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 年,后金新首领皇太极,遭遇着内部天灾越发严重的状况,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严重的雪灾使得本就被努尔哈赤连年战争折腾得破败不堪的后金经济愈发糟糕。在后金境内,物资短缺,像粮食和布匹这类基本的生活物品都变成了稀罕物。这般困境使得皇太极出于大局考虑,只能暂且容忍,同时也迫使他必须去寻觅新的生存办法。
当下,虽说后金在战争中收获了诸多财富,府库里的金银也挺多,可这对解决眼前的生存难题没啥帮助。要是不能尽快搞定物资短缺的状况,后金说不定啥时候就垮了。为了走出这一困境,皇太极着力推动和蒙古人的贸易,借蒙古这个中间环节,弄到明朝的急需物资。
不单单是蒙古人,明朝的商人也不停地经由各种途径把自己的货品运往后金,虽说在明面上这是被明令严禁的。崇祯时期,皇太极把控住归化城与张家口这两个关键的贸易地点,将蒙古人和明朝之间的全部贸易活动都掌控在手中。这一做法不但给后金化解了紧迫的难题,还把明朝先前的战略安排彻底搅乱了。在这样的状况下,给崇祯以及明朝朝廷上下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针对这种情况,明朝朝廷内部在怎样处理明里暗里支持后金贸易的举动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那些站在道德高点的官员强烈要求完全切断所有可能流到后金的物资,防止增强敌人的势力。但在同一时间,有一些官员和商人觉得,只要把这些贸易行为进行适当的管控和约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明朝边防军队的粮草和军饷问题。
实际上,在多种利益的推动下,辽东的特产像人参、貂皮经蒙古人倒手后再卖给明朝商人,已然形成了一个隐秘的贸易网络。辽东一斤人参,晋商卖给后金的白银价格极高,就算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还是有不少人甘愿偷偷开展这种贸易。就算崇祯对这种两边倒的贸易行为既愤怒又痛心,然而鉴于现实中的诸多压力,最后也只得予以默认。
皇太极心里清楚,不能过分地去刺激明朝的防线,所以他用了尽量避免直接对抗的办法。他靠着私下里的交易来保证后金的经济,还时不时地派人跟明朝的地方官员互相交换物品。这样一来,明朝边防军队能有生活必需的东西,这看上去好像让内部的矛盾有所缓和,可实际上却使得更多的人在背地里支持和后金做买卖。
事实上,这一贸易网络就是个庞大的经济利益交汇之处,不少明朝的亲王、勋贵以及高官在暗地里操控着市场的涨跌情况。朝廷没法完全阻止这类举动,还使得这些贸易的正当性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每次崇祯下达“严禁贸易”的明确指令后,随之出现的却是更多的私下秘密交易。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崇祯竟然让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实施严格的监管,并对实际贸易情形加以遮掩。而在这些贸易的背后,明清之间其实已然构建起了一种凭借贸易得以维系的微妙均衡。至于所说的“八大晋商”,他们不过是表面上给达官贵人干活的工具人而已。
总体来讲,明朝末年的贸易情形看似是在保障关内的安稳,实际上却是在内部忧患和外部侵扰的多重困境中竭力谋求生存。明清经由蒙古作为中间媒介所展开的私下贸易,这既是朝廷迫不得已的行为,也是利益牵扯下的必然趋向。崇祯心里对此很清楚,然而出于大局的考虑,他不得不于国家的存续和政治的理想之间探寻一种维持的均衡。
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时刻,不但呈现出崇祯时期在边防和内政方面的艰难取舍,也能让人了解到在历史洪流中个人和集体怎样竭力谋求生存。明末的贸易往事直至今日仍是一段颇具争议且充满谜团的历史,它们时刻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法,不单单是实力的较量,而是智慧和耐心共同作用的产物。