持不下,对东南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一来,日本就成了恰当的目标。

除开政治方面的因素,忽必烈对日本发起东征,也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

那时,南宋在战略上已被蒙古三面环绕包围,而日本跟南宋关系友好,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颇为频繁。忽必烈觉得东征日本能够阻断南宋和日本的联系以及援助,从而加快实现灭宋并完成统一的大业。

在正式调兵往东征讨日本以前,忽必烈先是差遣使臣前往日本,试图让其归降,这是蒙古向来的做法。

要是对方主动表示愿意归顺,那啥都好商量;要是对方不同意,那就得派大部队去攻打了。

然而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北条家族掌控着实权,并且日本长久以来都未融入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中,不愿意做藩属国。

由于元朝针对臣服国家的政策或许会致使幕府权力削弱,再加上南宋的商人与僧侣对幕府上层有所影响,因而日本对于元朝的要求予以冷处理,既不答应通好,也不惧怕威胁。

【忽必烈征服梦碎:元朝两度东征日本的辉煌与遗憾】

第一次东征: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行动。在这次东征中,各方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战役的进程充满了变数和挑战,参战人员经历了艰苦的战斗。这次东征对于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1274 年,忽必烈下达了正式东征日本的命令。

这次的东征军包含了2万名蒙汉等各军以及5600名高丽军,总计32300人,他们搭乘的是900艘由高丽制造的战船。

农历十月初三,元朝的东征军队从高丽南部的合浦港启程,由此拉开了第一次东征日本的大幕。十月初五,成功攻克对马岛;

10月14日,将壹岐岛拿下。

在这段时间里,东征军由于航海过程艰辛,再加上高丽的造船技术比较落后等因素,多次进行休整。

10月19日,东征军自壹岐岛启程,径直冲向博多湾,次日便在博多湾的多个地方实施登陆。

元军在集团作战以及弓箭方面具备优势,而日军在个体防护装备以及人数上占据优势。

双方从清晨一直激战到夜晚,战况极为惨烈。由于参战的日军不断增多,元朝东征军的副元帅刘复亨不幸被箭射伤。

当晚,一场暴风猛然而至,致使东征军的人员和船只遭受重大损失,没办法,东征军只得选择撤离。

这场战争打完后,日本觉得自己把外敌给打退了,全国都欢天喜地地庆祝,还奖赏了那些有功劳的人。

在元朝这边,据《元史・日本传》所述,元军虽说有不小的损失,不过也让日军受到了沉重打击,忽必烈还对此次东征日本的有功之人进行了赏赐。

忽必烈觉得自己给日本一个下马威后,在这场战争结束数月之后,又派使团前往日本,让日本向他俯首称臣并献上贡品。

然而,使团抵达日本后,先是遭到扣押,接着北条时宗下令将其斩杀。

第二次东征: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行动。在这次东征中,各方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它的进程充满了挑战和变数,需要参与者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战略智慧。这次东征对于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1281 年,忽必烈派遣军队再度东征日本,此次的规模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元朝军队分成两路,东路军包含蒙汉等各军一万五千人、高丽军一万人,还有水手艄公一万七千人,他们搭乘九百多艘战船,从高丽南部的河婆港启程。

江南军大体上是由约十万名向元朝投降的南宋军队构成,他们搭乘三千五百艘战船从庆元港(现今浙江省的宁波市以及舟山群岛等地方)启程,这两支军队先是在日本的壹岐岛会合,而后一起进击日本本土。

东路军在巨济岛有所延误之后,将对马岛与壹岐岛攻占了下来。

然而东路军的主帅忻都和洪茶休,为了争抢功劳,没等江南军会合,就冲进了博多湾,并在志贺岛登陆。日军知晓后,分别派兵赶去支援,幕府也调遣了关东武士前去增援。

双方打得异常激烈,整整一个星期,东征军都没能冲破日军的防线。就在这个时候,东路军的大营里还出现了疫情,致使三千多名士兵丢掉了性命。

没办法,东路军只好撤至壹岐岛,在那儿等着江南军。

江南军的主帅范文虎,他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怎么样,又因为阿剌罕得了重病,以及会师地点有所变动等情况,导致出发时间被耽搁了。

出发后遭遇暴风,致使航线偏离至济州岛,经调整后和东路军会合。

两支军队在平户岛会合之后,前往鹰岛打算展开总攻。

然而,在8月1日的午夜时分,有一场超强台风降临了。

这台风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岸边那些个粗实的大树不是被整个儿拔出来,就是被从中间给截断了。元军这边呢,遭受的损失特别大,有学者经过考证后觉得,元军的损失达到了百分之六十或者百分之七十。

元军的失败,不光是因为台风,也和他们自身的问题脱不开关系:其一,在台风频繁出现的季节出海打仗,却丝毫没有警惕性,也没做任何防备;其二,江南军的战船抗风性能差。

忽必烈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发雷霆,不光是由于军事行动没成功,更是由于将领私自就把军队撤回来了。

不过他的处罚并不重,是想为日后再次东征日本而留用将领。忽必烈并未因这次的失利而罢休,而是着手准备第三次东征日本。

1283 年,再次设立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以作备战之需,指令南方打造船只、挑选擅长水战的人员、操练士兵、征集调用军粮。与此同时,展开外交攻势,然而都未能取得成功。

忽必烈并没有因为前两次东征日本的失利就打退堂鼓,而是打定主意要筹备第三次征讨。

他觉得,蒙古铁骑都能席卷亚欧大陆,连南宋那么顽强的对手都被他们拿下了,日本这小地方肯定也没问题。一时的失败算啥,接着打下去才是应该的。

在 1283 年,他再次设立了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这个机构原本是在第二次东征前构建的,专门负责相关的征伐工作,后来由于东征失败就解散了。这一次重新设立后,虽然又多次被废除和设立,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忽必烈内心的矛盾和执着。

虽说现实里麻烦不少,可他一直都没撂挑子。

为了准备第三次东征,忽必烈指令南方的造船基地大量制造战船,还把征调民船当作一种补充手段。

与此同时,于全国范畴内挑选水战的杰出人才,给士兵开展严格的水战培训。

另外,他从江淮一带征来许多军粮,运到高丽合浦,用来满足作战的需要。

在外交领域,忽必烈也没放松,他两次打算派使者去日本,可最终都没能实现。

他还让高丽国王给日本国王写信,劝日本归顺,还派了高丽的使者去日本,盼着日本对元朝俯首称臣,并进贡财物。

不过呢,那时候的日本还陶醉在两次成功打退元朝入侵的荣耀里呢,对于元朝的招降,那自然是根本不理会。

不过呢,这时候忽必烈打算再次向日本发动战争,却碰到了不少阻碍。

元朝于南方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战事僵持不下,在北方呢,对忽必烈心怀不满的蒙古宗室诸王,像海都、乃颜之类的,屡屡挑起叛乱。

连年的战争让国内的老百姓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到处都有盗贼出现。

朝中大臣们都纷纷劝忽必烈别再打仗了,好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养精蓄锐。就因为这些实际情况,忽必烈只好暂且把第三次东征日本的打算先放一放。

当然了,忽必烈并没有真的打消征服日本的念头,他不过是先把这个计划放一放,等着找到恰当的时机后再展开行动。

然而,1294 年忽必烈离世,就在他去世前的五个月,还曾差人前往高丽,去负责管理造船以及军粮方面的事务,打算再次进击日本。

然而,新登基的元成宗把国家政策调整为“守城”模式,从而彻底终止了对日本的征讨。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反思与启示】

就元朝而言,其东征日本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忽必烈想要借由对外征战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合法性,然而他失败的东征却导致了内部出现了一些矛盾。

将领私自撤军却没被严惩,这表明忽必烈在处置此事时的无可奈何,以及他对后续战争的期许。与此同时,和东南亚的战事以及蒙古宗室诸王的反叛,让元朝在政治方面陷入了艰难境地,只得对政策做出调整。

在日本,成功地两次抵御了元朝的进犯,这让镰仓幕府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强化。

北条时宗借由战争增强了内部权势,对九州地区以及其他地方的守护进行了调换,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整个日本都沉浸于胜利的欢乐之中,使其独立自主的意念愈发坚定。

元朝针对东征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筹备工作,像造船啦,征集调用军粮啦,挑选擅长水战的人员啦等等,在这当中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这让元朝的老百姓背上了沉重的担子,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日本在战争前和战争期间做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准备工作,像修建防御设施、集结军队之类的,这也耗费了许多资源。

不过在战争取得胜利后,日本的经济没遭受过多破坏,在某种程度上还激起了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推动了国内经济的进步。

元朝的东向征伐,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战争的时候,两边人员的来往变少了,文化的交流也停下了。不过在战争开始前和结束后,还是有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在两国之间流传。就像南宋的商人、僧侣对日本幕府高层产生了影响,还有元朝的某些文化元素也许在战争里被日本知道了。

日本在赢得战争后,愈发重视本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并且对元朝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日本后续文化的发展走向。

从近代开始,伴随中日两国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向民族国家的转化,不少中国人对忽必烈东征日本的结局心存惋惜。

他们觉得,要不是那回台风,元朝或许就能把日本给征服了,那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许就会改变,像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这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许就能避免了。

忽必烈东征日本的这段历史,已然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项关键课题。学者们针对这一历史展开研究,对元朝的对外政策、军事战略以及文化交流等各类问题进行探讨,给我们更优地知晓中国历史给予了关键的参照。

忽必烈东征日本是一段颇具传奇性的历史,这既彰显出蒙古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扩张企图,也体现了那时东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际情况。

虽说这场战争的结局颇具偶然性,然而它给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得用客观、理智的态度去审视这段历史,从中获取经验教训,珍视和平,推动各国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得明白,历史是持续向前推进的,我们不能只是被困在过去的遗憾以及假设当中,而是要把目光投向未来,携手奋进,打造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